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界
商界传媒官方新媒体,旗下拥有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杂志之一《商界》,以及《商界评论》、《商界时尚》等多本知名财经期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徐文明  ·  突然,又拉升了! ·  19 小时前  
媒正经  ·  重磅!万亿“宁王”,申请赴港上市! ·  2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生活手记#春节期间其实还是有很多故事,越回 ...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娃哈哈”商标突然转让!丨大公司动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界

他今年99岁,是最懂中国女人身体的男人,林志玲、巩俐都是他的铁粉...

商界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1-09 20:20

正文

版权声明
  • 文/彭 君

  • 来源:致匠心 (ID: Heart-Hands)

  •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来源标注有误请告知,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最懂中国女人身体的男人



“我就是个做旗袍的裁缝,我不辛苦,不忐忑,不亏欠我这几十年,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状态。”


在上海,讲女孩生得美,叫做“卖相好”,而看一个女人“卖相”好不好,就要看她穿上旗袍的样子。


上海女人的经典形象,总脱离不了斜襟上插着一束麻纱绢头、手执檀香扇的旗袍女士,那婀娜的身影,弥漫着浓郁的上海百年风情。



但在斑驳的上海,最懂女人的,却是一个99岁的老人。一个世纪以来,他成为全上海名媛最爱的男人。


“旗袍穿好,量尺寸叻!”


长乐路上一家旗袍店里,一声轻清柔美的吴侬软语,从一面不大的橱窗里传来。一个温婉的女人,毕端毕正,挺着腰板,毕恭毕敬的站在那里,她的旁边,一头银发,正忙碌的裁缝师傅,正是 上海名媛最爱的男人—— 褚宏生



16岁进门学艺,83年来, 褚宏生 亲手缝制旗袍5000 多件。一双巧手,把一块普通布料化为经世传奇, 被誉为 “上海滩最后的裁缝”


影星胡蝶、宋氏三姐妹、青帮老大杜月笙、刘少奇夫人王光美、京剧大师程砚秋、还有巩俐、汤唯、林志玲......这些名媛、大师,都是褚宏生的“铁粉”。




1


1918年,褚宏生出生在苏州吴江。 16岁那年,被父母送到上海“朱顺兴裁缝店”学裁缝,拜了当时在上海滩极负盛名的朱汉章做师傅。


“当时,我父母托了个熟识的朋友把我介绍到上海的一家裁缝铺学习。他们认为学裁缝是在屋里,太阳晒不着,雨淋不着,自己有手艺混饭吃不是问题,而且学好了还可以开店子,很实惠。”


就这样,褚宏生开始了裁缝生涯,一根皮尺、一把剪刀、一双糙手,一针一线,一做就是80多年。



其实,褚宏生学得并不顺利, 男孩子学做针线活,手脚终归没有女孩灵活。起初,手老是被扎出血,剪刀用的也不顺手,老是把布剪坏。


当时,和他一起学艺的有40多个人, 师兄弟们已经全部掌握所有手艺时,师傅却仍然让褚宏生反复练习手工。不服气的他曾多次找师傅理论,得到的回答总是:“别心急,以后一会比他们做得好”。


朱汉章看他聪明伶俐,是个好苗子, 对他进行了"特殊照顾"。光练习手工, 褚宏生 就别人多用了两年。




褚宏生善于学习,更善钻研。


老上海的裁缝店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抢生意,各家都在细节上做文章。单一种“抢针刺绣”技法,就分出正抢、反抢、叠抢三种针法。


褚宏生脑瓜灵活,又善于思考,鬼点子层出不穷。 当时旗袍的盘扣,起初只有五六种,褚宏生认为一年12个月,旗袍应根据月份季节的变化搭配最适合的盘扣,他硬是钻研琢磨出了12种盘扣,这种创新赢得了上海滩诸多名媛的青睐。


比如,宋美龄和杜月笙家的姨太太们,往往一种料子的旗袍,就要做12件,每件的盘扣都不同,一年12变。 褚宏生这12种造型,后来成为海派旗袍的标配。


那时候,一个裁缝要精通所有工序。 师傅画好线,褚宏生要一针一针缝起来钉直角扣、划线、刮浆、开滚条,一切从头学起。缝纫、盘扣、量体、打样每一样都要学会。


“学三年,帮三年。” 要出师,没个六年不行。


褚宏生到真正出师用了整整十年。在日复一日中坚持和琢磨,力求把每道工序都做到极致,也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旗袍。



