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举起利斧是因为爱?
昨天朋友圈刷屏的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母亲,挥刀砍死四个年幼的孩子。
令人费解的是,那么多人,尤其是有文化有思想的中产阶段和白领,把这个悲剧的谴责对象,定格为“社会”。甚至有人祭出81年前纽约市市长拉古迪亚的拷问:“一个人为钱犯罪,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
一个老奶奶,没钱给饥饿的孙子买面包,无奈之下,去偷面包。拉古迪亚市长自责的根本原因是一个爱孩子的老人,穷得没钱买面包,却不能通过政府设置的公益途径获得及时援助。
爱,是这个故事的主题,老人偷窃的发心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所以她获得了众人的宽恕。
而杨某作为一个母亲,她用斧头逐一砍伤四个小孩后,看到他们没有断气又再次灌下农药。她这样做,是出于爱吗?我相信她举起利斧、灌下农药的时候,心里不但没有爱,连一丝悲悯都不曾有,一个以残忍手段杀害幼儿来发泄负面情绪的母亲,凭什么获得宽恕和同情?
贫困是杀人的和自杀的理由吗?
因为事情发生在甘肃农村,一个比较贫穷的家庭。一些人简单归因:贫困是她选择死亡的原因。实际情况是,杨某死亡时,家中现金存款1800元,家中养殖有牛3头、奶山羊3只、鸡12只,有农用三轮车1辆、摩托车1辆、彩色电视1台、洗衣机1台。媒体披露,他们家的的年收入是3.6万,高于当地2300元的贫困线,也就是说,当地有很多人比她家还穷。
还有人说,比贫困更黑暗的,是绝望。推导出这个结论的人,几乎都把制造绝望的罪责指向一个抽象的人格——社会。
就人际关系而言,杨某有一个在外打工的丈夫和4个健康正常的孩子,还有一个能帮他照料孩子的奶奶和父亲,她不孤独。通常而言,爱和亲情是人在辛苦时最大的慰籍和希望。说起绝望,中国有多少孤独无后或者自己(孩子)身缠重病的贫困家庭,他们岂不是更绝望?
别说贫困家庭,即便是街上来来往往、衣着光鲜的人,何尝没有各种各样的难处?有很多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为各种各样的艰难所折磨,甚至不排除“绝望”的情绪,你感到“绝望”,就可以杀人么?
我认为,杀人、自杀这种极端事件的发生主要与其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自杀是个别现象,有来自贫困阶层,也有来自富裕阶层。简单地把他们的行为归咎为社会,有失偏颇。因为,在抑郁症等精神病患者眼里,生活是绝望的,张国荣还选择跳楼呢,如果杨家穷,你就可以简单地把自杀简单归因于贫困,那么,当年张国荣跳楼是否可以同样的逻辑简单归因于富裕啊?
社会杀不死任何一个求生的人,同样,也救不活一个求死的人。
我们这个社会,的确存在许多问题,社会保障、福利体系急需进一步完善。然而反观美国、加拿大、瑞典这些高福利国家,他们一样每天有人自杀。人,但凡走到了决定自我结束生命,大部分是出于绝望状态,但是这种绝望更多的是来自于内心的黑暗,而不是社会的冷漠。
风姐在她文章里说:只要你选择不伤害他人,不走向死亡,可以用任何方式来帮助自己、挣脱绝望。一个曾经因为以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求出位的底层女子,如今活得很好,才能发出如此肺腑之言。可见,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走到今天的网络时代,实际上已经非常宽容了。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福利和慈善的阳光照不到的死角,关键在于困境中的人,她愿不愿意挪几步,走到阳光下来?确实,中国的阳光没有西方社会面积那么大,我们缺乏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但是,绝大部分公民的内心都有一份善良,这份善良就是阳光,或许微弱,毕竟闪烁着温暖,网络上有那么多救助弱势群体的慈善故事,足以证明阳光的存在,可是她没有寻求阳光,她选择了走向黑暗、走向死亡。
她没有被拒绝,没有被这社会上善良的人们拒绝,她是被自己拒绝。或者说,她自己拒绝了这个世界,拒绝了完全可能找到的善良的援助,导致她残忍杀害4个孩子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的冷漠,而是她内心的黑暗。
社会杀不死任何一个求生的人,同样,也救不活一个求死的人。
我们谁不是蝼蚁?
别说那些在城市街道上摆着地摊艰难求生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就算天天在一早挤地铁,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加班的IT民工、金融民工,为了还房贷省吃俭用的白领族群,为了让孩子上学通宵排队领入学申请表的家长们,谁不是蝼蚁?
这其中,有你,有我,我们谁不是在生活的锅炉里被溶被化被捶打被煎熬?
一个女人砍杀自己的孩子,却赢得无数人的同情。那么多有思想有文化的人不假思索,把她的恶行罪责归于“社会”。去指责“社会”。社会是什么?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社会是你、是我,是他和她,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了社会,这其中,也包括举起利斧砍向幼儿的杨某。
“强者会在困难中学会成长,而弱者总是喜欢把责任推给在别人头上。”
也许有人说,即便是心理疾病、内心黑暗使然,我们也应该同情她,毕竟结局如此惨烈。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我们因为杀儿母亲的悲苦而把整个社会绑上十字架,原谅她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那么,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些含辛茹苦,为了孩子坚忍生存的母亲们。
援引我们老祖宗的一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直?
前一段时间,一个任性的女人,因为在动物园里不守规则下车,无意中导致自己和母亲双双丧命,那么多人指责她、骂她,不依不饶;而今,一个任性的女人拿四条鲜活的小生命作为自己负面情绪的发泄对象,人们却去同情她,反而把指责转向“社会”。
可见,当情绪被文字(故事)催眠的时候,理性有多么脆弱。
授权自著名经济学家林采宜公众号:
(ID:GTJAlincai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