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巅峰储能
光储狂飙迎来巅峰时代 合筑光储+虚拟电厂成数字化企业标配.构建零碳园区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光储融合将成新能源转型破局之道“多源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巅峰储能一定要把中国光储产业做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邦高分子  ·  邀请函:3D打印与鞋业应用创新论坛(3月28 ... ·  13 小时前  
艾邦高分子  ·  宝理塑料推出新型环保LFT,重量更轻、刚度更 ... ·  13 小时前  
艾邦高分子  ·  【邀请函】2025可持续环保材料论坛(5月2 ... ·  昨天  
重庆晨报  ·  被曝更衣室有摄像头,医院回应 ·  2 天前  
重庆晨报  ·  被曝更衣室有摄像头,医院回应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浙江大学王立教授/俞豪杰教授团队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巅峰储能

2025年或许才是储能行业最艰难的一年!工商业储能消防是重点,竞争格局与生存之道。

巅峰储能  · 公众号  ·  · 2024-08-05 17:17

正文

2025年,对于储能行业而言,既是至暗时刻也是破晓前奏。 只有那些能 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并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洗牌中脱颖而出,迎接属于它们的曙光。

2024年上半年,我们总共收录了500多条与储能相关的政策,涉及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等多个层级 。包括储能产业发展规划、如何参与电力市场、新能源配储要求、监管、标准规范等多个方面。
巅峰整体来看,关 于储能建设、运行、监管、参与电力市场等方方面面的政策越来越完善,这将引导储能产业更加规范、更加健康地发展。

巅峰标题所揭示的,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的预测,更是对储能行业即将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潜在机遇的深度剖析。 与光伏产业的成长轨迹相似,储能产业正经历着无序扩张、阶段性产能过剩、国际贸易壁垒等多重考验。它正逐步转型为一个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品牌密集型的领域,并步入了第一轮激烈的行业洗牌阶段。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成为了产业链上每一家企业的核心目标。

储能行业的曙光:机遇何在?

储能行业的未来前景充满希望。近年来,国内储能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到31.39GW/66.87GWh,其中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GW/48.70GWh,较2022年底实现了超过260%的惊人增长。

技术的可靠性得到了广泛验证。 随着储能项目从最初的几兆瓦级发展到几十兆瓦级,乃至现在的GW级项目,产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得到锤炼和完善。业主的反馈表明,储能产品不仅有效,还能为电网和发电系统带来显著效益。

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储能的应用已从2018年前的用户侧储能,扩展到电网侧储能,如今工商业储能正蓬勃兴起,阳台光伏储能等新应用场景也崭露头角。这些细分领域的发展和挖掘,为所有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增长机会,甚至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

用户收益的提升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 尽管行业原本预测度电成本将在2027年降至1.5毛左右,但实际上这一目标在今年就已经实现。这主要得益于行业内激烈的竞争,而对用户而言,这无疑带来了显著的收益。


储能行业的暗流涌动:挑战几何?

首先, 商业模式的不成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内储能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新能源的强制配储,但新能源发电商在并网后往往希望降低储能的运行成本,导致储能项目利用率不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化学域储电站的平均等效充放电次数仅为162次,平均出力系数和备用系数也有待提升。
关于 新能源配套储能的收益模式 ,业内存在分歧。一方认为配储是新能源企业的义务,应为电网提供灵活性;另一方则坚持储能投资必须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才能正常运行。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许多业主选择不运行储能项目,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碳排放增加。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从国家发改委到地方能源局都在出台政策促进新型储能的调度和运用,助力市场走向成熟。
其次, 行业内卷现象严重。 2020-2023年间,国内新增储能相关公司数量超过5万家,不仅光伏、锂电池企业大举布局储能领域,家电、化工、食品等各路企业也纷纷跨界进入。这必然导致一场惨烈的洗牌。
低价竞争更是让行业雪上加霜。 储能系统的价格已经跌至0.6元/Wh以下,整个行业陷入困境。光伏和储能是投资品而非消费品或功能品,需要在长达15年甚至25-30年的全生命周期中获得回报。
因此,行业更应关注全生命周期回报率而非产品本身的价格。实际上,工商储、户储的安装成本远超过设备成本,且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回报率非常复杂。电池系统的可用性、长生命周期的安全 性以及充放电容量等因素比每瓦时的价格更为重要。

