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发布图书馆信息,提供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要资讯  ·  大商所期货品种之玉米和玉米淀粉(下) ·  2 天前  
中国保利  ·  保利集团党委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  3 天前  
中国电信  ·  国际荣誉!首次获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夏阅经典|“阅读能力提升训练营”阅读打卡·BNUers读经典之旅(外国经典篇)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24-07-31 09:32

正文

为助力同学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图书馆在2024年3月-6月开展了阅读能力提升训练营“春日百天阅读打卡”活动。本次活动的第三阶段(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了经典图书专题阅读打卡活动。此阶段共106位同学参与打卡,阅读了 《西游记》《鲁迅全集》《少年维特的烦恼》 等百余种古今中外经典图书,撰写1652条阅读感悟。


暑期正值读书时。我们将根据同学们在经典图书专题阅读打卡活动中读过的经典图书,以 中国古代经典、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外国经典 三个系列,向大家推荐部分图书,展示部分同学精彩的阅读感悟。


今天,让我们跟随阅读 外国经典 的同学踏上他们心灵成长的旅程,一起重温大家阅读经典的那些动人时刻。



《理想国》

作者:(古希腊) 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馆藏地:主馆四层、六层

索书号:B502.232 12-5

善者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而不是坏的事物的原因。因此,神既然是善者,它也就不会——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对人类来说,神只是少数几种事物的原因,而不是多数事物的原因。我们人世上好的事物比坏的事物少得多,而好事物的原因只能是神。至于坏事物的原因,我们必须到别处去找,不能在神那儿找。

@梁冰冰 教育学部



《社会契约论》

作者:(法) 卢梭著,李平沤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馆藏地:主馆四层、六层

索书号:D095.65 2=12

读《社会契约论》第六章《论社会公约》

卢梭在这一章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核心思想,他设想了人类在自然状态下面临的生存障碍,这些障碍超出了个人能力所能克服的范围,因此,为了生存,人类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一种结合形式,它能够利用集体的力量来保护每个成员的人身和财富,同时保持个人的自由。社会契约的目的是形成一个力量的总和,以克服生存的障碍,而这种结合必须保证每个人在服从共同体的同时,仍然像以前一样自由。

@沈猛 法学院



《少年维特的烦恼》

作者:(德)歌德著,侯逡吉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馆藏地:主馆七层

索书号:I516.44 6=2

今天看到维特自杀了。也看完了后记。看到维特为了爱情而死,我感到一种悲怆。有人评价:

《维特》处处都体现着“狂飙突进”的精神,“自然”简直成了它年轻的主人公检验一切的准绳:他投身自然,赞颂自然之美,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他亲近自然的人——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鄙视迂腐的贵族、虚伪的市民以及“被教养坏了的人”;他主张艺术皈依自然,让天才自由发挥,反对一切的规则和束缚;他推崇民间诗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中描写的先民的朴素生活,与矫揉造作的贵族社会和碌碌为利的市民生活格格不入;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同情因失恋而自杀的少女和犯罪的青年长工,蔑视宗教信条和法律道德,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就说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吧,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维特》对于“自然”的呼唤,实际上就是反抗不自然的封建社会的呐喊。

我读到这里才领略到这本书的精髓、这个青年的可爱之处。所悲怆在于,我震惊于自己居然被这个不然的封建社会同化了吗,居然失去了对丑恶事物的敏锐批判!不过直到现在我还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如此之爱另一个人,如痴如狂,为之献身。也很迷惑,为什么我和维特那么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和他之间的隔阂,让我总觉得与他生疏?

@徐涵 法学院



《高老头》

作者:(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馆藏地:主馆七层

索书号:I565.44 2

《高老头》的结尾十分耐人寻味。拉斯蒂涅为高老头的逝去留下了几滴真挚的眼泪,但他转身就重新投入了上层社会的怀抱。巴尔扎克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但是读者也可以想象到,拉斯蒂涅必然会逐渐被贵族社会同化,这书中宝贵的、珍稀的人性也会逐渐消逝。贵族社会是华丽的、奢靡的,但也是腐朽的,是吃人的。

@陈乃佳 文学院



《瓦尔登湖》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著,徐迟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馆藏地:主馆七层

索书号:I712.64 4-2

继续读《瓦尔登湖》比以前少了很多痛苦,多了很多共鸣,译者真的很重要!

