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目录
黄梵
工作日
退休后,每天仍是我的工作日
朝向窗口的耳朵,收下操场的校歌
而书房的寂静,正上演文字的交通事故
绿萝是第一个听到诗的生命
听见我用低语,让迟疑攀上它的长藤
看见我用稿纸,把记忆放在目光中暴晒
书中人物渴望的圆满,我总是无法给予
叹息就像夏天的蝉鸣,暗藏着秋收
当我仰赖的寂静,整天在书房盘旋
它比我更挂念,书中生来死去的人物
一天结束,我会在跑步机上
用流汗,冲走体内的废话
超市
超市会是古人眼里的美术馆
神造型的饼干,让他们不敢下口
货架让你睁大眼睛,让贪心更完整
你找到一辆衡量你欲望的手推车
货架的寂静,成为你能听见的吆喝
你像一艘海警船,巡行在货架的岛屿之间
等着一些商品犯贱,把它们押上船
推车里堆满的商品,已显示你的性格
它们让你离开超市后,远离人世
你的心在郊区,那里的雨会洗净空气
鸟儿会公开谈论城里的油烟。你回到家里
开始收集商品对你生活的评头论足
独处
一天的大部分时候,我和自己相处
我成为一只好耳朵,聆听一切
空气的舞姿,我是听出来的
书里的思想,也是翻页声提供的
我从笔的书写声,觅到心里的冲撞
我从关节的嘎嗒声,听出衰老的速度
一阵向我靠拢的猫叫声,正在试探我的慈悲
远处钻地的机器声,也在测试我的脾气
雨常会在房顶,踩出脚步声
一整夜的狂奔,让我想到
它昨夜走的路已跃下房顶,奔向远方?
只有我的眼睛,在书房一声不响
它像文字,总是不知
该把世界的种种动静,怎样编入史书
散步
湖水的镜子,照出白日最后的憔悴
照出所有人心的皱纹,它们还在疯长
我偏爱这渐渐黯淡的时辰
偏爱黑夜对灯光的赞美
树林的绿色,已在黑暗中改变立场
变成黑色,考验你是否依旧爱它
你早就习惯,月亮的扁桃体
在你夜间讲课后,变得红肿
如果小路未把对家的信任
还给你,你就很难爱上散步
你念叨着什么,如同思想正在调音
风和湖也学着发出思想的音调
直到散步结束,你才发现
一切未发的声音,比发出更喧嚣
作者简介:
黄梵
,1963年生于甘肃兰州,诗人、小说家。著有《第十一诫》《月亮已失眠》《浮色》《南京哀歌》《一寸师》《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用绳子弹奏》《人性的博物
馆:七堂小说写作课》《阅读障碍》等。作品被译成英语等十余种文字。
了解自己的创作,并不比了解他人的创作更容易,因为自己看自己,需要克服太多因熟稔产生的视而不见。而他人提示产生的再审视,可以帮助自己克服诸多疏漏。这里说的“他人”,并非是常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而是我青睐的作品主人,“他”或是大师,或是成长中的作家,或是友人。记得十几年前,我有过一年写数行短诗的执拗,曾写过一两百首,后来愿意收在诗集中的,只有寥寥数首。这次对古代绝句的致敬,来自八十年代我对唐诗翻译的余绪,译成白话的失败,激励我自己写。这次不算成功的致敬作为,倒让我看清,我诗中一直喜欢用的流水句。从八十年代的“翻开一页禁书,一身黑暗的热汗”,九十年代的“瀑布用飞落,重现皇姬的绫罗绸缎”,到新世纪初的“人生多神秘,而你的旧爱已日渐沉重”,现在的“叹息就像夏天的蝉鸣,暗藏着秋收”等,可以见到读旧诗遗传下来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它们变异自我从小对歇后语的喜爱,这些皆得自小时日日聆听爷爷吟唱旧诗。流水句的结构,含着解释的延宕,被推迟的揭晓时刻,令流水句产生陌生化效果,而推迟揭晓的“包袱”,令读者的常识落空,他们会被诗人的意外选择抓住。我在“纠正”学生炎石只读古书的执拗后,也意识到他尝试将新诗古化的真理。比如,外在形式的部分重建,音乐性甚至诗句的整饬,也会改变诗书写现实的能力。例如,绝句的句式会加快语义的翻转,使得意象里面也含有对立,这本是小说的整体技法。旧诗中类似的启示,其实很多,不是说格律消失,新诗与旧诗就真的断裂了。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黄梵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21年8月版
