大家好,我是
Taka
~
说到最近值得追的美剧,《致命女人》一定位列榜首。
刚刚播出了四集,豆瓣评分9.4,全球口碑剧集榜第一名。
不过 Taka 今天想讲的,是这部剧的
导演+主演
刘玉玲。
剧中的她,骄傲、抓马,那一句「我的人 生就是很完美啊」,放在荧幕之外的刘玉玲身上,也毫不夸张。
刘玉玲的起点并不高。
作为第二代移民,她出生在美国纽约皇后区,童年生活清苦,能有口吃的就觉得很幸福。
她后来回忆当时:
「只要是放在我面前的东西,我都吃。
」
到14岁那年,为了补贴家用,她和哥哥甚至需要去工作环境极差的成衣工厂当童工。
而现在,51岁的她,是好莱坞片酬最高、重要角色最多的亚裔女星,是有史以来在星光大道上拥有星星的第二位华裔女性。
除此之外,她还是导演、编剧,单身妈妈,开画展的艺术家。
一路走来,她凭借什么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她是怎样突破一层层的枷锁,拥有充实丰盈的人生?
今天,Taka 就跟大家分享我从刘玉玲身上看到的三个极宝贵的「特质」,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启发。
「
不设限
」
很大程度上,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和规划,是被我们的
社会期待
影响的。
比如大多数父母对孩子
「完美人生」
的设想:
接受好的教育,做体面的工作,在适当的年龄结婚生子,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做体面的工作……
比如对于两性的
刻板印象
:
男生比女生更适合学理科
女孩就应该去当老师或者公务员
……
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
「过来人」
的经验:
生了孩子就不能干这个了
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
……
这些标准或规则,乍一看很有道理,让人觉得只要按照这个轨迹,不出偏差,就能够获得安全平稳的人生。
但它们却在无形中,压抑着你内心真正的「想要」,成为你追求自我的枷锁。
而刘玉玲,从来没有被这些社会期待束缚过。
她的人生,就是一个个
「撕标签」
的过程。
刘玉玲刚进入影视圈的时候,亚裔女性在好莱坞还只是性格扁平的文化标签。
比如默片时代的「中国娃娃」黄柳霜,美则美矣,但终究少了些性格。
而刘玉玲绝不满足只做一个别人期待中的「符号」。
不管戏份多少,角色的发挥空间如何,她都要做足工夫,给角色赋予丰富的层次,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别人过目不忘。
这样的坚持,成就了《芝加哥》里狂野泼辣的妻子,《霹雳娇娃》里风姿绰约的艾里克斯,《杀死比尔》里,和乌玛 ·瑟曼同台飙戏,冷艳逼人,气场不输。
作为演员,刘玉玲的长相并不出众,她曾经在采访中说,自己在高中时完全不受欢迎,甚至没有去参加毕业舞会,因为没有人邀请她。
刚开始试镜的时候,一张亚洲女性的面孔也很难得到表演机会。
直到今天,还是会有人奚落她的长相。
而她对这些声音却没有那么在意,在她眼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释放自己的魅力,懂得欣赏的人自然能够看到。
正如她在星光大道上演讲时所说的:
「我没有觉得我跟主流世界有什么距离。
」
遵照这些规则也好,不遵循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我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奇迹,也从未给自己设过第一人的目标,我只知道我要做我想做的事。
」
不迷信社会规则,也不刻意反其道而行。
走什么方向,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真正的「想要」。
破除对自己的限制,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
「
够灵活
」
更难得的是,野心勃勃的刘玉玲,并不会被自己的梦想所困,产生「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感。
因为她够实际、够灵活。
大学一毕业,一心想要演戏的她,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只身一人去了洛杉矶,在离好莱坞大道仅一条街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一边打着三份工,一边疯狂试镜。
刚刚开始演戏的她,
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挑剔的资本
,于是就踏踏实实地跑了6年的龙套。
快到30岁,才赢得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美剧《甜心俏佳人》里饰演律师吴玲。
她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凭借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演技,把这个小配角变成了剧中的常驻角色,还因为这个角色获得艾美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机会开始变多,但作为一个「局外人」,刘玉玲仍然得不到自己应得的回报:
《霹雳娇娃》里,刘玉玲在相当戏份的情况下,片酬却不及其他两位主演的六分之一。
而她只做了一件事:
在现有的机会里稳扎稳打,把表演发挥到极致。
到第二部,片酬也随着人气大幅上升。
《向前一步》里,桑德伯格提出过一个职业规划的方法:
给自己确立两个目标
:一个长远梦想,一个「18个月短期目标」。
长远梦想,能够让你清晰自己大致的发展方向,比如:
-
在企业独当一面的领导者
-
自由职业者
-
做创造性的工作
-
赢得某个荣誉或奖项
对于刘玉玲来说,这个长远梦想就是「以演员的身份过活」。
但对于还没有一个明确目标,或者在短期内无法得到理想机会的人来说,
「18个月短期目标」
就是一个帮你应对现实的策略,在这个时候,选择工作只有一个标准是重要的,那就是:
是否能让你快速成长
。
在现有的机会里,思考自己可以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如何超出预期,有计划地学习新技能,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
就像《穿普拉达的女王》里的安吉丽娜,立志成为一名记者的她,为了未来的发展机会,在时尚公司披荆斩棘,从一个做事毛毛躁躁的实习生,变成了时尚魔头米兰达的最得力助手。
而在她拥有了选择的资本时,也能果断放弃眼前的光鲜亮丽,做出忠实于内心的决定。
这也是刘玉玲的最佳写照:
永远做好当下的事,也永远不会忘了自己是谁、想做什么。
「
敢主动
」
翻看刘玉玲的经历,一件小事让 Taka 印象深刻:
19岁,刘玉玲被星探发掘,拍了人生中的第一支广告。
当时的薪酬是90美金,她鼓足勇气,谈到了100美金。
她对自己的欲望直言不讳:
「并非我不知足,只是想体验一下把百元大钞攥在手里的感觉。
」
够主动,敢争取,想要就要。
这样
主动出击
的意识,在她的职业规划中也多有体现。
刚出道时,刘玉玲是靠「打女」的角色在好莱坞拥有一席之地的。
但她很快意识到,依赖这样的角色并不长久,要主动转型,尝试更加立体多样的角色,才是生存之道。
37岁,她在《幸运数字斯莱文》里扮演了一个俏皮亲切的邻家女孩,成功突破了之前的形象。
《超脱》里朴素坚毅的社区教师,也被她诠释得有血有肉。
不满足于演员的身份,她在其他的领域也跃跃欲试。
2006年《自由的愤怒》,第一次转到幕后,担任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