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业研究报告
服务于财经领域,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为金融人提供装逼素材,为韭菜们培训防割指南。实乃居家旅行,唬人越货之必备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叶檀财经  ·  三个数据,看清2025年楼市底色 ·  2 天前  
徐文明  ·  元旦后的操作策略 ·  3 天前  
南半球聊财经  ·  欲练神功,不能发疯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和印度,“同门师兄弟”的不同宿命。

行业研究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1-02-26 21:28

正文

提示点击上方"行业研究报告",关注本号。


行研君说


导语

50年代,中国接受了前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印度则接受了102个。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和印度是“苏联重工业流”的“同门师兄弟”。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缺少魄力的印度领导层终究还是没能卸下印度沉重的“历史包袱”,种种操作,反而让一些包袱越来越重。

今日推荐报告:2021年房地产行业年度策略报告


来源:老局长 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


整整一千三百七十六年前的今天,也就是公元645年2月25日,大唐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外,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这场仪式的主持人是当朝宰相房玄龄,而欢迎的对象,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必然知道的人——唐僧,唐玄奘。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历史上的这一天,在西域漂泊十七载的玄奘法师终于带着五百余箱珍贵的经书从天竺归来。这也是历史上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第一次直接交流

因为不可逾越的喜马拉雅山,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印度和中国互相都是对方的盲点所在。除了玄奘、鸠摩罗什、王玄策与郑和,中国与印度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印度在中国漫长古代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永远停留在了那个神秘又充满玄学色彩的佛国天竺。

而在近现代,洋人的坚船利炮炸开了国门,中国人对外邦人的看法在飞速改变。魏源、林则徐、康有为、陈天华,晚清时期的整整几代中国知识分子都为一件事而努力——让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只不过,在当时急于救亡图存的我们眼中,只容得下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美利坚这些强国的名字。


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印度就是佛陀和天竺;在近代中国人眼中,印度就是英租界里的红头阿三。


▲近代中国人更熟悉的印度形象
租界区的印度警察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中国人眼中,“印度 = 奇葩” ——关于印度,要么是一言不合就跳舞的电影,要么是骇人听闻强奸案,要么是阅兵式上的摩托,要么就是1962年印度的惨败。


▲ ......



难怪有句话叫“任何对印度的评价都是正确的”。因为在印度,任何匪夷所思的事情都会发生。


现在,我们对印度又多了一层沉重的观感——仇恨——正是因为印度的贪婪和冒进,我们永远地失去了四条年轻鲜活的的生命。

那么,今天,我们来认真聊聊印度的问题。从数据出发,用历史事实来说话,拨开那些刻板印象,严肃认真地看看这个“奇葩”的南方邻居的国力到底如何。

先说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印度综合实力至少落后中国15-20年,且很难超越中国。


第二,印度有领先中国的优势,应该警惕印度靠大量留学生带来的发展。


第三,一个不太贫困的印度更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本期数据干货极多,请仔细观看)

1
印度经济的现有实力

【宏观篇】

首先,我们来看看基本的宏观经济数据:


2020年,由于疫情,各国的GDP都或多或少出现了动荡。

中国和越南,疫情控制较为成功,尤其是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还能够保持正增长的国家。和中国相比,印度就比较尴尬了,疫情直接让印度的GDP缩水了10.3%。


另外,目前印度的人均GDP仅有每年1877美元,大概只有越南的一半多一点。

不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根据主流观点,人均GDP 1000美元是一道大关,它意味着居民的消费结构将迎来巨大升级——原先的某些奢侈品,将会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如电脑、网络、手机)——这也解释了最近几年很多企业纷纷都在印度布局的深层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社会经济水平,
大概达到了中国2005年的水平。

2016年的时候,印度有22.5%的人还处于贫困状态之中,而与此同时,中国仅有0.5%,甚至低于日本。比较具有侮辱性的是,连越南的贫困指数都远远低于印度。

此外,印度的通胀水平和失业率也都显著高于中、日、越三国。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凭借着巨大的体量,印度经济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尚可的成绩,人均GDP得到了提高,居民消费也得以升级(能买得起手机了)。但“举债过日子”的外汇状况、高企的贫困水平仍然是印度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基建篇】

