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职位,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所有互联网人必备的,做互联网的人不能不懂产品,关注产品,改变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产品  ·  天友酸奶新品上市传播方案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你做产品快2年了,又不是新人,今天评审出这 ... ·  2 天前  
91产品  ·  私域运营整体规划SOP ·  5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用AI搞自媒体,其实可以爆翻! ·  5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从互联网离职创业后,我如何空手套白狼拿到第一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被“藏”起来的共享单车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公众号  · 产品  · 2016-12-11 20:11

正文

作者:枯叶,微信公众号:枯叶咖啡馆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昨天,因为一些原因,下班没有交通工具了。于是从中午开始就很期待下班,因为想体验一把最近很火的“共享单车”,但寻车过程给我一种感觉,现实还是那么骨感。


找不到的单车


下班了,按照系统的最近单车推荐,开始了我的寻车之旅,耐着性子走了不远的路,抵达地图指引的位置后,发现目的地是一座封闭式的办公大厦。


可以理解,上班嘛,停在公司楼下很正常,但是门卫不让外人进出啊。


遂告知门卫,小区里停放了一辆我预定的公共自行车,然后门卫通知保安去看看地面上有没有单车,结论是没有。


第一次寻车吃闭门羹的我,挺不甘心,于是寻觅下一个目标。


又走了一段路,由于是下班高峰期,担心别人抢先开锁, 我便特意的将这个目标预定了,按照系统的提示,这辆单车会被锁定15分钟时间,不会被他人开锁。


挥手告别了沿路的三轮车或者黑车,拒绝了双倍收费的滴滴,走到了下一辆车的停放位置。


我在这栋大楼附近走了一圈,但是很遗憾,没发现我预定的单车,仔细看了下定位的坐标,指向的是“大楼内”。


这是在告诉我这辆单车被停放到大楼内了吗?话说,能告诉我是几楼几号吗?


后面陆陆续续又找了两三辆车,仍然是神奇的“找不到”


最后,总结一点:押金退还还挺快的。虽然提示说1-7个工作日,实际上在申请后的两小时内,已经退款到账。


我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共享单车,让退款超出你预期的快。


嗯,故事结束。


需求层次


我们先把来自于官方的可能忽略掉,比如数据延迟、假数据、GPS精准性。可是为什么会找不到单车呢?


单车被“藏”起来了。


在一个指定的GPS地点,没有发现目标,只有一个可能,这个对象被藏起来了。


故事里,我预约的单车都在办公楼附近,可能被“藏”到了地下室,也可能直接被放到了室内。


这让我开始思考,人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呢?


马斯洛将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划分成了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将单车“藏”起来属于“安全需求”的层次,人们潜意识里担心“返程”问题。


这个故事是上下班的场景,这是一个出行的“往返”需求。


单车的共享及流动性质,对于“往返”需求让人们感觉到了不安。


“下班的时候,没有车,怎么办”


我在回家的路上想到一个比较幽默的故事,把这种“不安”进行了放大。


故事2


我们使用共享单车去附近的一个生态公园,距离并不远,但比较偏僻,比较适合骑车,约上几个朋友,作为周末休闲的一种方式。


在公园休息的时候,单车被我们停到了一个地方,公园比较偏僻,地方也比较隐蔽,再加上不是私人财产,也不担心丢失的问题。


返程的时候,发现找不到车了。


于是,除了骑行,我们还体验了一段不短距离的“徒步”


往返场景


单车的使用,我们可以视为“往返”与“单程”,典型的案例则可以参考“办公园区”与“街道”


  • “往返”场景下的办公园区,会有这么一些特征:人流量大,使用时间集中,流动性弱。

  • “单程”场景下的街道,特征是:人流量大,使用时间分散,流动性强。


前文已经提到了共享单车的核心依赖车辆数目以及流动性,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共享单车产品在单程场景里体验还不错,人们的使用时间分散,流动性也比较强,综合评估下来是不错的一种方式。