来自大师的启示也不可忽视,我不是有“大师癖”的人,也不是把大师列入鄙视链的狂妄者,我遵从心中寻找的那些“客观”。比如,庞德们看上去有些轻率的断言,认定东方诗歌从不说教,倒令我看清了旧诗意象的真正功能。意象的第一功能是付诸感官,第二功能才是付诸理性,它与格律含有的音乐一样,并不先讨好理性。我们听音乐的经验,与感受格律的音乐别无二致,都是激起感官的反应后,才把理解交给理性。所谓意义、多义、懂与不懂的问题,是理性层面的问题,在诗中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一性的问题,是意象能否激起感官的反应。太多人忽视了第一性问题,只把努力投向第二性问题。以此重新看庞德,就能身临其境他当年的感受:他并非认定西方诗没有意象,是少有同时关注第一性和第二性问题的意象。这一认识可以帮助新诗走出许多误区。意象既是新诗的音乐,也是新诗多义的源泉。比如,当我把写作说成,“正上演文字的交通事故”或“用稿纸,把记忆放在目光中暴晒”(《工作日》),我相信,读者先会被这个意象的画面吸引,之后才会琢磨这个写作意象的含义。不少人把形象的魅力,视同媚俗,实则是对攻克形象问题的误解,或对无法攻克的自我辩护。形象问题看似平常,实则是诗中最难的问题。当阿米亥说,“只有母亲的话陪伴着我/像一份三明治裹在沙沙作响的蜡纸里”(《当我还是个孩子》,刘国鹏译),我想没有读者会认为,知道母亲的话对诗人重要后,“像一份三明治裹在沙沙作响的蜡纸里”就不重要了,它恰恰是这两行诗产生魅力的关键。
我从新世纪开始,就致力解决新诗的形象问题,并把它视作回到诗歌原点的一次语言清洗,洗去学问或文化负重,带给诗歌感受力的磕磕绊绊。我以为,少有人知道维柯究竟做了什么,他其实用《新科学》为诗歌指出了原乡。原始诗歌的意象思维,乍看是当时思考不济的权宜之计,实则是诗歌的永远家园。学问向来有自我膨胀、挤占资源、罔顾经验的私心,使用意象就是找回一条经验之路,此路与原始诗路的暗合,是不需要学问维系的基因遗传,那里藏着感官与意象共鸣的原始激情。所以,有很长时间,我一直避免将典故放入诗作,以免新诗过短的历史,让长得不壮硕的典故成为感受力的障碍。直到近年,我才谨慎打破这一禁忌。比如《超市》中的第一句,“超市会是古人眼里的美术馆”,懂安迪·沃霍尔的人,知道我在向他致敬,他认为百货商店就是当代的美术馆。对不懂的人,我也备好了下一句来救驾,“神造型的饼干,让他们不敢下口”。近年,常写地理诗的缘故,我开始把地方志的知识融入诗作,却不想损害诗的感受力。我虽然自创有诗学,却不希望自己的诗,靠诗学续命。诗学于我,是为接近诗歌真相,助人清除谬误偏见,所谓正本清源。我看重那些不靠诗学续命的诗,那将是未来无数心灵的长居之所。我写过一首镇江金山的诗,面对宋代李唐《大江浮玉》、明代文徵明《金山图》等无数画中的江中金山,和1903年金山并入陆地的尴尬,我不得不求助意象来化解这一地理知识,“我眼见金山已被陆地揽在怀中/江浪在替这对夫妻日日争吵?//多么美的江中美人,仍义无反顾投身陆地的婚姻/日常的爱,何尝不是得靠碰撞造就?”对不了解金山地理的人,我仍希望意象能弥补这一空白,“多么美的江中美人”可以给不了解的人提供具体感受,还可以涵盖那些至美的画中金山。把金山与陆地比作夫妻,是对金山并入陆地这一地理知识的形象化解。
努力让诗直面经验和问题,而不是隔着学问或历代文化的千重大山,这是八十年代我从老友车前子身上习得的真经。他用拆词拆句清洗文化负重,我用意象清洗文化负重,可谓殊途同归。
一行
黄梵的诗属于日常生活书写的一种变体。与当代大多数日常生活诗歌的区别在于,他的诗既不以经验主义的日常叙事为主,也并不沉溺于日常抒情,相反,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冷静的倾听、观察和沉思的气质,常常具有咏物和自我分析的特征。这些诗的节奏是舒缓的、低语式的,仿佛生活在他周围放慢,奇异的沉默围绕着他,连最闹腾的灰尘也安静下来,词语开始像植物一样生长:
