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人物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人物  ·  去县城旅游的中产,后悔了 ·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从理科状元到诗人小说家,他追求一种无用之用 ·  4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卖不动的月饼,抓不住的节日 ·  5 天前  
环球人物  ·  曾年入70亿的他,栽了 ·  6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去阅读、去感受、去写作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人物周刊

去阅读、去感受、去写作 | 南方周末第四届中学生征文启动

南方人物周刊  · 公众号  · 人物  · 2024-09-12 17:30

正文

“你知道吗,川流不息地吃饭的确让人感到厌倦。”

“当我读到男主人公厌倦了川流不息地吃饭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那位女主人在川流不息地做饭。”

这段对话发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的课堂上。两位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对鲁迅的《伤逝》做出了不一样的解读。

在2024年初由南方周末举办的“N-TALK文学之夜”里,张莉发表了题为《为什么要强调女性视角》的演讲,并谈到了这次特别的课堂对话。她说:“若我们稍微位移一下,代入女性视角,则会看到小说表象下的另一种痛苦。”


阅读视角的转变,让文本之下的另一层涵义得以显现。这或许就是深度阅读的魅力。


那些经典文学超越了作者的时代,此后,一代一代的读者以读书笔记、读后感等形式表达出阅读中的所思所想,由此挖掘出作品里的那些“潜台词”,也为经典文本赋予了更丰厚、更创新的内涵。


我们相信,当年轻的读者们把深度阅读变成习惯,必将终身受益。发端于“让阅读流行起来”的初心,南方周末于2021年启动了首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举办三届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一千多所中学的近万份投稿。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观察到许多特别的阅读视角。

超脱出常规的读后感思路,不少青少年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那些作品的幽微之处,结合当下的成长背景重新解读经典。

《不存在的骑士》是卡尔维诺的经典名作,塑造了一个空有盔甲而无肉体的骑士,是由一团意志形成的人,但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傅芷祎却认为:“人不能用空虚的符号来确信、甚至证实自己生命的重量,不能避重就轻。”意义的否定容易让一个空洞的完人在凝视中崩塌。


散文家李修文夸赞作者:“读卡尔维诺但又不唯卡尔维诺,持自我之见但又不拘自我之见,辩证,自洽。”



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的刘书皓有感于孙悟空的悲剧形象,他认为,“孙悟空的悲剧是自身成长中自由天性被磨灭的悲剧”,既有外在强大力量的一次又一次打压,又有内在情感因素的羁绊,为外力所压,为人情所困,导致孙悟空一步一步放弃反抗。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儿童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不仅身体需要大量的营养,精神也需要丰沃的养分。这段时期,那些读过的书会滋长出思想的血肉,成为我们足以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对中学生来说,阅读和写作的真义,就是用原创的语言和独立的思考,勇敢地回应经典,读出生命的本质,也赋予它丰富的当下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了让更多青少年加入阅读的篝火盛宴,也为了让青少年在书海遨游中尽情绽放跳跃的思维火花,第四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如约而来。


扫描下方二维码,跳转投稿页面⬇️

一、投稿时间:2024年9月12日至10月20日

二、征文对象:初中生、高中生(包含普高、职高)

三、结果公布:2024年11月14日(通过南方周末App、报纸、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

我们欢迎个人投稿,同时也热切希望学校、班级、社团等组织团体进行“集体投稿”,掀起校园阅读的旋风,让更多学子以自我思想的火种促成这场阅读的盛宴。


我们依然邀请了6位不同领域的嘉宾评委全程参与,包括作家、特级教师、资深媒体人,力求评审视角的多样化。



路内曾经不停地辗转在各个城市工作生活。他把复杂的阅历融入创作,从“追随三部曲”再到《雾行者》《关于告别的一切》,他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各形各色的青年,以深刻的笔触洞察人性与命运的交织,思考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南方人物周刊》评价路内:“(路内)展现出与自己年龄相称的思考和叙述,呈现了时代裹挟与业力流转下个体的尊严与慈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是一位评论家。2022年8月,她的评论文集《小说风景》凭借“富于女性意识的整体性洞见”,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她以新的目光审视赵树理和余华、郁达夫和鲁迅,在经典著作中建立联系并赋予内涵。她说:“理想的批评家是文学的知音,作品的知音,作家的知音。”相信这种批判性精神,一定能让你的每次阅读有所收获。



除了专业作家,我们还邀请了教育界专家。荣维东是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文科所所长;黄德初则是广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有着近40年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在阅读与写作上,他们曾为无数学生指点迷津,也将会从征文评审的角度,给出更多独特见解和多元视角。



还有我们的老朋友——作家、《南方人物周刊》总主笔蒯乐昊,以及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副主任刘悠翔。他们常年扎根于新闻事件的最前线,也书写虚构与非虚构的原创性文字。身份的转换意味着视野的拓宽。或许从他们身上,更能让人领悟到另一种写作的可能性。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阅读是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手段,也是实现自我启蒙的重要途径。它让我们在这庸碌琐碎的日常中开拓出一个开阔深邃的空间。在那里,有具象的生活,也有诗与远方。


加入我们吧!去阅读,去感受,去写作。让阅读点燃更多的智慧之火,让思想成为连接每一个你我的桥梁!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