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家媒体都能成为《纽约时报》或《华盛顿邮报》那样的王牌大报,但也不是每家小媒体都没有翻身的机会。
《波特兰新闻先驱报》(The Portland Press Herald,下称《先驱报》)用它的成就表明,即便没有资历和体量上的优势,小媒体照样可以凭借特色“搞个大新闻”。
说起《先驱报》近期的最大成就
,
莫过于针对海洛因泛滥问题的大型调查报道。
然而
,
《先驱报》并不是唯一盯上这一题目的媒体。
《棕榈滩邮报》
(Palm Beach Post)
就曾统计过海洛因致死人数
,
《辛辛那提咨询者报》
( Cincinnati Enquirer)
在海洛因问题上部署了专题记者
,
甚至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学生们也作出了自己的调查。
“
我们当然知道同行们在做什么
,”
《先驱报》副主编迪特尔
·
布拉德伯里
(Dieter Bradbury)
说
,
他一直关注着相关新闻报道。
“
他们可以给我们提供灵感来源
,
但我们做的事是独一无二的
,
能真正让每个家庭和个人对毒品问题发生警醒。
”
本周
,
《先驱报》开辟了海洛因问题特别报道《迷失》。
乍看之下内容并不惊人
,
包括列举受害者
(
《棕榈滩邮报》也在做这个
)
、受害儿童治疗和恢复情况追踪、女性吸毒情况调查等。
但细看之下,就会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先驱报》是一家比《棕榈滩邮报》小得多的媒体。
这家报社坐落于美国缅因州,缅因州僻处东北,媒体普遍规模较小,不倾向于追求信息量。
而《先驱报》这份特别报道
,
视角几乎覆盖全州
,
而且极富批判性
,
质量上乘。
为了做出能与大报谈笑风生的内容,《先驱报》既下了苦功夫,又采用了新技巧。
据悉
,
区区
90
余名《先驱报》编辑室员工中
,
有多达
50
人参与了这一专题。
那么
,
如何从小编辑室里做出大新闻呢
?
布拉德伯里向我们传授了
5
点经验。
一家小媒体
,
本来给受访者的信任度就有限
,
更不要说吸毒这种敏感问题了。在意识到采访受害者家属难度较大时
,
《先驱报》果断创新
,
从州检察长处展开突破。
缅因州总检察长珍妮特
·
米尔斯
(Janet T. Mills)
担负着监督国家体检总监办公室的职责
,
掌握着全国的毒理学报告。《先驱报》成功说服她提供支持
——
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向毒品受害者家属写信
。
“
先驱报是啥
?
不知道。但米尔斯都为他们说话了
,
这家媒体一定很厉害
!”
就这样
,
《先驱报》的声望迅速提升
,
受访者们主动向报社提供信息。
但他们还想要更多。《先驱报》再次剑走偏锋
,
接触了本地的葬礼主持人。通过这一特殊人群
,
《先驱报》前前后后共采访到了
60
个被毒品毁掉的家庭。
新闻业是个不平衡的产业。当一个大新闻发生时
,
绝大多数的资源就已被瓜分殆尽了。剩下的
,
就是那些小媒体为了生存浴血厮杀
,
从而展开一场场持久战。
“
为了资源
,
我们必须在早期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我们所有人都认为
,
这些付出是有回报的
,
只要事先做好权衡。
”
布拉德伯里说。
麻雀虽小
,
五脏俱全
,
但你不可能要求麻雀拥有和苍鹰同样强劲的身体。
如何合理分配不多的(人力或物力)资源,是每家小型媒体的必修课。
在《先驱报》
,
为每个任务匹配正确的执行者
,
被视为是特别重要的工作。
“
每个新闻编辑室都有优缺点
,
记者亦然。像目前这个毒品项目
,
我们意识到自己能发挥特长
,
并创造最大利益
,
所以果断全力以赴。
”
布拉德伯里说。
开启专栏之前
,
《先驱报》的编辑室里发生了一场
“
在线
VS
印刷
”
的辩论
:
是把所有内容一股脑放到网上
?
还是每天更新一次
,
就像纸媒那样
?
辩论的结果是一个折衷方案。他们在第一天公布了全部受害者资料
,
每天发布对
6
个家庭的采访
,
一共进行十天。内容将在网络版和纸质版上并行刊登。
布拉德伯里解释了这一决策的原因
:
《先驱报》的网络版和纸质版受众截然不同
,
没有多少重叠。
“
我们试图注意每一个读者的不同需求
,
并尽量满足全部的需求。
”
在网上
,
受众明显受到了《迷失》的吸引
——
一个读者在线阅读一篇新闻的平均时长为
2
分钟
,
而《迷失》系列报道的每一篇都能占用
14
分钟甚至更多。
《先驱报》本身也因为该栏目而更受欢迎。此前
,
《先驱报》的忠实读者集中于
55
至
64
岁的中老年人群。
《迷失》系列上线后,它的主要受众变成了25至44岁的中青年人群。
另一个变化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