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描述了李川作为演员参与《喜剧大会》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他以影视演员的身份进入喜剧行业,通过扮演“李总”等角色获得观众的认可。同时,他也在不断尝试和挑战自己,寻求在喜剧领域的转变和突破。文章还涉及他在喜剧创作、角色塑造、素材积累、与搭档的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想法,以及他对未来职业规划和在影视行业的感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李川通过影视演员身份进入喜剧行业。
李川最初是随着经纪公司的转型而进入演艺行业,后来接触喜剧并爱上了这个行业。他通过参加《喜剧大会》等节目,成功塑造了“李总”等角色,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关键观点2: 李川在喜剧创作中寻求转变和突破。
虽然李川在喜剧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仍然不愿意固化在特定的人设上,希望通过新的角色和作品来展示自己的多样性和创作能力。
关键观点3: 李川注重角色塑造和素材积累。
李川会通过观察生活、学习其他影视作品和社交媒体上的故事和语言技巧来积累素材。在角色塑造方面,他注重角色的鲜活性和完整性,希望通过人物塑造来传达自己的喜剧效果。
关键观点4: 李川面临职业转型的挑战。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川面临着在影视行业市场越来越窄的问题。他需要通过不断尝试和挑战自己,寻找新的角色和作品来拓展自己的职业领域。
正文
《喜剧大会》播出的这一个月里,戴着金丝眼镜,穿着整齐西装,拿着高脚杯,被高叶称之为“油疯了”的“李总”成为最出圈的角色。与之相伴的,是演员李川带着一个全新的,让人有些“生理不适”的面貌,与观众在喜剧赛道的“重逢”。
对于李川来说,浓墨重彩的油腻总裁成为他从影视行业进入喜剧的支点,但同时他仍然在寻求转变,不愿意让自己固化在“李总”这个人设上。于是最新一期《喜剧大会》,从“李总”到PrettyBoys的爱豆,李川完成了一次身份的转变,从“油腻”跳跃到“清澈”,看上去也相当自洽。
《喜剧大会》刚播出时,娱乐资本论与正在马不停蹄跑“路演”的李川进行了一次对话。在对话中,他向我们分享了从影视演员进入喜剧行业的心路历程,也聊了聊在喜剧创作上,他对作品的定位,创作上的尝试和取舍。
我们也得以从“李总”这个身份之后,真正认识到这位认真探索着表演道路的喜剧演员。
娱乐资本论:你是学播音的,当时做演员的契机是什么?
李川:
其实就是随着当时的经纪公司的转型。我一开始是做主持人,那时候我的经纪公司是一个节目制作公司,后来把节目都收掉,转型做了一个影视制作公司。当时就有经纪人带着我转型做了演员。
李川:
一开始做演员,我就想要做喜剧,《一起同过窗》里我扮演的余皓就是一个有喜剧色彩的角色。其实我从小就喜欢看周星驰电影,他演的所有角色其实都是小人物,每个角色的底色是相似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在《喜剧大会》里,“李总”在不一样的作品里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故事,但本质底色是一致的。
李川:
四年之前,就有喜剧节目邀约过我,我当时没有接触过这个东西,但节目里有工作坊,我就想要尝试去学习,也当作一次免费学习。接触之后爱上了喜剧,因为这个东西可以自己创作、编写。
李川:
完全不一样,有镜头和没镜头就完全是两码事情。在镜头前,我更习惯于低声细语的,用面部表情,因为镜头大多数给到的可能是中景或者近景,可以看到细微的表情。很多时候不太需要考虑走位这件事情,因为镜头会帮你设计好了。但是在舞台上的时候,需要你注意所有的走位,调度你的肢体、音量,这是完全的对表演的重塑过程。这种东西就得多上舞台,大概一个月之后,我慢慢在舞台上找到了适合的度。
娱乐资本论:“李总”这个霸道总裁的创作方向是怎么定下来的?
李川:
最早要追溯到我在拍《我的小确幸》的时候,我这个角色本身是暖男人设,有一场戏导演和我们共创时,就想要我故意油腻,故意耍宝这样即兴演。后来在喜剧创作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自己以前做过这样的东西,这样的“油腻”又是我厌恶的。
其实我就是想要讽刺“油腻”,《“凡死”人了》的初衷就是我发现自己身上有的毛病,以及我看影视剧出现的这样的人物形象,以及在生活当中女性会遇到的男性形象。尤其是你在相亲的时候,或者面对领导的时候,在某个饭局上的时候,都可能会遇到的事情。所以就代入进去创造了一个更长的段子,慢慢积累出来了这样的一个角色。
娱乐资本论:对于你来说,参加《喜剧大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川:
在我之前,没有人做过这种类型的喜剧,我把它称之为让人“生理不适”喜剧。因为喜剧是让人生理、心理愉悦的。
但是这种生理不适的东西我就怕大家接受不了。所以其实《“凡死”人了》,是我第一个喜剧作品,整体还是比较收敛的,会担心大家的接受尺度的问题,没想到这个尺度是ok的,那么接下来不好意思了,我要放开大展拳脚了。
娱乐资本论:你在《喜剧大会》上有提到你有自己的素材库,平时会怎么积累素材?
李川:
我会看很多的影视剧,把一些影视剧里被大家吐槽的“霸总”cut拿出来学习,还会看知乎、小红书上那种“谢邀”的帖子,学习里面的一些故事和语言技巧。
娱乐资本论:你在喜剧创作上,偏向于以人设来加分,还是以剧本结构创作、故事逻辑推进来打动观众?
李川:
所有的喜剧作品都是“作品为大”,但是每个人通向作品的路径是不同的,比如我就擅长用人设去达到我的喜剧效果。
但另一部分创作者,例如《喜剧大会》的《电影消亡史》是用剧作表达去达到自己的效果,表演节奏顺畅,演员配合也默契。但我们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作品好笑。
我擅长前一种,可能与我影视演员的身份有一点关联。影视作品在3~4个月时间塑造的是更完整的人物。所以节目中的喜剧作品,哪怕时长短,我还是希望这个人物他是成立的,他是鲜活的。
李川:
我有个素材库,我会把素材库共享给他,主要的剧作内容还是他来搭建,我主要负责填充素材,以及主要人物的表演。就像包饺子一样,他负责包,我负责备馅儿。
李川:
这个度真的很难把握。有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欠一点就太水,大家get不到,太过大家又会觉得不好笑,只是单纯恶心。所以这个点我找了很久,我会找到我的搭档、身边的女性朋友去试霸总的梗或者土味情话,看大家的反应,如果只是皱眉头,可能差不多,如果打了我几拳,可能就有些过了。找平衡的时候,我也一直很忐忑,到底要不要把这个东西搬上舞台,是否会反噬自己,其实有很大的这个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