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学生。师徒二人生活在元朝末年,亲身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元末民众大起义。
罗贯中:
他们还曾效力于盘踞江淮、自称“周王”的军阀
张士诚
,为其军中幕僚,并亲身经历了张士诚和明太祖朱元璋的争霸战争。因此,也就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战略与战术造诣。
这也使得他们师徒笔下的战争和军略场景,虽然肯定与三国、北宋时期的真实历史不符,却贴近于元末的真实军中场景,对当时读者而言,也就颇具可信度。
也正是他们师徒的积极出谋划策,让张士诚在
高邮之战
,以数千人奇迹般地击败了元朝宰相脱脱率领的40万大军,元军主力在此战后损失惨重,各地义军纷纷起兵,令元朝土崩瓦解。
此后,张士诚又多次击退朱元璋部将的侵攻。在打败康茂才之战中,罗贯中便献奇策立功。无奈张士诚胸无大志,一心苟安,甚至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的鄱阳湖大战中,也按兵不动,不去袭击朱元璋的空虚后方。
最终,当朱元璋攻灭陈友谅后,立刻挥师东进,攻破平江城(今苏州),擒杀张士诚后。施耐庵和罗贯中师徒被迫远走,流落江湖。施耐庵拒绝了朱元璋的延揽,于明朝建立的第三年去世。
施耐庵:
罗贯中也因为曾和朱元璋为敌的经历,不可能参加大明朝的科考为官,安葬恩师,将其遗著《水浒传》整理完稿后,便继续自己《三国演义》的创作。
说到这对师徒,胸怀大志良谋,原本一心想在乱世中匡扶明主,成就一番如张良、诸葛亮一般的个人功业,岂知明珠暗投,只得以小说抒写其“滚滚长江东逝水,皇图霸业终成空”的无奈心情,最终以小说家的身份载入史册,亦令人不胜唏嘘。
《三国》和《水浒》这两部小说,主题思想都是弘扬封建君臣忠义,鼓吹封建道德,在军事战争的细节描写也大体相近,如战前刺探情报,确定战略战术,定下火攻计、伏兵计、诈降计等各种计策,大将临阵单挑若干回合,以决胜负等等。
两部书的人物群像刻画同样有血有肉,无论水浒虚拟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还是三国真实人物如关羽张飞赵云,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数百年来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同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列。
花和尚鲁智深
当然,两部书也有明显差别:
《水浒传》的重要人物“入云龙”公孙胜,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后期更习得“五雷天罡正法”,一人便可敌万军,稳坐梁山泊第四把交椅。
“入云龙”公孙胜
敌方阵营中同样有高廉、贺重宝、包道乙、乔道清、马灵等多名通仙术的法师,其战斗力可以轻易击败一名甚至数名“天罡三十六将”级别的梁山头领,梁山能节节胜利,便是靠着公孙胜这张底牌。
《三国演义》中也有许多神通广大的仙人,如南华老仙、左慈等,然而,都只是浮光掠影般出现,绝不影响历史故事的主线剧情。
参与了主线剧情的仙术师,张角会兵败病死,于吉会被孙策斩杀肉身,诸葛孔明固然可以借得东风、但七星攘命术被魏延轻易破去,亦绝不可能因自身的种种法术、仙术,逆转历史车轮进程。
因此,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限制了源自恩师《水浒传》的这些法师设定,便使得该书成为了更纯粹的“军事战争小说”。其后的《东周列国志》《说岳全传》《大明英烈传》《残唐五代演义》等等,无不遵照这一模式,成为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共性。
反之,本身已带有浓厚的“玄幻仙侠小说”色彩的《水浒传》,其类似后续作品,不仅有同样大搞“一物降一物”道具法宝流的《隋唐演义》《杨家将》《薛刚反唐》等等,更重要是另一部不朽古典名著《西游记》,便是在《水浒传》开拓的这条新路上,发展到了新的巅峰。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这两部作品的文风一脉相承,皆属于古典浅近白话文。然而很明显能感到,《水浒》更偏“白话”,更贴近民间传统文学(评书、戏剧)的传统。而《三国》更偏“文言”,已更多带有文人创作小说的特质。
难怪虽然这两部著作成书时间大体相当,但比起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著述权无可争议,《水浒传》的著述权就众说纷纭,数百年来争论不休,竟形成了主流的施耐庵著述说,与《三国》同为罗贯中著述说,以及施耐庵、罗贯中师徒合著说。
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根据陈寿《三国志》的真实历史故事,和裴松之《三国志注》提及的大量历史资料,同时广泛博采了汉末三国相关的民间传说和话本传奇故事,在同类型的各类历史演义小说中,有着鹤立鸡群的文学艺术成就,更通过衍生的戏曲,评书等多种形式,深入民间亿万大众之心,在市井中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