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业洞察
聚合全球一流商业趋势观察家,以犀利的商业嗅觉,与您一起把脉商业未来趋势,洞见企业未来成功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欧商业评论  ·  震撼AI世界,DeepSeek 如何用 ... ·  20 小时前  
齐齐哈尔交通广播  ·  胖东来回应:产品下架、全面复查 ·  22 小时前  
财大易晟金融学院  ·  5年跃3关,山西汾酒的“多级火箭” ·  4 天前  
财大易晟金融学院  ·  5年跃3关,山西汾酒的“多级火箭”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业洞察

中国债务,不能再赌了!

商业洞察  · 公众号  · 商业  · 2018-08-01 17:32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 商业洞察

与您一起把脉商业未来趋势,洞见企业未来成功之道



0 1

赌徒式循环


你见识过赌徒么?


现实里,家里有人爱赌,家人都会倾向帮赌徒解决债务问题,希望赌徒从此洗心革面,但众多经验显示,家人轻易帮赌徒解决债务问题,往往下一次出现的债务比前次更大,且对赌徒的改变帮助不大,甚至会把问题恶化。


最终大部分赌徒的结局都非常惨,跑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帮助赌徒解决债务无异于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这和我们今天要讲的有什么关系?有很大关系!


中国的债务问题,早就已经摆在明面上了。从我刚入行那会儿,一屋子的老师傅总是忧心忡忡地告诉我,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事还在提,而且越提越响。终于今年,中央开始严控债务规模,摸底隐形债务,总算有了点动静。


但,怎么看,都有点晚了。


中国过去的高速增长,由于是建立在疯狂扩张、低质量、低成本上的。说直白点,就是走的是债务支撑。在高速增长预期下,不走债务扩张的是傻子。本来干的都是血汗工厂,100个人肯定比10个人赚的更多,来的更快。钱不够怎么办,借债啊!


当债务扩张到边际,本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们突然发现,不是这么简单的。整个社会债务,就像病态的赌徒一样。


央妈央爸,总是担心债务出风险引发社会骚动,一次次出手相救,一次次玩债务转移,结果,就成了赌徒式循环。


负债的继续赌下去,下一次又出现更高的债务。



0 2

大家一起赌


中国债务问题严重,负债分为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三个部分。其中:


  • 政府负债:名义40万亿,算上隐性债务预计在65-74万亿左右(中信数据);


  • 企业负债:90万亿(标普数据),央企负债率91.8%,国企负债率74.5%,民企负债率54%;


  • 居民负债:截至到2017年底,居民部门存款68万亿,贷款47万亿,盈余21万亿。


前段时间,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在谈及地方政府债务时称,中国的地方债大概是40万亿,但地方政府没有一个想还债的,很多地方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


一时间,人们愤怒不已。破口大骂,这臭不要脸的有关部门,地方债务这么高,让我们买房,给你们接盘。


且慢,先别急着骂。中国的债务问题发展到今天,早已经不单单是政府部门的个例了。


不想还的,何止是政府部门。我们的企业部门、居民部门这时候可不是白莲花。


先说企业部门。我们按照常识,如果企业破产,法院和银行对其资产进行冻结,然后进行资产变卖。有没有问题?当然有问题。太理想主义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司法体系执行力,只能令人呵呵一笑。企业主放开胆子拼命负债,放开胆子借贷,然后离婚、资产转移。最终屁股一拍。好,法院来收是吧?我当老赖。中国的法拍系统同样惨不忍睹,执行难是普遍存在的。


再说居民部门。就更有意思了。作为社会最小的经营主体。资产、收入、负债三张表里,本身资产和收入都极不稳定,当负债扩大化后,实话实说,你真拿他没办法。


这些债务,想还也还不上。居民有什么能力偿还债务?债务发展到这里,基本到了死胡同,就只有跑路一招。


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广西南宁400大学生集体借贷买手机,还以“校园贷非法”为由赖账。



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债务模式发展到今天,连普通学生都意识到,我们集体借钱不还,谁能拿我们怎么样?


经常有人在后台问“那些要跑路的平台,我去借钱是不是就不用还了?哈哈”。我能怎么回答?我也很无奈啊。


就像媒体采访某老赖:“你们不知道自己是违法的么?”


“知道啊”


“那你不怕么?”


“他们抓不过来。”


呵呵,地方政府、企业、居民,整个社会的负债者都是在赌。


0 3

击鼓传花


从最开始,中国的内部债务,在央妈央爸的调控下,就玩着击鼓传花的游戏。


分别契合着中国的三驾马车:计划经济、进出口贸易、固定投资、消费。


改革开放前后,由于计划经济的不可描述因素,居民部门成为巨大财政负担。于是开启改革,将居民债务成功转移给了市场。


当08年进出口贸易因全球经济危机产生巨大影响时,开始拼命拉固定投资,等于是将出口贸易企业的债务,成功解救出来,传给了搞固定投资的。


当这两年固定投资增速下滑,玩不下去的时候,大笔一挥,又将债务传给了消费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