一旦转移到了“往返”场景,流动性被极大的削弱,再加上使用时间过于集中,实在太难抢到车了。


一线城市对于上下班时间的“出行高峰”体会深刻,滴滴还针对这段时间设置了双倍收费,这样的环境滋生了人们对于“返程”的不安,也就出现了故事里的“藏起来的单车”。


似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出现好的办法去解决。


思考


与我而言,问题必然有解决办法,这里仅提供两个解决思路与大家分享探讨。


▍满足“往返”场景:


将车藏起来,是由于人们对于“返程”的不安,也是因为目前共享单车的模式并非针对“往返”场景设计。因此,这会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往返场景本身也会有不菲的市场价值,比如固定的一天两次使用频率,大部分的办公园区的工作人员都会存在这样的诉求,市场价值较为可观。


可以向办公园区投放较多的单车,借助人们“返程”需求,将单车带入市场(不是已经有很多的校园共享单车了吗?)。


▍消除人们的“不确定”感:


我们将对“返程”的不安感再进行深入的分析,会发现这种“返程”的不安感,更深层次是源自于对下班时间还能找到车的“不确定感”。


目前共享单车的产品无法向我承诺,“下班时,我能够找到车”, 解决这个不安,也能有效解决“往返”场景,人们的需求。

这需要加强对于单车路线的“预言”,借助大数据、历史轨迹,进行推测和策略调整。


我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两点是解决思路,并不是解决方案,相信会有朋友提出质疑办公区域的流动性弱,降低了单车的使用率这样的质疑。


以第一个解决思路为例,我补充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往返场景”的特征是使用时间集中,流动性弱,我们可以借助“使用时间集中”这个特征,只在特定的时间段,将周边的单车聚集到办公区域,而不需要所有时间的集中。

可以尝试在指定时间向单车用户投放活动,比如将单车停放到办公区域,可以获得优惠券,这样来趋势自然用户将单车进行聚集,同时也能促进用户的二次消费。


这个解决方案本身也是一种“简单”方案,由于笔者并未从事该领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考证,解决思路以及这个解决方案,仅供参考,扩宽思维,不做实际方案输出。


消失的“监管者”


我们发现Uber和Airbnb采用的共享模式,明确赋予用户对商品的“使用时长”,且商品的拥有者同时扮演了对“使用时长”监管者的角色。


共享的模式下,缺少“监管者”的角色就会导致无法对“使用时长”进行有效的控制。


这是共享单车当前面临的阻碍之一,我们来看一个新闻。


以下内容引用网络新闻,类似新闻还有许多,可百度 “共享单车 密码破解”:


根据市民陈先生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位于波阳路的一个弄堂里,看到了被占用的共享单车。短短一个不到二十米的小弄堂里就停了两辆ofo单车,并且有一辆,还是装了两道密码锁的“双保险”小黄车。


为了占为己有,用密码锁“加固”。这样即使其他人找到单车,也无法正常使用。记者沿着波阳路走了一、二百米,一共四辆共享单车,不仅被人上了私人链条锁,还有的车身上二维码被涂毁。市民熊小姐说,她和朋友本打算骑小黄车去上班,虽然一路找到了好几辆,可没有一辆能够正常使用。


不论是将单车藏起来,又或者是增加一个锁,都会导致无法控制人们对分享物品的“实际使用时长”。


共享单车的创业者们需要深入思考,找到“监管者”的替代角色,或者替代方案。


切勿以人们的道德素养来作为自身不作为的理由。


人们的善恶、道德,源自于“趋利避害”的人性,实际上这是生物的共性,不论是动物、植物,甚至细菌,都具备“趋利避害”的本性。


过度提高对人们素养的评价,盲目相信“社会的美好”,实际是在与人性背道而驰,最终问题任然不会被解决。


对于市面上的共享单车而言,缺少的是能够承担“监管者”的有效方案,而不是去考验人们的素养。


共享单车市场目前还比较混乱,即便是解决了本文所述的两个问题,仍旧会出现新的问题,创业本该如此,我也非常期待共享单车进入更成熟的一个阶段。


路还长,希望未来会有更多“好的产品”,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舒适。


作者:枯叶,微信公众号,枯叶咖啡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社交,社区,细分群体挖掘。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