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靶向β-catenin/BCL9的小分子PPI抑制剂,激活cDC1的抗原提呈和肿瘤免疫响应
首先,基于2GL7结构,对β-catenin N端的四个α螺旋进行了叠加分析,选择叠合度较差的晶体(PDB IDs 2GL7, 8Z61, 8Z5J)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β-catenin N末端存在显著的构象多样性,主链之间的错位现象表明这些区域可能存在潜在的构象变化或不稳定性。150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显示尽管晶体蛋白在模拟条件下相对稳定,但N端区域可能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稳定性特征。这一发现对于β-catenin/BCL9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提示β-catenin的N端在生理条件下可能会发生构象变化,从而影响其相互作用和功能。上述结果是对于β-catenin N端区域构象变化的首次详细研究。
图1. 三种β-catenin晶体动力学稳定性特征及聚类结构(来源:
JMC
)
其次,为了研究抑制剂与Apo β-catenin构象的相容性,研究团队选择了分别从8Z61和8Z5J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中的主导聚类结构(DC I和DC II),并将之用于分子设计。在ZW4864的基础上,采用尿素优势骨架,最终成功获得了一系列高亲和力、高活性的具有3-苯基哌啶尿素结构的衍生物。通过上述结构改造,新化合物的亲和力从亚微摩尔级别突破到了纳摩尔级别,其中化合物
28
显示出目前该领域最强的β-catenin结合亲和力(K
d
=82 nM)。
最终,所获得先导化合物
13
和
35
具有显著的体内抗癌活性,不仅激活T细胞,还促进cDC1的抗原呈递,并在CT26模型中展示出强效的抗肿瘤效应。并且研究团队还利用深势科技的Hermite平台技术(https://hermite.dp.tech, DP Technology),计算了
13
和
35
与β-catenin自由结合能,结果表明,相比
35
,
13
与β-catenin具有更稳定的结合。
图2. Apo β-catenin 主导聚类结构及3-苯基哌啶尿素衍生物的设计策略(来源:
JMC
)
肿瘤组织流式细胞术和qPCR研究表明化合物
13
增强了免疫细胞的浸润,促进了抗原呈递基因的表达。化合物
13
处理后,IFN-γ+和颗粒酶B
+
CD8
+
T 细胞的肿瘤浸润率显著高于载体组。此外,抗原呈递基因
Psmb8
和
H2-Aa
的表达上调,证实了抗原呈递相关基因增强,从而启动下游T细胞活化并增加免疫细胞肿瘤浸润。在作用机理方面,化合物
13
通过Btk-Irf1信号转导轴激活癌症免疫反应,不仅上调IFN-γ
+
CD8
+
T细胞,而且促进抗原呈递刺激cDC1细胞成熟,表现出强大的免疫增强活性。
图3. 化合物13治疗的体内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来源:
JMC
)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阻断BCL9/β-catenin蛋白质相互作用可以增强cDC1细胞中的抗原呈递,并具有促进cDC1激活的重要作用。化合物
35
不仅增强了cDC1的抗原呈递和激活,还提升了PBMC和TdLN中的cDC1比例,从而增强了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该研究揭示了阻断BCL9/β-catenin蛋白质相互作用抗肿瘤的全新药理机制,同时具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引发cDC1细胞及激活T细胞三重功效。在作用机理方面,化合物
35
通过激活Btk-Stat-Irf1信号转导轴,促进cDC1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综上所述,该合作团队首次报道了具有3-苯基哌啶尿素结构的、新颖的BCL9/β-catenin小分子抑制剂。这类抑制剂的可通过增强肿瘤微环境中cDC1细胞的抗原呈递,实现抗肿瘤效应。
图4. 35调节CT26模型淋巴结中的免疫微环境(来源:
JMC
)
以上研究成果安徽中医药大学和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硕士生
朱文华
为第一作者,安徽中医药大学和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联培硕士生
刘翠婷
、
奚康
、
李雅娜
,复旦大学博士生
李安琪
、硕士生
沈栎安
为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