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大学钱铭怡教授等发表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调查发现:
当前国内心理咨询师网络广告普遍存在不符伦理法规的虚假和夸大等不实信息。
对专业工作内容的虚假夸大是广告语中的常见问题,包括对学历、资质和工作内容进行虚假宣传,对资质、专业背景和咨询效果的夸大,对心理学科学理论观点和评估、诊断分类概念的歪曲等。
调查发现,82%的来访者曾发现咨询师的宣传信息有夸大或虚假信息等情况。
例如,有咨询师声称是博士毕业的心理专家,但其博士学位与心理学无关。
还有些研修班结业的咨询师声称自己是硕士毕业,而研修班是我国大学本科后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只有你结业证没有学位学历证,那些只有研修班结业证而无学位证书者自称是硕士,显然存在学历虚假问题。
2024年4月,
中科院心理所在其官网发布声明称: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我单位许可或者授权,在其产品或者服务宣传上使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所”等名称或形象标识的行为,以及冒用我单位专家、博士等职务或学历信息的行为,均属侵犯我单位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我单位继续教育学院课程研修班/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如未取得同等学力硕士/博士学位证书,不得对外自称我单位硕士/博士。
业内人士其实都清楚,各类心理咨询平台上许多自称“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硕士)”的“心理咨询师”其实只是交钱参加了中科院心理所举办的研修班,并未获得博士(硕士)学历学位,却堂而皇之地对外以“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硕士)”的身份自居。
这种蹭中科院心理所名声给自己贴金的做法蒙骗了大量不明真相的群众。
而某
所当初为创收大搞研修班滥发各种结业证书才是导致市面上“假心理所博士(硕士)”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另一资历造假的重灾区则是咨询师的咨询时数,因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很多咨询师都存在咨询时数虚标作假的问题。一些从业短短几年的咨询师声称已累计个案数万小时,令人匪夷所思。
要知道,2015年美国全职临床心理学家平均每周咨询小时数为18.4小时,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临床督导等其他工作时间合计约17.2小时,据此计算全年无休的咨询小时数为956.8小时。
由此可知,国内那些咨询时数达到1000小时左右/年的咨询师,已堪称劳模。如果按照其从业年限核算其咨询时数远超1000小时左右/年,即可合理怀疑其数据的真实性。
2017年,美国心理学会(APA)修订颁布的职业伦理守则中,对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自我营销行为做了明确限定:
心理咨询师在宣传单页、讲座、媒体评论、出版物以及个人简历等营销信息中,需就自身的受训背景、工作经验、学历学位、所获证书、机构或协会关系、服务内容、临床经验、费用、著作等做客观陈述,不得作出虚假、欺骗或欺诈性陈述。
2018年中国心理学会颁布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中也做了相关要求。
4.5 心理师在工作中介绍和宣传自己时,应实事求是地说明专业资历、学历、学位、专业资格证书、专业工作等。心理师不得贬低其他专业人员,不得以虚假、误导、欺瞒的方式宣传自己或所在机构、部门。
真实、客观、实事求是,显然是专业伦理对心理咨询师个人简介(广告)内容的基本要求。
然而对于国内的心理咨询师而言,能否做到上述要求目前只能靠伦理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