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养
以视频形式呈现优质育儿、父母教育内容,推荐高品质成长教育资源。助力中国新一代父母升级,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51好读  ›  专栏  ›  有养

郭敬明喜提“最佳辩手”后,我却从他身上看到了父母最无力的样子……

有养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10-23 16:00

正文


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上线两周,就承包了十几个热搜,郭敬明更是背负着1亿多网友对他的希望,不仅喜提最佳辩手,还引发了一波热议:



其中最争议的话题,就是身为导演之一的郭敬明和助演李成儒老师,因为演员的演技battle了起来。

我看过后是觉着, 郭敬明点评学员的场面,看着有些眼熟——像不像,日常你讲道理但孩子听不进去的样子?

来,我们先复盘一下整个精彩过程。

节目中,李成儒老师对郭敬明那组演员的表演,毫不留情地给出了“如芒刺背、如坐针毡”的评价。


郭敬明则以“最佳辩手”的姿态进行了回怼:

1⃣️先背锅,自我检讨:

这里面百分之七十,甚至是百分之八十
其实不是他们,是我的责任


2⃣️紧接着抛“金句”讲道理:

表达意见之前
我们最好了解一下它是什么
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
但请允许它存在
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
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


3⃣️最后拔高主题,高潮结尾:

因为电影有成千上万个故事
也正因为如此
电影的世界才迷人
才让我们可以不断地做梦


短短一段话,有鸡汤有高度,说得字字在理!连我都忍不住鼓掌,但听完后除了鼓掌,大伙儿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头:

看过郭敬明那组表演的观众,只要视力正常,都知道整段表演确实扑街。

(李诚儒式迷茫.jpg)

(看了表演后的赵薇式撇嘴.jpg)

郭敬明一番话,文化水平满分、逻辑满分、语言组织能力满分,听着都对。然鹅,演员表演过程中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要怎么改进?郭导只字未提。🤷‍♀️


这让我想到在四川眉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父亲将7岁孩子绑在升降机上,一边问孩子数学题一边把孩子往下放。孩子则撕心裂肺地哭着求饶:“求你了爸爸,拉我上去。”


众人纷纷斥责这位父亲太狠了,孩子还那么小,你不会和他讲道理吗?

父亲两手一摊表示我也很无奈啊: “道理都讲了一万次了,这货依然毫无改观。


这场景,有没有赶脚特别熟悉?是不是像极了每天给孩子讲道理的我们,说的都对,但却收效甚微。

无力感涌上心头……

说的都对,就是没啥用

我们这届80、90后父母,比起上一代的一言不合就开打,真是民主了很多,对孩子用的最多的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

父母们也以为,我不打骂孩子,和孩子道理,就是正确的教育了,其实对孩子而言,大多数都是父母在自说自话。 (当然,我们还是坚持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


比如,就在昨天,三年级的儿子拿着一份80多分的数学考卷,瑟瑟发抖地回来。

作为一名好妈妈,我温柔如水地和儿子讲道理: “妈妈相信你不是不懂,就是不够认真没理解题目或者粗心,下次你考试的时候细心点,我们争取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分数,好吗?

一番言论,没有批评、没有和别的孩子比较,完全充满了正能量的鼓励,当下就觉得自己全身散发着母爱的光辉,堪称 “别人家的妈妈”

按套路,此刻的儿子应该感动地看着我回应:“妈妈我知道了,我会改正,我现在就去认真更正试卷”。

但儿子明显没喝下我这碗循循善诱的鸡汤,只是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敷衍地回了个“好的妈妈”,就跑去撒欢了,剩我自己在房间凌乱。🤷‍♀️


我只能揪着先森问: “你儿子听不懂人话吗? 我刚和他讲完道理,他居然跑去玩了?

先森略显无奈的看着我: “你有没有觉得你很像唐僧,念叨的都对,就是说出来的话没有实际意义?

后来是先森把儿子摁回到书桌前,将考卷上的错题按“粗心、不懂”进行归类,对于粗心错的题,先森给儿子布置了口算;不懂的题,先森则出了类似的题型让儿子加强巩固。

最后先森还甩给我一张儿子的语文考试错题分析,赫然列着儿子曾经的语文错题比例,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咱儿子语文最大的问题是错别字多,主要原因还是词汇量太少,要加强课外阅读啊!”


那一刻我感觉先森简直就是 特级教师 光环加身,不但善于发现孩子的问题,还有理有据,给出了方法论。


说的都对,就是听不懂

除了说的没有用,郭敬明在节目中还示范了什么叫做 “说的都对,就是听不懂”

在点评明道和陈若轩的表演时,郭敬明让他俩要抛弃“表演的虚荣心”,要学会克制。


用词高端大气上档次,听得现场观众又忍不住拍起了小手。

但看看被点评的演员们的反应——

陈若轩皱着眉、歪着头,一副“你说啥?”的表情



明道则忽闪着懵懂的大眼睛,张着小薄唇满脸写着“我好像听不懂”。



也无怪乎有网友发出了灵魂拷问:


但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好妈妈,我觉得不能只笑话节目里的郭敬明,毕竟自己也经常会对孩子说 “你要做好时间管理”“团结友爱” 这类高逼格词汇,然后孩子一脸懵逼。并且在我和朋友的日常交流中,发现这类情况还相当普遍。

朋友曾和我吐槽自己4岁的女儿,每天上学磨磨蹭蹭,每次催促后,女儿都信誓旦旦的保证明天一定改。

于是她和女儿拉钩钩:宝宝要 说到做到 ,遵守和妈妈的约定噢~~

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正确平等的交流方式吧?

但结果呢?她女儿依然早上磨蹭,状况一点都没有改善。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父母和孩子说了正确的话,建立了正确的沟通方式,却不奏效?


问题就出在朋友和女儿的约定上, 4岁的孩子,心理发展上其实尚无法理解“遵守自己说的话、说到做到”这个抽象的规则 。🤦‍♀️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 2—6、7岁的儿童思维尚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仍以具象思维为主,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成人的抽象观点。

类似 “说到做到”、“团结同学”、“互相帮助” 这类成年人的抽象准则,孩子真正要到6、7岁以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才会逐渐明白。

后来朋友不再和女儿做类似的约定,而是设置了一个闹钟,直接告诉女儿:“每天早上闹钟响的时候,你就要开始穿袜子鞋子,准备出门了。”

一段时间后,闹钟一响,女儿就主动背起书包催促:“妈妈,要出发啦~”

所以,父母光懂得说是没有用的,而是要懂得说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话,做孩子能懂的事,才能让孩子懂你的意思。
说有用的话,做有用的事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习惯性地讲道理,然后让孩子从一大堆高大上的理论中,自行领悟“上级精神”。

就像郭敬明点评演员,听的人觉得言语华丽,甚至忍不住想点赞,但细品之下,要么只给意见不给建议、要么直接让人听不懂。


一如窦文涛在《铿锵三人行》中对郭敬明采访的评价: 说的话都非常政治正确,但疑问仍然没有得到解答。

这也是为什么 “我会讲无数道理,却依然教不好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