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榜
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藏举报  ·  年龄最小的患者,出院! ·  4 天前  
西藏举报  ·  年龄最小的患者,出院! ·  4 天前  
学习曾国藩  ·  曾国藩:做好小事,熬过难事,静成大事! ·  1 周前  
印象笔记  ·  来,遇见一个新朋友 ·  6 天前  
混沌学园  ·  韧性团队公开课,期待您的到来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榜

干货丨心理危机干预,要谨记这10个要点

心榜  · 公众号  ·  · 2025-01-06 11:36

正文

  壹心理旗下行业媒体  

  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心理干预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专业人员(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以外,所有的人实际上都在对伤员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双刃剑,正确的干预促进健康,错误的干预破坏健康。 


心理专家给志愿者提出了一些忠告,其中“十不要”很有概括性,每个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01 

不要欺骗


不要欺骗,如:孩子父母已经双亡,不要骗他。


当你发现身边的人遇到很大的麻烦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隐瞒真相、封锁消息,用“善意的谎方”减少对他的伤害。然而,这样做对他没有好处。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现实感”,即真实地反映现实,有效地应对环境。如果缺乏现实感,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就无法处理好日常事务,生活质量是低劣的。


善意的谎言是对现实感的破坏,这不是爱他,而是害他。也许你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你担心他接受不了,怕他精神崩溃,所以“善意”了一下。


如果一个人一直生活在善意的谎言之中,突然让他面对现实,他的确可能承受不起。不是他没有承受能力,而是周围的人剥夺了他的参受能力。


事实证明,人的耐受力是很强的,如果有强大的社会支持,耐受力会更强。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站在他一边,支持他,理解他,而不是欺骗他。



 02 

不要承诺做不到的事


不要承诺你做不到的事,如:我一定帮你找到你的父母。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就发出承诺,有的人知道自己做不到,但是,为了减少别人的痛苦,违心地做了承诺。


第一种人要么是现实感有问题,要么是习惯于夸大其词、言而无信,第二种人则是出于保护别人的心理,使用了善意的谎言。


虚假的承诺和善意的谎言一样,最大的坏处是破坏当事人的现实感,让他生活在假相中,靠幻想来支撑自己,用某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作为精神寄托。有朝一日,谎言被识破,精神就崩溃了。


有人会说,如实告知,现在就会崩溃。于是,人们就陷入了现在崩溃还是将来崩溃的痛苦抉择。搞危机干预的人一定认为现在崩溃比将来崩溃好,不然就不会搞危机干预。




校园霸凌、经济压力、青少年自杀......
危机问题比想象中更普遍也更严重!
如何做好危机干预,预防自杀问题,
用专业技能守护生命?

不妨试试——
心理危机干预专项技能培训”项目:


徐凯文等9+位大咖授课
3大版块覆盖实战全程
8大应用场景解析

4大实用技术速通

学完可获相应培训证书!

扫码添加顾问报名👆
现在早鸟价,直降2000元!



 03 

不要强迫回忆


不要强迫他回忆或说话,不要说“没有关系,你说啊”。


危机干预的基本技术是“暴露”,通过询问、交谈、开座谈会、看电影甚至重返现场,让当事人的情绪得到宣泄。


宣泄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可以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而且,危机干预越早越好,越彻底越好。


在创伤的记忆被转移到潜意识中去之前进行干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它转移到潜意识,被封存起来了,再去干预,难度会大大增加。


另外,通过暴露,唤起当事人对事件经过的记忆,把支离破碎的记忆整合起来,编制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不完整,往往意味着人格的分离和不统一,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错综复杂的症状的来源。


如果得到足够的支持,他感到安全了,他自然会暴露。他不愿意暴露,是因为他得到的支持不够,他感到不安全。所以,我们要做的还是支持,然后慢慢地等待。



 04 

不要干预他的情绪


不要粗暴地“干预”他的情绪,如“不要哭了”、“要勇敢”、“哭吧!”等等。


他有自己发出情绪的方式,“不要哭了”、“要勇敢”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制止当事人宣泄,当然是违反危机干预的原则的。其实,“哭吧”这样的话也不能说。


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是“正常化”。我们必须不断强调,当事人在危机状态下的种种表现都是正常的,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有类似的表现。


既然是正常的,你为什么要粗暴地干涉他?干涉意味着你不理解他,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是不正常的。


叫他“不要哭”、“要勇敢”是干涉,叫他“哭吧”也是干涉。如果他真的哭不出来,那也不是他的错。他哭不出来是因为你还没有给他提供足够的支持,你没有给他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05 

不要强调同情


不要表现出他很可怜,需要被同情的样子。心理咨询强调共情,而不是同情。但是,共情和同情有时候是很难区分的。


所以,表达一下同情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过分,以免让他觉得自己很可怜,因为人是有尊严的。


如果他的自尊心受了伤,他会出现愤怒或抑郁。抑郁就是转向自身的愤怒。



 06 

不要取代他的父母


不要试图取代他的父母,不说“没关系,我们都爱你”,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父母。