第二,我们来看看印度的基建水平



可以看出,比较反常识的是:印度的铁路客运量(84.39亿人次)是远远高于中国(36.6亿人次)的。我只能说:”印度的“挂票”卖得不错,我们最多双层,印度能做到里三层外三层,汉堡王直呼内行。

然而,比较中印两国铁路货运量则会发现:中国铁路货运量接近印度的4倍(约44亿吨 VS 约12亿吨),中国铁路货运的货物组成则是这样的:


假设中国和印度企业生产的货物种类完全一致,就算去掉中国的“煤炭运输”,印度的货运量也只有中国的一半多一点——这也就意味着印度本土各种品类的产品数量必然远远低于我国。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高速铁路的里程已经和印度全国电气化铁路的里程相差不大。而众所周知,高铁是电气化铁路更高一级的存在,因此,中国铁路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完全领先印度一代以上了。

发电量上来说,
2019年,中国发电7503 TWh,
美国发电量4401 TWh,
印度发电量居于第三,
为1558 Twh,
中国发电量是印度的5倍。

电力无法长期有效储存,基本上是发多少就用多少。中印两国人数相近而中国发电量远高于印度,意味着中国的企业有更大的生产能力,也意味着中国的居民能享受更多家用电器,生活质量更高

【民生篇】


民生方面,是中印对比的重头戏。




结合近三年的数据来看,印度的婴儿、儿童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28/1000和34/1000,产妇死亡率更是达到了145人。中国在以上方面均显著优越于印度和越南,但距离医疗发达的日本还有较大的差距

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核病发病率”——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疾病防控能力。从1994年到2014年,我们通过资金投入和辛勤工作,将中国的肺结核发病率从“170/10万”下降到了“60/10万”,极大地提高了卫生状况。

印度目前的疾病防控水平,
甚至弱于中国90年代初期。


教育领域,印度成年人识字率只有不到75%,青年识字率不足90%,低情商地说,印度青年中有11%的人是文盲。而中国的识字率已经接近100%,基本实现完全扫盲。

另外,如果从教育尺度来对比中印两国,印度的全民教育水平大约相当于我们的1990年的水准印度中小学的“学生-教师”比率较之中、日要差很多,甚至不如越南——每30个印度孩子,才有1个老师——在中国和日本,基本上每17个孩子就能拥有一名老师。

此外,以下数据也值得我们关注:


在我们眼中,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大于天。但印度显然不认可这套逻辑:印度谷物单产远远落后于中日两国,甚至落后于越南,谷物总产量也仅有中国的50%,但印度每年却要向外出口10.4%的食物。

与此同时,印度营养不良的患病率高达14%——中日两国都是2.5%。如果说中国和日本的营养不良患者主要归咎于生活方式不健康或者个人悲惨遭遇,那么“营养不良”这件事儿在印度就属于普遍现象了

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印度人民的苦难——印度一边营养不良,一边又在出口粮食,只能说明:生活太苦了,为了满足其他方面的基本需求,只能委屈肚子了

【科技篇】

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印度是一个盛产科技人才的国家,谷歌的CEO就是印度人,硅谷里也有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印度大军”。外网上甚至有段子在调侃他们:如果你们公司有一个印度人,一年之后,你们公司里就全都是印度人了


话虽如此,但科技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硅谷。更何况印度人不讲“报效乡梓”,回国者寥寥无几。

印度每年仅有0.6%的GDP投入研发工作,中国为2.2%,日本为3.3%,相比之下,印度的科研投入还有很大的缺口。

技术人才上,差异就更大了:在日本,每100万人里有5300多人从事研究工作;在中国,这个数字是1300多人;在印度,只有252.7,甚至不如越南(707人).

产出上来看,印度科技期刊论文的数量竟然超越了日本,可见印度人还是很拼命的的,只不过欠债太多,需要慢慢补课。但在专利申请上,中国申请的专利数量是印度的近百倍,这就有点吓人了。

出口数据也侧面反映了印度制造和中国制造的科技含量。中国和印度人口相近,但中国商品的输出“超越印度一个数量级”,谁是工业国,谁是农业国,一目了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有三成是高技术产品,越南更高,达到了四成,而印度仅有一成而已。


而且根据最新的消息:印度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777亿美元,超越了美印之间的759亿美元,印度处于逆差

梳理

综上所述,我们粗略地对印度的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了解。印度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国家:GDP相当于我们2000年前后,基建相当于2000年前后,民生相当于1990年前后,保守估计,印度落后我们至少15-20年