摘抄:“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远方才能够真诚地活着。”

很赞同这句话,人比较容易不理睬陌生人的看法,但很难不在意亲人的看法,但其实别人的看法真的不重要,影响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的看法,这里我们的看法却会被别人的看法影响。作者后面又提到,人对自己的想法,决定或者说影响着他的命运。看其他人的书评说凡是社交,人就会带着面具,这让我想到了毛姆的《面纱》。

@张丹 天文系



《悲惨世界》

作者:(法)雨果著,郑克鲁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馆藏地:主馆五层、七层

索书号:I565.44 60=9-2

审慎的人很少使用“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这两个词语。这个世界显然是另一个世界的前厅,这里没有幸福的人。

人类的真正区分,是“光明的人”和“黑暗的人”。

不过,光明不一定意味着欢乐。人在光明中也会痛苦;过分光明,会把人烧伤。火焰是翅膀的大敌。翅膀着了火,仍不停地飞翔,那是神创造的奇迹。

当你认识了,爱上了,还会有痛苦。光明是在泪水中诞生的。享受光明的人会哭泣,哪怕是为黑暗中的人哭泣。

似乎是第一次在其中看到如此点题的段落。悲惨世界,这就是雨果对人生的理解。世人没有幸福和不幸的区别,因为幸福就是虚幻。但人有光明和黑暗的区别。

@王哲唯 地理科学学部



《罪与罚》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汝龙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馆藏地:主馆五层、七层

索书号:I512.44 10=8

看了前两章。大学生罗季昂·罗曼内奇·拉斯柯尔尼科夫很穷,靠典当维持生计。在他去酒馆喝酒的时候遇到了退职文官玛尔美拉朵夫。在玛尔美拉朵夫的酒后乱言之中拉斯柯尔尼科夫了解到玛尔美拉朵夫的故事。也是一个贫穷的家庭。感觉作者强调了贫穷和罪恶的联系。因为贫穷,拉斯柯尔尼科夫滋生了自我厌弃、偷盗的念头,甚至借酒浇愁。而玛尔美拉朵夫则是用酒来逃避生活。他退职以后不思进取,靠着女儿卖淫得来的钱过活。即便妻子重病、女儿卖淫、孩子食不果腹也常常偷钱去买酒喝。他似乎在寻求逃避现实的方式。深深地唾弃自己的行为仍旧一犯再犯。“哭了一阵,随后也就习惯了。不管对什么事,卑鄙的人都会习惯的!”底线一旦打破就会沉沦地越来越深。因为人会对恶性越来越习惯的,所以一开始就不要滋生恶念、实施恶行。

@徐涵 法学院



《新月集 飞鸟集》

作者:(印度)泰戈尔著,郑振铎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馆藏地:主馆五层、七层

索书号:I351.25 bnu5-5

“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如果我们只能看到真相的影子,那么真理可能具有多种面貌,取决于观察者的位置和角度。在这个意义上,它挑战了绝对真理的概念,提倡一种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真理观。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自省,意识到我们的认知可能受到局限。同时,它也鼓励我们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理,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超越表面现象,接近那些难以捉摸但又至关重要的本质。

@朱婷玉 数学科学学院



《释梦》

作者:(奥地利)弗洛伊德著,孙名之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馆藏地:主馆六层

索书号:B845.1 bnu8-2

继续阅读《释梦》。在第二章中,弗洛伊德为了展示自己解析梦境的理论,将在书中以自己的梦为例进行解析,他强调人要在放松的状态下感受自己的意识,而非进行“自我反省”,将自己脑海中想到的一切东西全盘托出,是解析梦境的关键。想要完成一次梦的解析需要强大的直觉和缜密的思维,还必须要有一部分“前言”,用以介绍梦境发生时的背景。

@孟繁岱 心理学部



《变形记》

作者:(奥地利)卡夫卡著,张荣昌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馆藏地:主馆五层、七层

索书号:I521.45 bnu36-2

“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里。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

随着“门”的关闭,格雷高尔与家庭的关系,与现实社会的连接彻底被断绝。最终,格雷高尔败给了“虫”性,也就是无耻、冷漠、唯利是图的扭曲人性,放弃自己的人性,死在孤独中。至此,无法被改变的,金钱至上的冷漠人性世界最终获得了胜利。

@石莎莎 教育学部



《西西弗神话》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著,杜小真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