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局财经
大格局下的经济和商业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正月为什么不能理发?答案是...... ·  昨天  
兵团零距离  ·  新疆公布10起安全生产举报案例 ... ·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国家发改委重磅发文!涉及乌鲁木齐 ·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取消限制!新疆本月起实行→ ·  3 天前  
新疆生态环境  ·  正月初八,开工大吉! ·  3 天前  
新疆生态环境  ·  正月初八,开工大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局财经

房贷降息潮,来了

解局财经  · 公众号  ·  · 2024-04-12 16:00

正文


大约十年前,银行的主流大额存单业务年化利率还有四点几,存款送油送面还送米。

但许多老头儿、老太太压根儿没正眼瞧,扭头就奔十几个点的屁秃屁杀了个昏天黑地…

好几年才缓过劲儿的大爷大妈后来集体开窍了,但无奈的是银行开窍开得更早:

现如今,你想找超过两个多点的两年期以内大额存单业务,都得带着显微镜来。

老少爷们儿这心呐,算完了,直接给扎成蜂窝煤了!

可即便如此,我们的“降息潮”也才刚刚拉开序幕…


央行重磅会议刚刚结束,新一轮的降息放水又双叒叕来了…

而且这回是组合拳,看得人眼花缭乱:

首先,是众多二三线城市开始批量取消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

截至发稿时, 福州、青岛、东莞、佛山、中山、珠海、南昌、济宁、潮州、烟台、汕尾 等地已赫然在列。

3.45-3.85%的首套房贷利率早不是啥稀罕事儿,按现在的政策风向,这个数大概率还得往下走。

第二,是北京、广州、苏州、沈阳四座重量级城市,在4月8日同时调整公积金政策。

其中,北京公积金贷款最高可上浮40万,广州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一人申请调整至70万、两人120万;

苏州对灵活就业缴存公积金的支持“零存零取”,同时享受各项公积金政策补贴;沈阳放开了提取公积金缴纳首付款,并加大了“商转公”的支持力度…

城市能级带来鲜明的示范效应,支持力度那也是相当有诚意,这就好比打扑克一上来就甩俩二、一个钩、再带一大王。

第三,是众多中小银行存款利率出现持续下调。

4月初,河南、陕西、山西、云南、贵州、广东等多个省份的多家中小银行发布 《关于调整定期存款执行利率的公告》

对其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出调整,下调幅度直接干到40个基点。

以河南省为例,有好几十家农商行、村镇银行集中宣布下调定期存款利率,直接给老乡们看懵der了…

虽然水平有限、能力一般,但老乡们依然纷纷表示:这年头儿,自家的钱开始无处安放。

第四,是央行和金融管理局在本月初发布了《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政策的通知》。

以前购车贷款比例最高是80-85%,调整后,金融机构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自主确定汽车贷款发放比例。

理论上讲, “买车零元购”是OK的,只要您按时还款就行。

而且,这玩意儿跟当年鹰酱那个“买房零元购”还不一样:

绝大多数人买车金额远远小于买房,所以风险也就没那么大。

第五,央行于4月7日宣布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5000亿。

这一把央行出手,再贷款利率为1.75%,妥妥的低成本资金,贷款期限1年;

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服务。

说白了,就是 央行给自己加码,鼓励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属于像素级的精准滴灌。

如果咱们把以上几个事儿放在一起看,就不难得出一个朴素到有些原生态的结论——

新一轮“降息潮”正在全方位无死角地到来;

伴随这一切发生的,还有整个银行利率中枢进一步下探。

掰着指头算算,这已经是近期第N+1次银行利率批量降息了。

2023年全年,存款利率分别在6月、9月、12月共下调3次:

6月份,国有五大行挂帅,定期存款利率2年期、3年期、5年期地分别下调至2.05%、2.45%和2.50%;

9月初,国有五大行和部分股份行将1、2、3、5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下降10、20、25和25个基点;

12月底,多家国有行再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存款期限越长、利率下滑幅度越大。

翻过头来再看看今年4月份这一系列操作——

从房贷到存款,从消费到生产,妥妥地来了把全覆盖, 不仅实现了自动加钟,服务项目也变多了、手劲还变大了…

全面降息,是现阶段的大势所趋。

首先,利率中枢下行,有助于修复银行业净利润。

截至2023年底,全国老百姓总共往银行存了140多万亿,合一个人10万可能还带拐弯儿。

难道都是想去piao银行那两个点不到的息差?兹要是您使过筷子,就知道这玩意儿属于24K纯扯淡!