综合来看,印度经济的问题有点严重:

其一,印度的外贸状况不佳,基本每年都是逆差。农业、工业占GDP比重很低,,服务业占比却在一半以上,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宛如空中楼阁。工业占比也仅有四分之一,大量商品都需要进口。

▲ 印度工农业对GDP的贡献很低
然而疲软的工农业必然会反过来拖累第三产业

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为电子设备和芯片,而出口到中国的货物则主要是石油、铁矿和粗加工的化学品。中印两国的产业地位,一眼可知。

其二,印度粮食安全岌岌可危,粮食生产效率低下。印度近七成人口都以农业为生,而农业GDP占比却只有14.6%,生产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印度政府对本国的粮食管理也不够严谨——在普遍营养不良、饥饿问题被联合国点名的情况下,却还放任粮食出口。


其三,印度高科技投入和研发人员不足,尽管服务行业、仿制药行业以及IT行业发展喜人,但多数都从属于国际资本,服务对象多为国际用户,对于印度本土的科技提升帮助不大。

2
印度为何落后?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比较冷门的知识:印度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是的,尽管印度充满了各种神奇的现象,甚至偶尔给人一种黑暗中世纪的感觉。但根据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印度宪法在前言中宣称:
印度是一个世俗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

也正因为如此,在50年代,中国和印度几乎是“同志+同门师兄弟”的关系——中国和印度都得到了来自前苏联大规模、成体系的援助建设。印度甚至也和我们一样,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到了“五年计划”。

不仅如此,印度一直都保留着计划委员会,直到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才被解散。2017年,印度“十二五”结束,这也是印度最后的一个“五年计划”。

▲印度人自己的
“十二五规划:目标与挑战”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中国和印度,客观条件差不多
印度怎么就成了今天这样呢?


实话实说,导致印度相比中国落后的因素有很多。正如温铁军教授所说:印度太复杂了,复杂到我们不能把中国和欧美有关的国家概念用在印度身上。如果想论证“为什么印度比中国落后”,可能需要几十位专家来写几十本厚厚的学术专著。

今天,我就仅仅从“土改”这件事上来谈一下印度的一些问题。


近代以来,我们通过革命的方式,“打土豪,分田地”,用雷霆手段消灭了地主阶级,完成了土地改革,将土地的所有权收归于国家或集体手中。

而印度则不同,印度没有经历暴力革命,而是通过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和平建国”。因此,印度的土地所有权至今依旧掌握在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地主手中。

▲ 圣雄甘地

至少到2015年,占印度农民总数1.6%的地主们拥有17%的耕地,而占农民总数50%的小农则只有不到1%的耕地,字面意义上实现了古人说的“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更有甚者,因为无力和使用现代化农业设备的地主们竞争,大量小农丧失土地,成为了无地农民。走投无路的农民们涌入城市,最终形成了印度特色的“贫民窟”。另外一部分留在农村地区的无地农民,则在印度各地引发了持续数十年不断的农村游击运动和“农民起义”

▲《新世纪印度战士》

所以,由于没有进行“土改”,印度诞生了数量庞大的地主阶级和城市贫民阶级,而这两者都和现代化工业发展天生矛盾——地主式的生产关系直接阻碍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城市贫民则成为了印度工业的“不能承受之重”。

地主方面,工业发展需要征用大片的土地作为工厂,这就必然会侵占地主的土地。

尽管印度的法律详细规定了补偿制度,农村用地补偿价格甚至高达市场价格的4倍,但由于这些补偿更多是进了地主和富农的口袋,因此贫穷的雇农们甚至比地主更抗拒——征地之后,地主尚且有补偿款,雇农们除了土地,一无所有

▲翻译: 农田,我等农民生存的依靠
印度Singur地区农民在抗议TATA汽车工厂的征地

根据印度政府的统计,印度工业发展70%的麻烦都来自于征地问题,虽然土地成本不足项目总成本的5%,但漫长的征地进度和持续不断的摩擦造成的延期让土地成本占比高达20%以上。征不到土地,就没办法建设——这么多年来,不晓得有多少本来很有希望的铁路、公路、工厂项目栽倒在“征地问题”上。

▲印度农民点燃了TATA
汽车的模型来表示抗议

城市贫民方面,现代制度下的正规工厂无力负担城市贫民工人的薪资。是的,根本付不起!