在这些瞬间,诗人仿佛为所有的词语指出了一个目的地:朝向事物汇聚,使词的声音能包裹、吸纳物的声响或动物的叫声。黄梵的诗大多诞生于“独处”的时间,正是独处使得诗人“成为一只好耳朵,聆听一切”。这些诗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声音和声音之间的交织、相互转换的:有“叹息声”,但这叹息立刻被比作“夏天的蝉鸣”并“暗藏着秋收”(《工作日》);有“不会收工的鸟鸣”,它的悲痛独奏“恰是安慰你的乐曲”(《不会收工的鸟鸣》);有“笔的书写声”和“关节的嘎嗒声”,有“猫叫”和“机器的钻地声”(《独处》);当然,更多的是“雨声”和“风声”(《雨后的郊区》)……而在所有的声音中,最让诗人迷醉的是鸟的鸣叫和人的歌唱。在《莱顿的乌鸦》中,一只乌鸦的叫声“让我迷恋的心突然刹车”,被声音的神秘卷入同样的沉醉:“声音里的黑暗,有神的思索/提醒我,友好里藏着一枚手雷/我想,乌鸦的叫声里有一条公路/更适合一个文身司机的奔驰”。“手雷”和“公路”的比喻带来了一种陌生的加速度和紧迫感。而《小男孩的歌唱》则写道:“歌唱像空气,爱抚着一切/让尘埃伴舞,让风重新学习发音……//歌唱像精神的血液,让这一天的思想/不会干涸。”在聆听的时刻,我们体内有一种静止的紧张,与动物蜕皮、昆虫蜕变时一样——用黄梵的诗句来说,聆听者和发出声音的事物同样“都是侍奉黑暗的门生”,一切迷恋、迷醉皆是“黑暗的艺术”。人的心灵在这些时刻里成长,在喜悦与战栗中饮着黑暗之泉。
在另一些诗作中,黄梵则表现为一位观察者,面对着人世和事物的幻象或本相。幻象和本相并非截然分离的两种东西,而总是在某些机缘中相互转化。在《手电筒》中,童年时的“我”将手电筒的光束幻想为“我和嫦娥之间的信号灯”,成年后则将其视为“看清灰尘的显微镜”,这似乎是从幻象走向了理性的本相;但诗人又说,“光束中,常有让我心动的灰尘”携带着“龙飞凤舞的激情”,让人去设想它的命运;于是,幻象再次回归,手电筒变成“击向黑暗的一只拳头”——这一幻象性质的比喻却有一种真理性(本相)蕴藏其中,因为被手电筒照亮的地方能够一直“鼓励我”,被启蒙、照亮过的心灵永不会完全堕入黑暗。这里有一种光与暗、去蔽与遮蔽、想象与真实之间的辩证法。好的观察者并不是完全破除一切想象的观察者,而是能深刻地洞悉到想象与真实之间的缠绕、嵌合关系。孩童的观看被想象之虹环绕,沉浸于感性的丰饶;而成年人的观看则用道德之光和理性之光重塑了事物,透视着事物的复杂性。《超市》中对“购物者的目光”的观察体现了诗人的道德洞察力:“你像一艘海警船,巡行在货架的岛屿之间/等着一些商品犯贱,把它们押上船”。本来购物是被欲望和贪婪这些不那么“好”的力量所推动,却被比喻成“海警船”的巡查和扣押行为,这种反差性的修辞带来了对日常购物活动的新鲜感知。《手机拍照》是对一种经过技术中介的观看方式的再观看:它既意识到“手机拍照改变了我”,让“我”摆出某些姿态、逗留得更久或看到一些被放大的细节;又意识到它带来了图像的严重过剩,“我”无法把所有照片都打印出来,只能让无数图片都和旧手机一样被废弃。我们时代的观看总是过剩的,而看到这种过剩性或许能够带来对图像的节制和拯救。
朝向物的目光使得黄梵写出了大量的咏物之作,但他的诗显然既不同于里尔克或史蒂文斯的物诗,也不同于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咏物诗。在黄梵这里,物的情调性、纯粹性或精神象征意味被削弱了,而物的世俗性或日常性得到了突显。物被置入人类生活之网、与其他物的关系之网中得到打量。《江南的雨》完全摒除了“江南”和“雨”所携带的古典文人情调,一上来就将“雨”置于和“马路”“众人鞋子”的关联中,然后再进行一些很不常见的想象(诸如“被老天当废品抛下”“许多书里思想的霉味”)。最有意思的是诗结尾处的场景:“雨中的人,走路都一瘸一跛/让我发现,那也是文明的真相”——这一发现所进行的升华或概括似乎是没有理由的,它只是一个瞬间的直觉,但好像又带着某种奇异的启示性。它对事物所进行的翻转如同对一幅地毯的翻转,在背面才显露出它的底层图案。