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IRS医械合规动态  ·  【收藏】PCL原材料医疗器械主文档登记分析 ·  昨天  
丁香园  ·  每死亡 3 个肿瘤病人,就有 1 个是中国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OCC 2017丨马爱群:精准医疗在心力衰竭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5-29 19:31

正文

 OCC 2017

  中国,上海


2017年5月26日,第十一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17)期间,“心力衰竭论坛”邀请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马爱群教授讲解了精准医疗在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心衰治疗现状

心衰是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存在非常大的异质性,其临床治疗效果有限,5年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当,是目前重大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心衰具有不同的危险因素、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个体化、针对性治疗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除了病因之外,心衰有四个方面存在着异质性。(1)疾病分类:仅根据LVEF值将心衰分为HFpEF、HFmEF、HFrEF,缺乏病因诊断。(2)发病机制:几乎所有患者都归结为目前几个相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3)治疗措施:几乎所有患者仅仅使用同一指南方案,缺乏个体化特点。(4)药物代谢:患者遗传背景不同,导致药物代谢特点也大相径庭。


从循证医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以死亡率为指标,所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仅仅减少35%~40%心衰死亡率,残存风险高达60%~65%。2017年ACC年会公布的医疗保险大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心衰1年死亡率仍然在29.3%,5年死亡率52.4%。与20年前数据相比较,死亡率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对于这两种研究方法的结果差异性,目前争论较激烈,或许下述原因值得考虑:(1)指南内容需要审视;(2)心衰病因发生改变;(3)遗传背景对治疗的影响。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高残存风险呢?除治疗措施应用是否规范外,导致残存风险高有下述原因:(1)发生心衰的病因不同;(2)心衰的发展阶段不同;(3)存在引起心衰发病的遗传缺陷或易患的遗传背景;(4)存在心衰治疗靶点的遗传缺陷治疗效应减弱;(5)存在心衰治疗药物代谢遗传缺陷,药物效应减弱。


精准医疗在心衰中的应用

目前,治疗靶点分为病因、病理生理学、对症三个层次,理想的治疗靶点应该是病因层次。目前心衰治疗靶点存在两大误区:(1)都是病理生理学层次;(2)缺乏以病因为基础的治疗靶点。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机制是基因(疾病发生发展相关基因变异、药物代谢和作用相关基因变异、表观遗传变异)与环境(生活方式、年龄、身高、体重、合并用药等)共同的作用。因此,发病风险不同、病因不同、表型不同,治疗靶点不同,治疗应答不同,预后也不同。


精准医学通过确定遗传背景、基因表达、生物标志物,结合疾病临床过程,有望发现以病因为基础的治疗靶点。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和大数据等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遗传背景、生物标志物分析与鉴定,并确定其与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效果的关系,从而精准地找到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治疗靶点和药物治疗反应,并对当前认为的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进行精准分类和亚分类,最终实现对疾病进行个体化精准预测、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从而提高疾病防治的效益,减少医疗负担,提高人们健康水平。


报道称,有学者结合临床变量、治疗方式和生物标志物(NT-proBNP、ST2、hs-Tnt),对患者1~3年的死亡风险进行了精准预测。


总 结

心衰是一组异质性临床综合征,遗传背景、病因、疾病发展阶段等具有较大个体差异。指南指导下的心衰规范化治疗残存死亡风险仍然很高,精确医学结合遗传背景与临床过程,有望发现以病因为基础的治疗靶点,改善目前治疗现状。精准医学利用现有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以及药物基因组学,能对疾病进行精准分类、诊断、治疗以及预测。目前,精准医疗已用于心衰预防、基因诊断、指导药物治疗、预后评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