当我们用善意的谎言和虚假的承诺来保护他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把自己当成父母了,因为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做的。


在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中,咨询师的表现非常像父母。但是,我们不是他的父母,不要试图取代他的父母。


首先,我们无法取代他的父母,因为血浓于水,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那是一种“心灵感应”,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感受得到。


如果我们强迫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说明我们的现实感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试图让当事人相信我们能够做到,那是在破坏他的现实感、扰乱他的认知功能。


对于孩子来说,接受别人的爱意味着背叛自己的父母,容易诱发幸存者综合征。




校园霸凌、经济压力、青少年自杀......
危机问题比想象中更普遍也更严重!
如何做好危机干预,预防自杀问题,
用专业技能守护生命?

不妨试试——
心理危机干预专项技能培训”项目:


徐凯文等9+位大咖授课
3大版块覆盖实战全程
8大应用场景解析

4大实用技术速通

学完可获相应培训证书!

扫码添加顾问报名👆
现在早鸟价,直降2000元!




 07 

不要过度给予


过度的给予,有可能造成当事人依赖、迁怒或感觉被施舍,会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


过度的给予会造成依赖,导致主观能动性减弱,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人都有尊严,如果感觉到被同情、被施舍,会产生愤怒和敌意。


危机状态下的心理反应非常复杂,单从情绪来讲,就有恐惧、愤怒、焦虑、抑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不一样的。


胆子比较小、把危机评价为遭遇和危险的人容易出现恐惧情绪;


争强好胜、把危机评价为挫折的人容易出现愤怒情绪;


自我感觉比较好、把危机评价为挑战的人容易出现焦虑情绪;


思想比较悲观、把危机评价为丧失的人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另外,在危机的早期容易出现恐惧,然后迅速转向愤怒,再后来是焦虑,最后是抑郁。


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它是危机引起的情绪反应,反而认为它是现实问题引发的,于是就与当事人同仇敌忾。


愤怒表现为对某些人和事的不满,发牢骚,怀疑、指责、攻击某些人的所作所为,矛头直指政府、名人。当我们与当事人的愤怒情绪产生共鸣的时候,一定要反省:这是不是创伤反应?



 08 

不要把自己当救世主


不要以为自己是救世主,不要以为只有自己能帮助他,让他先找到康复的方法,启动每个人自我疗伤的能力。


心理咨询强调“助人自助”,而不是包办代替。咨询师不是救世主,而是助手或拐仗。


不幸的是,许多咨询师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当成救世主。他们就是为了“拯救”别人才选择了心理咨询这个职业。


有意思的是,救世主情结通常来源于负罪感和赎罪心理。这样的人应该在从事心理咨询之前洗洗脑,消除自己的救世主情结。



 09 

不要造成内疚感


不要造成他们的内疚(幸存者综合征——为什么我的同学都死了)、不要说“你已经很幸运啦!”“你已经比别人好多了!”


幸存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内疚、自责,觉得自己对不起死去的人,觉得自己对他人的死亡负有责任,认为自己不配活下去,应该随他们而去。


有的人最终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有的人会用赎罪来平衡自己的心理,投身于拯救别人的行动中去,最后把自己塑造成救世主。


为了预防幸存者综合征,千万不能说“你已经很幸运啦!”“你已经比别人好多了!”之类的话。



 10 

不要对过去好奇 


不要对他所经历过的事情充满好奇,即使我们很爱这个孩子,我们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这是二度伤害。


作为从事危机干预的咨询师或志愿者,有义务帮助当事人“暴露”,但是,这样做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施虐心理,而是让当事人释放情绪,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编制完整的故事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帮助当事人完成人格的整合和统一。


记者采访和警察做笔录,问的问题和危机干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由于目的不同,前者是揭当事人的伤疤,后者是帮助他疗伤;前者是二度伤害,后者是心理救援。


所以,在受害者面前,我们要竭力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一切为了当事人的利益,以当事人为中心。


—END—


壹心理简介: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为你推荐:



校园霸凌、经济压力、青少年自杀......
危机问题比想象中更普遍也更严重!
如何做好危机干预,预防自杀问题,
用专业技能守护生命?

不妨试试——
心理危机干预专项技能培训”项目:


徐凯文等9+位大咖授课
3大版块覆盖实战全程
8大应用场景解析

4大实用技术速通

学完可获相应培训证书!

扫码添加顾问报名👆
现在早鸟价,直降2000元!



大咖专访:李松蔚徐凯文沈家宏黄伟强武志红申荷永黄启团柳智宇黄仕明胡慎之旷智勇

行业资讯:精神卫生条例设专章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2024世界一流心理学科排名全国首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规心理人又拿下诺贝尔奖了

热门文章:PUA之后,又一心理学名词火爆全网被误解最严重的精神疾病,成年人抢着确诊在琼瑶的遗书里,我看到了心理咨询的意义晒咨询收入的,以及专门教他人做心理咨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