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浩荡满目新,奋楫扬帆正当时。继蛇年首个工作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2月6日上午9时,农历正月初九,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
汇聚来自党委政府、企业界、科学教育界、经济学界代表等各方力量,围绕“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共话高质量发展大计。
广州日报同步推出《“拼”出一片好春光》特辑,深度呈现广州各区各界全力以赴拼经济的一线行动、创新举措,全面展示“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坚定步伐、崭新气象。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拼搏,同样如此。
新春伊始,广东、广州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相继召开“新春第一会”——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奋进号角,汇聚拼搏之力,彰显了南粤大地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
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省会城市,40多年来,广州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GDP由1978年的43亿元蝶变成如今超3.1万亿元的经济大市,靠的就是广州人一往无前的拼劲。
从率先进行价格改革,涌现了第一批个体户,到首创市政公用服务“六联办”,开出第一张房票,正因为有了“拼”的精神自觉和一贯姿态,才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出现了一道道
“广州印记”
。
当前,广州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科技创新中先行一步,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持续巩固“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能,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内核向实、质量向好,都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重要阶段。
全力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力提速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力实施城中村改造……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为全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广州力量。所有这些,都传递出一个鲜明的信号,就是
“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春节假期,广州人流鼎盛,消费火爆,千年商都呈现活力十足、热力澎湃的升腾景象。
数据显示,广州接待游客1634万人次,同比增长5.1%,实现文旅消费总额160.1亿元,同比增长42.9%。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广州位居春节热门旅游目的地前三名,接待人数与经济收入实现“开门红”。
春运假期,广州南站客流量大。
旅游业只是一个缩影。作为挑大梁的经济大市,去年以来,广州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
消费、投资、出口齐发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202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1.1万亿元,新质生产力蓄能成势,工业投资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
对于广州而言,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当好“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物质基础;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城市核心功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重要支撑;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制胜武器。
上个月,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明确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这一总体要求,把握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两个主攻方向,以及打造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6个未来产业等目标任务,释放了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的强烈信号。
广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产业链供应链强大可靠、辐射全球。近年来,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形成了12个千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9个千亿级服务行业,涌现出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型明星企业。例如,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亿航智能、全球最大农业无人机制造商极飞科技、全国首家向国际用户提供卫星发射服务的中科宇航等。
南沙灵山岛水舞广场,一架eVTOL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H216-S正在起飞。
拼经济,就是要拼实体经济,拼先进制造业。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广州工业投资增长13.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2.1%,支柱产业中的汽车零配件制造业投资在去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持续保持高位增长32.6%。反映新兴领域发展后劲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4.3%,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投入保持热度,为培育更多的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涉滩之险见证增长之稳,爬坡之艰映照发展之进,闯关之难更显转型之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兴前沿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业格局。面对新技术带来的竞争新挑战,广州正全力拼经济、兴产业、促转型、增动能,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带动,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今天的项目质量就是明天的发展水平,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引擎,广州拼出“硬实力”的新高度。
2024年6月,全国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在广州增芯科技投产。仅用18个月,增芯科技便从一片空地蜕变为现代化芯片工厂,创下广东大体量项目建设的“芯”速度。这一在国家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项目,正是广州产业投资的一个缩影。
广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的洁净室内。
2024年,广州365个产业建设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占比近六成。从华为广州研发中心、腾讯总部大楼的顺利竣工,到东风日产四期、小鹏科技园的加速建设,再到广药白云山总部、金域医学创新中心成功投产,TCL中环、高景太阳能等项目的稳步推进,广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全面发力,以重大产业项目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华为广州研发中心。
