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娱乐资本论  ·  爱奇艺30+影视工作室全景解析:50部剧重塑版图 ·  9 小时前  
煮娱星球  ·  榜妹热线 ... ·  昨天  
最红安  ·  免票!半价!红安人冲冲冲! ·  2 天前  
最红安  ·  免票!半价!红安人冲冲冲! ·  2 天前  
浙江城市之声  ·  免票,半价,哪吒粉丝的福利来啦 ·  2 天前  
浙江城市之声  ·  免票,半价,哪吒粉丝的福利来啦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三联学术”新书预告之四丨原创精品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18-09-06 09:20

正文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史研究和当代社会思想议题的关注,成了三联学术出版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推出文史大家的个人作品集,也通过“文史新论”“三联哈佛燕京丛书”“当代批评”“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等不同定位的丛书推出原创新作。这一出版思路是我们与学界和读者一起,努力接近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厘清问题中想象未来的文化方式。

今年下半年我们依然会陆续推出原创精品,以下列出的是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



宿白

《中国石窟寺研究》



彩色图版,665页

上市时间:2018年11月


内容提要


《中国石窟寺研究》曾于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次三联的再版是作为“宿白集”中的一种推出,旨在向学界整体呈现宿白的学术成就,亦能满足一般爱好者对于历史考古知识的需求。


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这部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宿白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研究主体,却能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作者简介



宿白


宿白先生(1922—2018)是 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不仅在石窟寺、佛教建筑、版本目录等方面专有所长,而且自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1952)之初便开始执教并掌管系内工作,桃李天下,奠定了后段考古的整体格局和方法,在专业领域内享有泰斗声望。

他的代表作如《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等所达到的学术高度和创立的学术范式,至今难以超越,是相关专业学者和学生的必读经典。


三联

宿白集

白沙宋墓

中国石窟寺研究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宿白讲稿



相关推荐

宿白《白沙宋墓》三联再版



陈来

《冯友兰的伦理思想》



上市时间:2018年10月


内容提要


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冯友兰一生中有关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分析,代表了20世纪中国现代哲学家的道德思考和文化追求,有其典型意义。 他关注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调适转化,为守护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和理想,提出道德遗产“抽象继承”;提出境界伦理学的建构,重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


本书以六篇论文结集,集中梳理冯友兰伦理道德思想的历史展开及其理论思考,使读者看到冯友兰伦理思想的总体,以及作者对其思想的全面解读。在我们努力推进中华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转化创新的今天,冯友兰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一系列思考对于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吸收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理想、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都是重要的历史借鉴,值得珍视。


目  录


弁言

冯友兰的“伦理概念”说

——兼论冯友兰对陈寅恪的影响

冯友兰新理学时期的道德思想

冯友兰《新世训》的非道德德行论

境界伦理学的典范

——有关冯友兰《新原人》的思考

论道德遗产的抽象继承问题

——兼论诠释学视野中的文化传承问题

冯友兰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

——以其在清华时代为中心


作者简介


陈来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已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外,还有《东亚儒学九论》《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回向传统》《仁学本体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等。


三联陈来作品


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2009-2011年)

古代宗教与伦理 :儒家思想的根源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

宋明理学

宋元明哲学史教程

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

朱子哲学研究

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

诠释与重建: 王船山的哲学精神

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 :新理学与新心学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

* * *

仁学本体论(2014年)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2015年)

孔子 · 孟子 · 荀子:先秦儒学讲稿(2018年)



陈立胜

《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教研究》



“文史新论”系列

上市时间:2018年10月


内容提要


阳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历史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并呈现出跌宕起伏之态势。近代以降,阳明学中的心性话语成为民族国家建构、革命运动开展、政党政治运行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阳明学的命运也由此更是潮落潮涨,极尽功罪褒贬之曲折。


本书旨在跳出惟“成功”是瞻的现代价值视域,以“龙场悟道”“知行合一”“心外无物”“致良知”等阳明学著名论题为焦点,追本溯源,疑义与析,从修身工夫的向度体会阳明学的义理内涵,领略致良知教的本地风光,管窥阳明学精神的本来面目,重返“为己之学”这一传统儒学的生命世界。


目  录


第1章      阳明学登场的几个历史时刻(代序)

第2章      语录体与理学家

第3章      龙场悟道论

第4章      知行合一论

第5章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一个入圣之机命题

第6章      “心外无事”:作为生活态度的格物论

第7章      心外无物论:“岩中花树”章新解

第8章     良知论(Ⅰ):作为“知情意”三位一体的良知

第9章     良知论(Ⅱ):作为“虚寂之体”的良知

第10章   良知论(Ⅲ):作为“造化的精灵”的良知

第11章   “致良知”工夫论

第12章   如何守护良知

第13章   王阳明工夫论的路径与特色

第14章   王阳明三教之判中的五个向度


作者简介


陈立胜


陈立胜,山东莱阳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儒家修身学、宋明理学、宗教现象学。著有:《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身体与诠释:宋明理学论集》《从宗教现象学到儒学宗教性》等。


王安忆、赵刚等著  薛毅编

《英特纳雄耐尔:陈映真与我们的时代》



“当代批评”系列

上市时间:2018年12月


内容提要


2016年陈映真先生的去世,在海峡两岸的文学文化界和左翼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陈映真先生对于两岸知识界而言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阅读陈映真的同时往往会让人连带着反思一些常见的思想潮流。在我们的时代,面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压力、台湾地区和大陆的现实问题,陈映真这位“孤独的左翼思考者”,究竟留下了怎样的普遍性思想资源?这无疑是两岸学者、思想者共同的问题视野与问题意识。


本书收录2008年以来两岸作家、学者纪念陈映真,以及对陈映真的思想、文学和社会实践的讨论,可以说是当代两岸思想界通过陈映真所达到的知识状况和思想共识的一个集中展示。希冀激发学者、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思考陈映真与我们的时代之间的关系。


目  录


编者前言 薛毅


第一辑

英特纳雄耐尔        王安忆

陈映真的视野        韩少功

走近陈映真        刘继明

两岸与第三世界        赵刚

——陈映真的历史视野

鞭子和提 灯        赵刚

——祭陈映真先生

不忘初心        蓝博洲

——陈映真的山路


第二辑

陈映真的第三世界        陈光兴

—— 狂人/疯子/精神病篇

颉颃于星空与大地之间        赵刚

——左翼青年陈映真对理想主义与性/两性问题的反思

陈映真与台湾的“六十年代”        郑鸿生

—— 试论台湾战后新生代的自我实现


第三辑

当社会主义遭遇危机……        贺照田

──陈映真八十年代的思想涌流析论之一

陈映真在《人间》        王安忆

试论陈映真的社会性质论        邱士杰

出版陈映真全集的意义        吕正惠


编者简介


薛毅


薛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著有《无词的言语》《当代文化现象与历史精神传统》。主编有《鲁迅与竹内好》《陈映真文选》等。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都市文化理论研究、鲁迅研究。


推荐阅读


陈映真文选

陈映真 著

薛毅 编

三联书店,2009年



刘小枫

《巫阳招魂:亚里士多德〈诗术〉绎读》



上市时间:2018年11月


内容提要


据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他最难读的作品。刘小枫教授在这部讲课稿性质的著作中,浅入浅出地带领读者研读《诗学》。为什么《诗学》要译为《诗术》?一部讨论诗及如何作诗的课程,为什么实际上在谈立法术?希罗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智术师们与诗术有怎样的关系?模仿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将在此书中寻找答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