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华网思客”(ID:sikexh),原文首发于2021年1月27日,原标题为《卫星告诉你,真实的“山海情”到底什么样
》。
最近,扶贫剧《山海情》火了,剧中故事发生地宁夏永宁县闽宁镇也备受关注。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宁夏平原的闽宁镇,我们从卫星视角带你感受闽宁镇从无到有、从贫到富波澜壮阔
的
变迁。
西海固
是宁夏中南部山区的统
称,不同于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这里山大沟深,长期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
▲西海固地区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中卫市海原县以及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9个贫困县区。
“
锅里
没粮,锅底没柴,缸里没水,身上没钱。”是20世纪80年代西海固人的真实写照。“盲目开垦——生态破坏——干旱少雨——贫困落后”的恶性循环,让宁夏西海固地区一度被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
▲宁夏西海固
为了改善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
20世纪80年代,宁夏开始实施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移民搬迁。
《山海情》中的海吉县便是以西海固地区为原型,“
马喊水
”们北上400多公里,就是想要寻一条出路。
从大山走向平川,
“吊庄”移民的目的地选择在了贺兰山下的戈壁荒滩上,这里北邻银川市、东依
黄河西干渠,是创建新家园的
不二选择。
▲闽宁镇所在位置。
“以山济川,山川共济”。
1990年10月,西海固地区的西吉、海原两县1000多户贫困群众搬迁到贺兰山东麓的永宁县玉泉营和玉海经济开发区,开始了有组织的生态搬迁扶贫,这便是闽宁镇的前身。
▲上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建设初期,移民群众在戈壁滩上开荒种田(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下图为扶贫
剧《山海情》剧照。
“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为了保障移民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1996年,
福建对口协作
帮扶宁夏
正式确定
,
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东西联手的闽宁协作由此展开。
▲1997-2020年
时序卫星影像
清晰记录下
闽宁镇
从戈壁荒滩到塞上小镇的变迁。
1997年7月,在福建援助资金支持下,闽宁村在“吊庄”玉泉营奠基。
第一批移民在这块土地上艰难创业,挖地坑、住窝棚,盖房打井、筛土平田,建设引黄灌溉扬水站,戈壁滩也开始长出了农作物。
村落拔地而起,各项设施陆续配备到位,闽宁村也升级成为闽宁镇。
曾经“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滩,
如今已是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
▲图为移民第一个落脚点闽宁村的变化过程。来源:新华社
何为
“
山海情
”
?“山”是宁夏的闽宁镇,“海”为沿海的福建,“情”是相距2000多公里对口帮扶情。
山与海相遇,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在扶贫开发中
,闵宁镇充分利用东部资源,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
▲闽宁镇扶贫产业园建成前后对比图。来源:新华社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依靠“输血”到自己“造血”,立足地理纬度和区位优势的闽宁镇,逐渐培育出菌菇、酿酒葡萄、光伏等多个特色产业,建成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产业城两大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