工商业储能企业的竞争格局与生存之道

央企及其下属子公司 是储能行业的重要力量。以中车株洲所、南网科技等为代表的企业背靠央企,顺应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求。它们大多从事储能项目设计开发,并布局了储能系统集成业务。这些企业正致力于实现自主生产储能设备并供应产业链闭环。它们既拥有充足的资金也具备时间优势,是当前及未来储能行业竞争中的有力搅动者。
从零到一的创业者 也是储能行业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奇点能源、四象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企业虽然不像宁德时代等拥有动力电池的“扶持”,也不像阳光电源等具备光伏逆变器的“底蕴”,但它们凭借可观的电力电子技术研发背景和专注于分布式储能应用场景的开发与服务,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对于这类企业来说,技术“护城河”与销售渠道至关重要。因此,它们将售前服务力与售后运维作为竞争的核心。然而,市场中的持续性低价竞争对它们来说意味着更高的风险代价。
技术相通的跨界玩家 同样在储能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阳光电源、天合储能等企业凭借光伏逆变器与储能PCS的贯通性进军储能领域。而家电与传统温控行业也是跨界储能企业的重要来源之一,如TCL、创维等。这些企业研发资金充足,敢于在技术路线上进行大额投资。尽管它们在中短期内能够承受价格战的压力,但也需要警惕由原领域向储能跨界以及跨界后的进一步扩张风险。同时,它们也需要充分利用原领域内的客户资源优势来开拓市场。
锂电池及系统制造商 则是储能行业中的另一股强大力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深耕于电芯领域,拥有牢固的技术护城河。 它们推出的储能柜在安全性方面更具保障,并能够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随着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和高质量发展,这些企业也在加剧着储能行业的洗牌。
在这片波涛汹涌的储能红海中,如何不被退潮海浪席卷而去? 技术底层能力、端到端的能力、跨国经营能力、供应链能力、跨产业能力……这些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生存之道。

趋势分析

从全国收录的500多条政策规范中,巅峰储能观察到的概趋势包括以下几点:

1.储能热潮已经席卷全国,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和储能电站的开发投运。

我们观察到,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碳达峰方案、重点项目清单、能源规划、产业规划等各类政策文件中,几乎所有省市都提到了储能。

具体内容上,一是产业发展规划。比如广东地区,凭借产业链优势,几乎每个地级市都出台了促进储能发展的政策,比如《广州市白云区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揭阳市发改委发布《揭阳市储能发展规划(2023-2030年)》。

二是储能电站开发。2022年以来,国内储能市场开始大规模释放,各省市纷纷以示范项目的方式推动储能电站落地。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发布了截至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电站开发规划。两批次电网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加上专项行动方案,规划规模超105GWh。

2.储能电站的成本疏导机制在完善。主要包括参与电力市场和补贴两部分。

今年上半年,越来越多的地区,在现货交易、两个细则(并网细则、辅助服务细则)等电力市场的相关文件中,都提到了储能的参与方式和考核方式。

有的地区也专门出台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方案。比如,陕西发改委发布《陕西省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

补贴部分,依据大储、工商业储能等不同场景,主要分为容量补贴、投运补贴、建设补贴等。比如,内蒙古地区给予电网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最高0.35元/Wh的容量补贴,为期10年。

投运补贴主要在江浙沪、广东等工商业储能发展火热的地区,根据上网电量给予一定的度电补贴。

3.新能源配储的趋势还在增强,进一步蔓延到分布式能源领域。

新能源配储的趋势在增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配储比例和时长都在提升。比如,内蒙古、西藏维持4小时的时长要求,甘肃河西地区由2小时提升到4小时。

山东地区,一些市场化并网项目的配储比例提升到80%。比如信义莱西马连庄200W农光储一体项目。

二是分布式光伏也开始要求配储。比如,《广东省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对存在消纳困难的区域,分布式光伏项目可通过配建新型储能设施、实施汇集升压接入等措施解决接入能力和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

广西岑溪市发布的《岑溪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就要求项目按照10%/2h配储。

但毫无疑问的是,新能源配储的方式越来越灵活,各地都鼓励租赁或购买独立共享储能容量。

4.储能在细分场景的的应用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光储充、 源网荷储 两个场景。

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日益提高,各地政府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发展规划,鼓励光储充(换)的发展模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