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中建八局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大厦项目正式启用。这个项目是新华社为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全媒体机构所建的重要基础设施,位于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核心地块,旨在提升新华社在全球经济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项目采用了多种创新技术和设计理念,包括双塔式构图、精细施工、智能建造等,以实现金融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信息产业集群。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项目背景与重要性
中建八局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大厦项目是新华社为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而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位于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核心区域。
关键观点2: 项目的特色设计
国家金融信息大厦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双塔”式构图,寓意“信息之门”,并使用了多种创新设计和施工技术,包括百米高空对接精度施工、拉索幕墙等。
关键观点3: 项目的科技应用与创新
项目运用了智能建造技术,包括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同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建筑信息模型大赛一等奖。
关键观点4: 项目的环保理念与实践
项目注重环保和节能减排,采用了多种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如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等,实现了项目的绿色建造。
正文
由中建集团旗下中建八局承建的
国家金融信息大厦项目落成
项目
作为新华社
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的
重要性基础设施
旨在提升新华社在全球经济领域的
话语权与影响力
服务北京市发展与大国首都
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业
国家金融信息大厦
坐落于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核心地块
总建筑面积22.75万平方米
高度200米
是新华社与北京市开展金融信息服务
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
正式启用后
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将迎来
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网
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集体入驻
汇聚合力推动“金融+科技+文化”跨界融合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信息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宣传推广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助力
项目采取了
中轴对称的“双塔”式构图
两座200米实体塔楼分立两边
通过连廊“牵手云际”
形成了
一上一下、一虚一实、下合上开的
“门式”造型
寓意“信息之门”
尽显大气方正,端庄凝重
面对深度28.8米的
丽泽商务区最深基坑
毗邻北京地铁14号线
最近仅0.8米的施工环境
项目组织3次专家论证
与地铁项目部开展4次技术研讨会
保障建设安全
项目100米高度位置的
八边形截面连廊
总重量1200吨
项目团队针对其中的两侧平行桁架
采用精准分段施工
装配式实体与模拟快速预拼装技术
实现了百米高空对接精度5毫米以内
斜边斜挂式菱形网格圆管桁架
则采用极坐标法吊装设计
解决高空安装难题
位于200米高处的
层叠发射式交叉桁架共3层
项目创新地将原有三角支撑体系
拆分为5个小三角体系
从两侧向中间立体递推安装
解决了建设过程中稳定控制难题
大厦北侧外立面拥有目前
国内最大的100米高拉索幕墙
面积约4000平方米
由横索、竖索和
高透玻璃组成
使用的拉索直径达到65毫米
是常规拉索的3倍
经多次专家论证及现场试验
拉索采用分布分级对称张拉的方法
过程中
对索拉力和钢结构支座变形
内力
进行监控
保证拉索结构和钢结构支座的安全性
位于100米及200米高空的
斜面钢框架采光顶幕墙
整体造型与平面呈47°角
单块玻璃面积超2.5平方米
施工精度及安全控制难度大
在多次方案比选后
项目舍弃了
框架式幕墙高空焊接的工作模式
将其优化成现场单元式做法
整体吊装安装后嵌入玻璃
使用SGP玻璃胶片
并
增加防脱落型材构造
施工精度及安全性变高
安装速度大幅提升
项目开工伊始
便前瞻性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
创新应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真正实现“设计图模一致”
“模型增量传递”
工程主要图纸均由Revit直接出图
利用其独特联动性
在更改某个位置的同时
使所有平立剖、详图图纸等进行联动更新
节省核对图纸时间
真正实现建筑信息模型正向设计
施工单位二次深化
指导现场建设的闭环流程
项目获“龙图杯”“创新杯”等
5项国家级建筑信息模型大赛一等奖
在塔楼顶部200米
及裙房顶部28.5米处
项目均设置采光顶幕墙
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
外幕墙还设置自然通风器
实现节能减排
其他层双塔连接处设置空中花园
形成丰富的内部绿化景色
项目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
高强钢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应用预拌流态固化土基坑回填施工技术
防尘降噪式硬塑料垃圾溜筒技术
实现项目绿色建造
在中国建筑业协会
建设工程项目绿色建造竞赛中
取得92.70分的好成绩
同批次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