真相是,在外部不确定性并未出现实质性拐点的时候,能把钱存下来大伙儿才能有安全感。

至于赚多少利息、能不能跑赢通胀,对于全国绝大多数人来说,那都算后话。

只要就业端和资产端的基本面未能出现实质性改变、资产荒的局面未能有根本性扭转,大伙儿的存款热情怕是很难被浇灭。

可问题是,银行业真心受不了啊!

目前,我国银行业息差收益依然处于整体收窄区间,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息差已经低至历史谷底。

截至202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2.4万亿,同比增长3.2%,增幅较2022年收缩2.2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银行平均资本利润率为8.93%,平均资产利润率0.7%,环比前一季度末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

假定居民储蓄意愿不变,银行业利率中枢下行之后,银行的利息支出将有所减少;

在持续降息的同时,社融也有可能随着宏观基本面的复苏得到一定程度的拉动。

一降一升,利用息差中枢下行,实现了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修复。

其次,利率持续下行,是出于扶持房地产行业的考量。

这里面的核心,就是定向解救 增发货币 存量房产 两个堰塞湖的於堵问题。

截至2023年末,我国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2.55万亿——

比2022年增量减少2000亿左右,较2021年相比增量直接腰斩。

截至2023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17万亿,比2022年减少6000亿。

注意!这是20年来,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头一次下降!


正说这种历史不见证也罢,偏偏就被我们赶上了!

据统计,仅国有五大银行就合计减少就5000多亿,血槽嗷嗷往出掉。

目前,我们的广义货币M2余额已近300亿,M1与M2差额达224.2万亿,处在历史峰值。

很显然,民营企业和老百姓根本不接招,有点儿增长大抵上全靠国家队那口仙气儿吊着…

具体到楼市来说,则是新房和二手房的堰塞湖要得到重点清理。

2023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约11.17亿㎡,商品房销售额约11.66万亿。

商品房销售降幅出现了一定收窄,但由于土地供应面与二手房市场的双重压力,新房后续去化压力依然不小。

分城市能级来看,三四五线城市的新房去化周期普遍高达20个月以上,一二线城市则广泛存在以价换量的现象。

而当前各能级城市普遍存在的存量房堰塞湖问题,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投资情绪。

尽管持续降低利率,不一定会使得与房地产有关的信贷细分呈现出立竿见影的改善。

但,这是经济不断修复的过程中,刺激房地产市场缓慢回稳的必要步骤。

最后,推动进一步放水,有助于化解地方债务。

化解地方债,堪称2024-2025年度经济生活的核心任务之一。

截至2023年末,全国的存量地方债规模已达到40.74万亿;

2024年到期的地方债近3万亿,到期城投债规模约6万亿。

无论是总量与GDP占比还是到期短债,压力都是显而易见的。

即便如此,2023年的新增债务限额依旧维持高位——

众所周知,适度通胀有利于稀释债务, 放在全链条来考虑,化债只不过是结果, 往上游去溯源,一定是实体利润看涨与资产价格看涨。

而这背后, 营商环境改善、信贷环境改善、外部环境改善、就业环境改善、消费信心改善 则是五大基本前提。

换言之,要避免天量放水被金融机构空转,就是要定向优化上述细分。

这与某些西方国家驾轻就熟的所谓“财政赤字货币化”有本质区别。


既然信贷都已经宽松到这种程度了,而且之后还有可能更加宽松,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呢?

前不久,一条有关“央行将重启购买国债”的传闻甚嚣尘上。

事情讨论得有鼻子有眼儿,直接把懂金融和地产的、不懂金融和地产集体干懵der了。

央行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是《中国人民银行法》明令禁止的行为,但在二级市场购入国债却不存在法律风险。

国债一级市场是国债的发行场所,是政府与证券承销机构之间的交易市场;

国债二级市场是国债流通场所,服务于承销机构与认购者之间的交易,央行允许在此交易。

但你琢磨这个事儿,一国国债都要靠央行去兜底了,会传达啥信号?

所以,央行一定会这个事儿慎之又慎。

更何况,目前央行货币政策储备与政策调整空间都还比较宽裕;

这一点从央行众多的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各司其职便能可见一斑。

此外,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一贯是从 稳增长、防风险、保汇率 几个层面出发的,货币政策要 内需平稳修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