我们之前说了,印度的城市贫民是农村失地农民进城所导致的。然而不巧的是,由于缺乏工业,印度城市里也没有足够的正规岗位来吸纳这些进城农民。一不能进厂打工, 二不能回到家乡,时间一长,大量滞留的无地农民在当地繁衍,形成了印度特色的“贫民窟”

今天,印度有50%上下的城市居民都生活在贫民窟之中。

正规企业实际上根本无力负担城市贫民的薪资——雇佣一个城市贫民为工人,企业不仅需要支付本人的工资,也还要支付足够工人家庭生活的酬劳,因为他们一家老小都在城市中生活。


这也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印度特色的矛盾——明明印度有大量的闲置劳动力,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是死活发展不起来。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积累原始资本的最佳起点。

中国的发展则完全不同,90年代去南方打工的大军之中大多都是独身青年男女。中国企业仅仅需要支付工人在本地的薪资即可,工人的妻儿老小的生活成本在家乡当地解决。所以,我们更多关心的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

3
印度的优势

当然,印度也是有其自身优势的。相比起中国,印度的主要优势是“殖民遗产”,具体表现在欧美世界对印度人的接纳程度

众所周知,印度长期以来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数百年来,大量印度人被英国政府征召,加入了英联邦的战斗序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30万印度士兵参与了英国在欧洲的军事行动

▲ 一战时期英联邦集团内的印度士兵

当然,在我们眼中看来,这样的行为100%属于“数典忘祖”、“助纣为虐”,“毫无民族气节”,我们也从不稀罕这种“遗产”。


但在西方人的视角下,印度人更“眼熟”。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西方人看印度人,就像中国人看越南人——虽然彼此之间也会看不顺眼,但怎么看都比其他人更顺眼一些

不要小看了这种熟悉感,大到跨国文化商业交流,小到提拔谁当经理,可能都会被这种熟悉感所左右,进而产生深远的影响。以美国专为技术类人才提供的H-1B工作签证为例:在美国留学生中,中国学生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印度学生,但印度出身的H-1B持有者的数量却是中国人的5倍以上

▲ 美国H-1B签证获签者中
印度人占了七成以上

由于中国在短期之内还很难从技术上完全超越美国,故而美国目前还是世界领先的“科技策源地”,这几年从美国归来的技术人才也实实在在给中国的科技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和新概念。

然而,这个逻辑在印度也是有效的——随着美国科技产业中的印度人势力越来越壮大,印度在未来也会从欧美吸收大量人才和技术。但印度所面临的国际压力和制裁却远远小于我们。

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开始前往美国学习并在美国工作、定居。那时中国派往英美的公费留学生总计也不过3000多人,但其中却诞生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李政道这样的“无双国士”。

如今,前往欧美学习技术的印度学生何止百万,天知道里面会不会有印度版的“无双国士”呢?


当欧美科技产业中的印度高管和技术骨干越来越多,印度科技的后备力量也越来越强。我认为,这一点值得我们警惕。

产业层面,印度的“英语优势”更加凸显了——英语在印度属于官方语言,在高中以上学历人群中的普及率是相当可观的。虽然印度人英语口音奇葩,但阻碍并不大——欧美人士听印度口音,大概就像我们听塑料普通话,并不影响交流。

直接的证据就是:印度是亚洲“呼叫中心”第一大国——全国2000多个呼叫中心,50多万个坐席,承接了欧美市场大量的客服电话接听服务。

▲ 印度某呼叫中心



以“呼叫中心”业务为代表,印度的服务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每年,印度的IT服务业都能给印度带来超过1600亿美元的收入。

服务产业已经占了印度49%的GDP,印度也成为了世界五大软件出口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在全球的500强企业中,有185家企业将业务外包给了印度公司,有135家企业在使用印度开发的软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印度扮演的更像是“软件工厂”而不是“软件实验室”——外包业务的本质是资本思维下的资源优化配置——说白了就是看中印度程序员“活儿好价格低”的特点,颇有点“软件界富士康”的意思

有句话说得好“运是强者的谦辞,命是弱者的借口”,自身实力的强弱比外在客观的优势更重要。

的确,印度知识分子的英语水平很高,在英美国家来去自如,这个特点让印度在欧美市场如鱼得水,承揽了大量业务。但这个特点同样也让印度知识分子的外流问题无比严重,毕竟印度知识分子跑路的时候也是来去自如。每年都有六成以上的毕业生离开印度,其中大多数人会前往硅谷,像极了80、90年代的中国。