而在《水杉的根》和《鸳鸯》这样的诗中,诗人的目光超出了寻常的“审美之眼”,看到了事物内在的“忍受”和“克制”,看到了事物像劳动者的内心一样无法用“好与不好”来丈量,看到了真正的生活并不担心它“多么脏”而只在乎“伴行”的要求。在黄梵的诗中,《尘埃》或许是最为奇特的一首观物之作,它是通过“母亲”的眼睛去看事物,并通过这种曲折的观看返回到对母亲生活状态的观看,其中渗透着深刻的内疚、关切和同感等伦理情感。“尘埃”在母亲想象中的变形(经历了从“灰鼠”“彗星”向“干女儿”的演变),实质是在“我”想象中的变形,将“我”所看到的母亲的无助、无奈和无力感赋予了具体的客观对应物。在下面的段落中,对“尘埃”的观看变成了诗人对自己承担的义务的观看:
这种伦理的目光很容易就会成为自我分析的目光,变成灵魂的自省和自我对话。在黄梵诗中,有三种类型的自省:第一类是对写作的反思,这种自省一般是在书斋的独处中发生的;第二类是对自身经历和性情的反思,它一般需要借助回忆来进行;第三类是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反思,它需要借助与他人的交往细节或事物来展开。《工作日》《独处》属于第一种自我分析,《理工科思维》也属于这一类,它们呈现的是对“诗与自我”的关系的理解。《睡懒觉》《搬家》和《水土不服》属于第二种自我分析,其中包含着对自身性格的自嘲和对命运之艰深用意的猜度。而《礼物》代表了诗人对自己和儿子关系的深入反省:
通过“礼物”,诗人试图理解“儿子”的心事;这样做的前提,是先要“放下内心的刀剑”。每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都蕴含着人的自我转变的契机,而转变只能来自人的自我反思和觉醒。灵魂中满是岔路,诗人的自我分析就是尝试走遍所有分岔的路口:看似沿一条直线前行,直到直线变成迷宫、变成生命树的各个分枝上的节点——直至一个不动点,灵魂从未离开它,虽然身体与心灵在其表面的旅程中挣扎。诗最终的成就是灵魂的自我觉悟:人在日常生活的锤炼和锻造中变得更加温柔而坚定,并回溯性地记起了自己的全部根源——童年、家园、母亲和自己生长于其间的土地与山川。人与他人的伦理联系,其终极或汇聚之所,是历史性的生活所构成的风土,它经常作为山峦、河流来到诗歌之中。于是,日常生活书写的最终聚集形态,乃是山川颂诗或河流颂诗。在黄梵的诗中,《钟山颂》便是这样的作品,它部分效仿了荷尔德林的颂诗,但将其中的神圣感转换为更贴近我们中国人生命的历史感和生活感:
在山峦间前行的道路,通向记忆和历史,通向对自己与周围人、物之关联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债务意识”。在对自然的倾听和观看之中,在朝向他人的目光和自我反省之中,诗人发现自身并非孤独地存在,而是始终与他者一起共在并且凭借他者存在,始终是作为被“地心温暖的慈悲”所供养的生命存在。天空就是记载我们与大地之关系的“蓝账本”——所有在到达山顶之前获得的知识,似乎都在回溯历史,走向越发清晰的根源之谜。这是诗人与山峦、与历史之间的亲密对话。在黄梵的诗中包含着一种比通常的直接抒情更深的抒情性,因为他是通过返回到生活的根源处来呈现情感的由来的。尽管理工科的出身和思维方式赋予了黄梵以冷静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反思气质,但最终来说,诗的隐喻力量和情感力量仍然占据了上风。他的写作是一种在日常生活的深处进行的探寻和收集活动,沿着各种方向延伸,充满了各类细微、非凡的变化,书写着那些将记忆、感知和沉思交织在一起的瞬间。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他在书写日常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活力和亲密性,始终为工作和时日增添着韵律与善意——因而,这些诗的日常气息是轻逸的,不会沉落到某种完全世故、固定的东西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