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赋能可以展现城市的更大魅力,城市的属性也在更多层面被激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公共艺术已成为重要的城市建设工具之一,是城市文化有效、鲜明的载体。
1999年,英国“城市工作专题组”撰写的城市黄皮书《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强调了建设国家级城市设计框架,显示以设计为主导的城市复兴进程的优势。让“城市复兴”从一个单纯概念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理论思潮,成为欧美现代城市建设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理论基础。越来越强调城市整体设计的核心作用,更注意历史文化与文脉的保存,使之纳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中,“美的城市”成为城市的战略目标,城市建设返回了“美感”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公共艺术去激活城市,即我们今天说的公共艺术赋能的事儿。实际上中国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市更新的实质是什么?就是如何通过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去赋能、促进城市空间价值的增进和提升,甚至形成延展的经济价值的带动。
2004年,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报告成果的核心结论指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最显著的体现,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创新。著名城市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包括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凸显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关键作用。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文化:城市未来》全球报告,强调了将文化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公共艺术发挥其自身多元的属性,将文化、情感、记忆、创新、功能、活力等能量注入城市空间,将艺术植入城市肌体,激活城市公共空间,彰显城市品格。
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的提升,最著名的是1997年正式落成启用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一座建筑活化了整个城市,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一座欧洲不知名的二三级城市跃升为一流城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工业城毕尔巴鄂整个都市更新计划中的一环,不只是让大家看到了建筑师盖里的设计,而在于毕尔巴鄂注重了公共艺术对城市转型赋能发展的认知,这项文化名胜吸引了许多人前往毕尔巴鄂参观,每年参观人数从26万人增加到100万人。博物馆活化了当地的经济,也为该市盈率带来新生,其连带经济价值占整个城市总GDP高达23%。类似这种案例,如澳大利亚各地区定期举办的公共艺术节庆活动,使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的城市变得活力满满且生机勃勃;纽约高线公园给予废弃的哈德逊港口铁路货运专用线新生;香港维多利亚港湾,霍夫曼的大黄鸭吸引数百万人云聚于此;大黄鸭在北京颐和园展出时,入园参观客流较上年同期上涨55%;2016 年在意大利的赛尔湖有几个岛,艺术家克里斯托做了一个浮桥,金色的浮动码头,是一个短期的艺术行为,但带来了非常多的旅游人口,提升了当地的旅游知名度,带动了当地的经济。
因此,今天的公共艺术更注重文化艺术创意赋能,促进城市空间价值增进,轻资产重IP,更注重文化生长性和传播力,为城市创造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场景。
其实现在全球更多讲的是公共艺术计划。如日本明确把公共艺术改称为艺术项目,更注重整体的策划范围。我们现在也推出了“60%公共艺术计划”,即60%由艺术家完成,40%由艺术家引领公众或与自然气象形成发酵生长的艺术策划或创作。“60%公共艺术计划”,实际上是将公共艺术从一个单纯艺术领域中飞越出来,使艺术成为植入公共生活土壤中的“种子”,大众成为公共艺术“发生”过程的一部分,强调公共艺术是一个整体的计划,要连带地带入其他的这种虹吸效应。所以公共艺术有创造外延价值的各种可能,而这些外延价值对城市美誉度的提升、城市品牌的营造、城市人群的愉悦感幸福感提升,对经济对旅游的推动,都颇有影响。
如美国西雅图的瑞秋猪衍生计划。“瑞秋猪”在西雅图几乎家喻户晓,此前雕塑家为它创作了青铜雕塑。新的公共艺术计划借助一个重达250公斤的金色铸铜雕塑及绵延几百米的趣味猪“脚印”,立在当地的集市入口处。如何让这个雕塑与更多人发生联系?重点是具有生长性的衍生计划,每年以“瑞秋猪”的生日为契机,策划不同的活动,让市民、游客都参与进来。自此,一个孤零零的雕塑作品发展成为一个社区文化节,因此IP而衍生的如冰箱贴、钥匙扣、咖啡杯等成为颇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该艺术计划与城市的旅游文化经济、社区活力和族群融合紧密相连,并与当地故事发酵“生长”出新的文化IP,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