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志Youthology
青年志自2008年开始专注研究青年文化,我们联结青年领袖,洞察文化趋势,启发商业创新,我们相信未来是年轻的。和青年同行,与趋势共赢。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志Youthology

小千——不确定性,本身就是年轻人应该有的状态 ︳蘑菇人物志

青年志Youthology  · 公众号  ·  · 2019-02-24 11:00

正文

“大家都说,青年志是个有趣灵魂的集合地,蘑菇仓君相信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每个看似一样的身份和选择下其实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比起聚光灯下的人物,我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年轻人故事,以一张图片+一首歌+一句个人介绍+一段故事,给大家介绍介绍我的朋友们。”

今日蘑菇仓君

毛毛君 —— 好奇心驱动者,愿扎堆在故事里构建自己对这世界的继续认识。谢谢你的故事哦~



本期人物

“不要给自己太多的限制,不确定性本身就是年轻人应该有的状态。不确定的时候,不需要恐慌,不确定才是年轻应该有的魅力 。”

小千,82年生人。


# 「不确定感」需不需要被恐慌? #

和他聊天时,发现他总能很准确地回忆起时间节点。

“2010年以后,我就开始自己创业了......”

“2015年来到北京,我后悔来晚了......”

“2016年我的抄手店倒闭以后......”

“从2017到2019年,每一年我的状态都在变好......”


年份单纯以数字存时,可能并不会引起多少的注意力;但当它们和事件或变化挂钩时,就会被清楚记忆并引起共鸣,因为不同的事件会为回忆做“好易查询”的脚注。


他可以很清楚得记得年份的变化。 因为在他的工作经历里,存在很多频繁发生的「变化」。 对他而言,便于回忆的脚注自然很多。放在对「变化」极其敏感的今天,对于他的经历,我会有很多被媒体环境培养出的惯性好奇——你不焦虑吗?


然而他的回答却让我意识到, 「焦虑」是一个现在时的词,更多的留存在面对困难的那一刻。如果是放在回忆里,往往只留下了焦虑过后提炼出的「在乎」和一遍遍验证过且更清晰的方向。


他的「工作」——五六座城市,五六段完全不同的工作经历。

他卖过化肥,后来到深圳从事教育工作,做过外文图书出版,开过旅游民宿、咖啡厅、四川的pizza店、北京的抄手店,给互联网产品落网音乐做过运营和实体店负责人,现在在ttg做市场运营。


他每一次换工作的原因并不能被统一的归类,更像是平静流淌的水,顺势而为。其中有无奈,需要屈服于不可抗拒的社会变化,也有对于自己心中理想模样的磁力吸引。


从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学校商展会上找到了化肥直销的工作,他说:“当时也没有很多的选择,对未来也没有很清晰的想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作为化肥直销商,行走在安徽大大小小的农村,直接与农民打交道。现在回忆起这段时光,他说:“发生的细节已经不太记得了,但那份欢乐的感觉很清晰。和农民打交道非常直接和简单,没有以后遇见的勾心斗角和利益算计。”我问他那为什么离开?他说:“销售难免要应酬,那时应酬太多,对身体伤害太大,就决定离开了。”


“我们做海外夏令营的时候比新东方等同类产品都要早。从2人团队变成了50多人的团队,但是后面整个行业都没有新意了,再审视自己,觉得对于自己而言没有更好的发展,我就离开了。”


感召了自己对于文化方面的热爱,他去了出版行业,负责外版书的引进。从图书策划、前期选书开始,到销售和运营都需要他负责。“当时做的很开心,但图书行业工资太低了,赚不到什么钱。”

之后他去了创业团队,做广东省珠三角的民宿预定。“我们做得太早了,理念超前,但是技术不支持。当时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订购渠道不是很方便。,只能通过淘宝店和网站来操作。干了一年多以后,彻底疲倦了。” 后来他在四川做了一年的pizza,15年到北京,开了抄手店,赶上北京城市大改造,店被封了。他说“当时感觉没有别的出路,就回去上班了”。


“没有办法,都是被逼”。

(他有只猫叫赛虎)

其实每一次换工作,都围绕着他当下真正想做的事展开,受着他这个人使命的感召。


“我真正想做的就是可以直接服务大众的,可以真正改变一些人的事情。我一直做的都是这样的工作。卖化肥,我觉得可以帮助到一些人,做教育可以影响到一些人,出版也是如此,我希望一些人变好。”


可能是感应了自己心里的声音,他说:“换领域并没有给带来很多焦虑。虽然我换过很多的领域,但是我的主线还是和市场相关,而且积累了很多不同领域的资源。”


每一次的经历都能让他更清晰合适于自己的路径和资源。「城市」对他而言就是一个不断尝试后明晰的概念。


今天,“城市“在很多的语境下和资源是同义词,它代表着发展机会,是所遇资源的综合体,不再只是一个单纯地理空间的词汇。 “城市有自己的脾气。”他说,“每一座城市都不一样,不一样的氛围”。


北京更适合他,因为这里的人文环境。


“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在北京找到自己的圈子。对我而言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这里什么样好玩的人都有,你想见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见到。”


在深圳待了八年的他说:“深圳给我的感觉会更枯燥一些,毕竟是制造业和科技为主的城市,人们追求怎么活下去的感觉特别强烈,都想得到更多直接的利益。 但是北京还有让你去思考生活的余地,让你想怎么活着更舒服的空间。 ”


北京在他眼里是一个辛苦但是也有更多刺激的地方。 “刺激就意味着有很多不确定性,正因为有这样的不确定性,才会让人产生期待,期待很重要。”


他的朋友圈里是各种艺术、音乐和展览的照片,这些就是他眼中「北京」的最佳佐证。

左右滑动 看更多图片

是什么样的个性让他有了这样的经历,并喜欢这样的生活?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问: “你觉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说:“我应该是性格比较平和的人,朋友挺多,大家对我的评价都还不错。”

问及大家对他的评价, 他没直接回答,只是说:“那我说出来不就成自夸了吗!”


他把自己比喻成为泡在水里的竹子。“挺好的,就安静地自己生长,除了阳光、水和空气好像也不需要什么额外的养分。”


原本以为,他会同我介绍从朋友圈中那个藏在爱好和兴趣里的他。但他似乎没有想直接介绍自己的阅历和知识,而是真诚、平静地和我介绍了他依旧充满期待的一面。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本人


# 「不确定感」需不需要被恐慌? #

在下文互动留言区说说你的想法吧





每周 2个年轻人的故事,你也会是其中的一个。


如果你按耐不住等我们来找你, 那点击「 阅读原文 写下自己的基本信息吧,下一篇也许就是你!



系列专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