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材料学网
材料界最具影响力的资源共享平台!发布基础知识、新闻资讯、科技服务、数值模拟、考研考博、论文写作、招聘信息、先进设备及产业应用等,服务于中国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发展,以及相应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和咨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材料学网

35岁光头博导:我变秃了,也变强了!“科研是最佳解压方式”

材料学网  · 公众号  ·  · 2024-12-08 19:23

正文

“我变秃了,也变强了。


在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记者有幸首次与研究员徐宝福会面,他的形象让人不禁联想到一句经典名言。徐宝福,这位1989年出生的年轻科学家,带着一种轻松的态度分享了他的个人故事:“读博四时,我决定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之后,我买了推子,就再也没踏进过理发店。”他笑着说,“这个发型非常适合我。考虑到家族遗传的因素,可能在未来5到10年内我也会面临同样的情况。我只是提前接受了这个现实。”


徐宝福


徐宝福将发型视为细枝末节,他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攻克更多科学难题。他的科研旅程看似一帆风顺,但这背后隐藏着他对科研的深厚兴趣和不懈追求。
出于对天然产物合成机制的浓厚兴趣,他从生物学转向化学领域,并在海外完成了三年博士后研究,随后回国创建了一个跨学科实验室。谈及他的研究工作,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将遇到的困难视为“新的科学问题”。
徐宝福感慨地说:“有些人一生找不到自己的天赋所在,有些人无法将爱好转化为事业。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既热爱又擅长的事情,并能以此谋生。”


遗憾博导再也看不到了



自然界的奇迹,从橡胶到咖啡因,从青蒿素到紫杉醇,这些生物体中提取的天然产物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生命如何孕育出这些珍贵物质?能否以更简洁的方式人工合成?
2009年9月,合成生物学尚未成为学界和产业界的焦点。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徐宝福却已在思索:为何不人工合成稀有的紫杉醇?他未能在教科书中找到答案。带着这个疑问,徐宝福加入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生所)研究员肖友利的团队,当时实验室刚成立不久。肖友利正致力于化学生物学方法探索天然产物合成与代谢机制,以及化学小分子对生命现象的调控作用。徐宝福不仅要补充化学知识,还要学习科研之道。
他带着挑战精神和创新思维,试图独立解决问题;与众不同的是,他不畏惧导师。“每当我对肖老师的实验设计有异议时,就会直接提出讨论。”徐宝福回忆道。直到研究生二年级末,他才深刻体会到肖友利的用心良苦:“我突然意识到他在教我如何高效地完成实验设计,将想法付诸实践。这段经历对我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至关重要。”


在学术的激流勇进中,师生间的情谊坚如磐石。徐宝福博士即将踏上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深造的旅程,他的导师肖友利教授不仅激励他勇敢前行,还承诺将全力支持他的科研梦想。然而,命运无常,肖教授在2020年1月30日意外离世,年仅42岁。徐博士远在异国他乡,无法亲自送别恩师最后一程,只能在社交平台上寄托哀思:“忆往昔笑颜如酒散尽,悲从中来,叹世事无常。
”时间流转至2022年6月,徐宝福博士以32岁的年轻之姿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并加入了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他迅速将实验室管理得井井有条,并在今年7月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文章。“我相信肖老师若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徐博士感慨道,“可惜他不能再给我指导了,这世上再无人能像他那般深刻理解我的科研追求。”两年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科研体系的构建、课题设计的从头开始,并成功发表重量级论文,在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无数不为人知的辛勤汗水和坚持。徐宝福博士将目光投向了海洋生物的奥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得以触及更深的海底与更广阔的海域,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生物资源。珊瑚中的eunicellane家族化合物因其抗肿瘤、抗炎症、抗菌等活性而成为药物开发的“富矿”。
然而,在自然条件下,此类化合物含量极低,在珊瑚中仅占其鲜重的约百万到千万分之一。徐博士举例:“这个家族中的eleutherobin具有紫杉醇同等的活性级别,但如果按照传统植物提取的方式获取这个化合物,可能把地球上的所有珊瑚都采摘了也无法满足应用需求。”



探索eunicellane家族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路径,是徐宝福在药物研发领域的一大挑战。他致力于在实验室中重现这些珍贵萜类化合物的合成过程,并寻找提高产量的新方法。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徐宝福首先建立了一个高效的化合物前体合成平台,其效率之高,一个月的工作量就能媲美其他体系半年的成果。此外,他还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自我驱动力强的研究团队。徐宝福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从宏观的思维方式到微观的实验细节,他都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并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犯错。


实验室聚餐


徐宝福教授深刻理解科研之路的曲折。他指出,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思维和实验习惯上的不足,而他的目标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他们纠正这些习惯,尤其是实验和思考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行为和思维习惯的转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挑战。”徐宝福说,“但只有正视自己的问题,接受不足,并采取行动去改变,才能见证更优秀的自己。
这个成长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了快乐。” 今年7月,徐宝福团队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系统研究了非柔性eunicellane二萜骨架合酶的生物合成机制及其相关机理,解答了其独特的构象动态变化问题。这项研究为该家族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学生产体系构建和构象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团队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成功找到了催化二萜前体形成非柔性eunicellane骨架的功能酶,并迅速合成了所有已知的eunicellane合酶。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他们运用量子化学计算、变温核磁、同位素标记等多种方法,深入分析并验证了这一化合物骨架的独特机理。“这项研究完全可以拆分成三篇论文,因为我们几乎用尽了所有可能的技术手段,对机理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徐宝福表示,“但为了保持研究工作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我们决定将所有结果整合在同一篇论文中发表。这样我们的同行就不必一篇篇地寻找阅读了。”

科研是最佳解压方式


当问及加入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的缘由时,徐宝福的眼中浮起一丝羞涩。

“我老婆是烟台人,她更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徐宝福说道,“我对她是怀有愧疚的。因为平常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了,陪伴她的时间很有限,只能以此稍作弥补。”

徐宝福和他的儿子


徐宝福在科研道路上的抉择并非易事。在美国,他如鱼得水般度过了三年博士后生涯,不仅首次发现了eunicellane天然产物萜类骨架的合酶并揭示了其催化机制,还参与研究了细菌来源的另一eunicellane合酶,揭示了最终产物在立体构型上的微妙差异。幸运的是,徐宝福总能迅速适应新环境。科研工作是他最热爱也最擅长的领域,每当遇到烦恼时,他总能将注意力转移到解决科研问题和设计课题上,迅速恢复冷静。
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为他提供了实现梦想的空间。“我们实行科研项目包干制,可以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和选聘人才建设队伍。”徐宝福满怀信心地展望实验室的未来,“我们团队同步开展的几项研究进展顺利,不久将陆续发表成果。”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徐宝福不仅致力于解决化合物合成问题,更着眼于量产难题。与所有新药研发领域的科学家一样,他正不断优化实验室体系,为天然化合物向临床应用迈进而不懈努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