其实,印度人不可谓“不努力”:在欧美很多国家,印度人几乎承包了从出租车司机到外卖小哥的一切基础性工作,有时候看上去甚至比我们中国人还要勤奋。印度也非常重视教育投资,从2008年到2014年,印度的工程院校数量翻了一倍,工科大学毕业生数量翻了3倍。

▲ 印度工科院校的发展速度惊人

印度的“奇葩”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误判,让我们误以为印度不努力,但现实是,印度人正在努力建设国家。

印度真正缺乏的是一个机遇,印度自己的媒体对此也常常感慨:人类迄今为止的四次产业革命,印度一次也没赶上!不过,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目前这波5G和工业互联网的浪潮来看,印度好像还是没能赶上。

4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印度?

望着北方巨人越来越庞大的身影,印度的心情是矛盾的,压力和焦虑也是真实。接二连三错过机遇的印度,是很难超越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前进的我们的。


面对印度的种种乱象,我们的感受是看“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莫迪老仙,法力无边!”。但在印度人眼中,就算有各种乱局,今日的印度也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在Quora上,就连印度人都承认:能维持印度作为一个国家存在74年而不解体,就是天大的功劳了


我们眼里的莫迪或许只是个寻常政客,但在印度,纳伦德拉·莫迪堪称是“中兴圣祖”,简直要比肩“唐宗宋祖”,是为数不多的让印度能够在国际舞台上露脸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哪怕纷纷因为营养不良而消瘦,但印度人还是很有几根“傲骨”的。这种骄傲的民族情绪,在未来很有可能会让中国产品在印度的开拓遭遇重大阻碍。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印度?

现在,网上有不少人认为应该“肢解印度”,也有不少人认为应该对印度实施“精确打击”。虽然这些设想很狂野,甚至颇具“可操作性”,但毕竟只是我们朴素爱国热情的体现。军国大事,很多时候是容不得此等鲁莽操作的。

和我们的直觉相反:实际上,一个不贫困的印度才更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证据就是:从亚投行到“一带一路”,再到RCEP,中国都对印度非常重视。尤其是RCEP,哪怕印度最后时刻退出了RCEP,但RCEP却给足了印度礼遇——一切信号都表明:我们很想拉着印度一起发展。

▲ 中国对印度充满耐心和期待

我们想拉着印度发展的原因很简单:如果印度能和中国一样形成统一市场,对近在咫尺的中国企业而言,就等于又多了十四亿潜在用户

中国是工业国,印度是农业国,如果我们能够打开印度市场,那么中国品牌未来在印度,就犹如90年代的外国品牌在中国——卖得不要太爽!

最简单粗暴的逻辑就是——你什么时候听说过“中国企业产能不足”?——中国各行业企业长期存在的问题是“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如果印度市场能够发育起来,如果印度消费者能有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那么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天大的利好消息。

不过,印度人能不能跟上节奏,看不看得清楚局面,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50年代,中国接受了前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印度则接受了102个。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和印度是“苏联重工业流”的“同门师兄弟”。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缺少魄力的印度领导层终究还是没能卸下印度沉重的“历史包袱”,种种操作,反而让一些包袱越来越重。

与之相反,我们的发展历程中却充满了各种大刀阔斧的改革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在72年的发展中,我们的格局越来越高、眼界也越来越广

外网上,不少印度媒体和网友在歇斯底里地试图论证“印度比中国更发达”。对此咱们笑笑就好。因为,不论是眼前的现实,还是未来的历史,都必将证明:2021年的中国,是云中翱翔的巨龙,而2021年的印度,是深陷泥沼的白象。


参考资料:
1.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印度》
2. Deepanwita Chattopadhyay, IKP Knowledge Park: Financing innovation in Indi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3. 李光耀【新加坡】,《李光耀观天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4. 温铁军《温铁军践闻录》

5. 姚国跃,刘胜华《中国与印度土地制度及其效能比较研究》


——END——

本文经星海情报局(微信号:junwu2333)授权转载。我们关注“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之路,转载请联系(ID:junwu2333)授权。

行研君墙裂推荐干货↓↓↓


↓点击↓“阅读原文”,行研君粉丝证券开户佣金低至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