2


年仅20岁,还未出师的褚宏生, 幸运地迎来了他的第一位顾客——杜月笙(上海滩青帮老大)。


一天,一辆轿车停在了裁缝店门口,请店里的裁缝上门制衣。


“宏生,这次你去吧!”师傅朱汉章说。


他跟着仆人七绕八绕,才来到主人房间。 “那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豪华的房子。” 在内厅,褚宏生见到了一个身材瘦削的中年人,这人长得严厉,但说话时却很和气:“请你给我们家做几套衣服。”这是褚宏生对他人生中第一个顾客的第一印象。


回到店里,朱汉章告诉他:“那是青帮的老大杜月笙。”褚宏生吓得一哆嗦。


自此,他成了杜月笙家的常客。 很多年后,杜月笙的孙子到国外定居,还特地回来看望褚宏生。


▲杜月笙和孟小冬


然而,真正让褚宏生声名远扬的却是电影明星胡蝶。


那是60多年前一个盛夏的傍晚, 刚当选影后的胡蝶找到褚宏生, 希望定制一件比较新式的旗袍。


“她穿着素净的淡蓝旗袍,没有化妆,脸上总带着笑,说话的声音很好听。”


那时的胡 蝶红遍上海滩,这让褚宏生异常兴奋:“我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影后胡蝶


经过几天深思熟虑, 年轻的褚宏生决定选用了蕾丝这种进口材料,做一件与众不同的旗袍。可师傅朱汉章不同意,觉得难登大雅之堂,还把他训了一顿。


但褚宏生坚持自己的想法, 亲手钩织了两件的“魔都上海·蕾丝旗袍”。蕾丝元素与中国旗袍完美融合,胡蝶一穿,惊艳了整个上海滩,甚至还被请进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蕾丝旗袍亮相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特展


有了胡蝶的广告效应, 各界名流、明星纷纷前来来找褚宏生做旗袍。


  • 从宋氏三姐妹到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

  • 从京剧大师程砚秋到开国大将粟裕,

  • 从名媛陈香梅到明星孟庭苇、林志玲...


他们都成了褚宏生的“铁粉”。 很多人都说: 褚宏生是中国世纪名媛背后的男人。


▲宋美龄

▲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




3


上世纪70年代, 原始的旗袍扣子逐渐被拉链所代替,这样省去了手工做扣子的时间,大大加快了旗袍制作时间。而再后来,许多店铺和工厂开始使用机器缝制旗袍,速度更快了,旗袍开始实行量产。 但无论机器再快, 褚宏生都不为所动,始终坚持手工制作。


“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梆梆的,体现不出女性柔美的气质。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我一直坚持100%的手工制作。”


在80多年的制衣过程中,褚宏生摸索总结出了“26点位法”:“ 一件旗袍,要量衣长、袖长、前腰、后腰等26个尺寸”,旗袍最讲究“可身”,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窄。


▲量身


客人进店先量体。


皮尺在客人脖子上一揽, 留出一个手指的空隙,再稍稍向外一滑。 别小看这一揽一滑,即便略有差错, 旗袍硬硬的高领也会让人“受罪”。 滑出多少尺寸,都在心里藏着,那是用一生练就的。


褚宏生有一项绝活:不用量体,只要扫几眼照片,就能清楚一个人的身材尺寸,做出完美贴身的旗袍。


有一次,巩俐有事不能亲自前往上海,特意拜托助理来找褚老先生制作旗袍,当时,褚宏生仅根据巩俐的照片和一些基本的身体尺寸,竟然缝制出了一件完美地展现巩俐的身材与高贵气质的旗袍。


▲制版

量体后接着是制版。


脑中有了成衣的样子后,接着是用粉笔根据尺寸勾画版型,必须精确至极。以前,老裁缝们没有这一套工序,所有版式都记在心里了,直接在布上剪出来的。


▲裁剪


▲缝制


褚老缝起衣服来手指灵活得很,走线穿针非常自如。 手工细缝,一分五一针,针脚宽度绝对要一样。


制作旗袍本身就是一件费时间的过程,完成一件普通的旗袍至少得有半个月,如果是带绣花的,则需要3个月,曾经有一件龙袍,因为绣工复杂,褚宏生耗费了整整2年的时间。


▲盘扣


成衣成型,最后一步是盘扣。 加上盘扣后,一件旗袍就活了。


缠好一枚精美的盘扣,往往得花上熟练裁缝三个小时。时令、年龄不同,旗袍上搭配的盘扣不同: 春节配“如意扣”“凤凰扣”;老太太做生日配“寿字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