历经四年建设,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于2024年5月扬帆启航。这座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文化巨轮,描绘出人文江岸、人民江岸的活力新画卷,加速兑现白鹅潭世界级滨水活力区的美好愿景。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文化巨轮的落成,只是广州民生项目画卷中的亮色之一:广州交通大学、广州南方学院扩建项目加速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二期开工建设,广州正筑起人才高地,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智力支撑;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院区)启动建设,筑牢健康防线,让市民共享高品质医疗服务;广州地铁运营里程超1000公里,串联起城市发展脉络,为市民出行织就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作为数字经济与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已成规模,阿里巴巴、腾讯等龙头企业集聚,广交会链接全球,“数字+会展+总部”融合之势,让琶洲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珠江之畔的广州国际金融城,金融机构总部云集,现代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构建起国际化产业生态圈。放眼望去,珠江两岸的琶洲与金融城双翼齐飞,既是广州城市能级提升的标志,更是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关键之举。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以项目建设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国际发展大局,广州正以重大项目全面提升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能级与效率。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交通中心综合体项目实现采光顶钢结构全面封顶,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陆域吹填施工完成,广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工程即将开展前期工作……为广州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奠定基础,更为大湾区互联互通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的广州,以“拼”的姿态,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2025年的广州,将继续以“拼”的精神,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服务大湾区协同发展,融入全球产业链,拼出城市发展的新能级、拼出国际化大都市的新气象。
从实验室的微观世界到产业的星辰大海,广州拼平台、拼人才、拼转化、拼生态,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刻下湾区坐标。2024年,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为广州赋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核心功能定位。广州全球科研城市排名跃居第8位的背后,是以3.44%的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十年增长的硬核支撑。
广州以非凡的魄力“拼平台”,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2+2+N”科创平台体系为支点,撬动37个高能级平台落地生根。2023年,广州地区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占全省近八成。从深海潜航器破浪深蓝,到高集成射频芯片突破封锁;从仿生合成橡胶改写材料史,到肿瘤内注射药物领跑全球……广州在“卡脖子”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填补了一批国内空白,彰显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广州担当”。
位于广州南沙的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科研人员在调试火箭设备。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广州着力构建符合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的培育机制,全力以赴“拼人才”,以“启航”“续航”“领航”三箭齐发,托举1300余名35岁及以下青年博士开展基础研究自由探索。134家新增博士站、906名进站博士后、165万名在校大学生构成的人才金字塔,创历史新高的6位新晋院士,共同诠释着“得人才者得未来”的城市创新哲学。在这里,实验室的灯光与青年学者的目光交相辉映,编织出科技创新薪火相传的星河图景。
科技成果转化,被誉为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广州围绕这一关键环节,不遗余力“拼转化”。出台《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以“五个一”转化模式破题,让实验室的智慧结晶奔涌向产业疆场——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500亿元,中山大学眼科中心一类新药转化项目以13.8亿元创下广东省最高纪录,推动颠覆性技术项目连续两年获国家立项数居全国第二。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正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裂变效应。
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掀起资本浪潮,500亿元创投母基金驱动产业升级,100亿元天使基金守护“硬科技”火种,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已与近20个国家(地区)的近50家机构达成合作,落实国际出资逾55亿元,生物样本跨境检测中心打破科研藩篱。广州以金融活水浇灌创新幼苗,用开放胸怀拥抱全球智慧,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全链条生态。在这片雨林里,既有顶天立地的参天巨木,更有铺天盖地的创新灌木,共同演绎着科技创新的生机勃发。
点滴小事里有百姓心声,柴米油盐间有万家忧乐。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关怀。
聚焦“一老一小”,天河区推动群众翘首以盼的实事落地:完成246个楼道便民扶手加装工作,在棠德花苑、燕岭、广氮等社区启动适老化改造试点,升级校门口安全设施42处,改造儿童友好设施16处,为100名困境儿童实施“一平米”学习空间公益改造。
面对高校毕业未就业人群和存在特殊情况的就业困难人群,越秀区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建设兼具“招聘夜市”“网络集市”“零工超市”三个市场优势的“立体化就业市场”,托举起就业群体“稳稳的幸福”;云溪植物园、云萝植物园遵循城园共融、生态共生、人民共享的理念,让市民在绿水青山中感受幸福,让生态惠民思想看得见,摸得着。当生态画卷与民生答卷交相辉映,一座城市对人民的深情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1月25日,
第32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在云溪植物园开幕,市民在美丽布景中留影
作为中心城区城中村最多的一线城市之一,广州市率先出台《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成为全国首个针对城中村改造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条例;随着冼村旧村融资区最后一栋房屋应声倒地,历时15年的冼村融资地块全面拆迁清零,标志着冼村旧村改造依法动迁取得关键突破;全省首例业主“自主更新、自筹资金、原拆原建”危旧房改造项目——花都区集群街2号正式验收交房交证,实现住权与产权同步。
去年5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纳入国家计划,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23个,完成城市更新投资1500亿元。海珠康鹭片区城市更新“首拆”到“首建”仅6个月。物理空间的升级与治理智慧的迭代同频共振,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世界级难题正在进行“广州探索”。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一个地方是否能够吸引更多人安居乐业,取决于企业群众办事是否爽心舒心、服务保障是否高质高效等方方面面。去年以来,广州刀刃向内开展“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从“公章围城”到“数据跑腿”,从“层层审批”到“一窗通办”,干部作风的转变,让企业轻装上阵的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
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区分局第二综合办证厅,一窗通办窗口。
去年以来,广州坚持“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理念,推出“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市税务局“速退易”智能退税服务便是缩影:一键申请、三天到账,7亿元退税资金以“光速”注入企业血脉。政策精准解渴,服务直抵人心,广州以干部作风的“硬核升级”,换来企业扎根生长的“如鱼得水”。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共识凝聚——政务服务窗口的一抹微笑、政策制定时的一次倾听、企业难题前的一刻担当,皆是城市竞争力的微观注脚。
这里没有“躺平”的避风港,只有“敢闯”的冲锋号;这里不设“天花板”,只造“登云梯”,“产业友好型”理念融入城市基因,“企业获得感”成为改革标尺,广州更以“拼”字当头,拼产业、拼项目、拼创新、拼环境,拼的更是战略定力、系统思维和为民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