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晚上,北京再传大消息:
据《北京电视台》报道,北京市政府4月7日批准《北京市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计划今后五年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其中国有建设用地5000公顷,集体建设用地1000公顷,以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2017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1200公顷,保障3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包括产权类住房25万套,租赁住房5万套。
在自媒体时代,任何风云草动都可能被夸张成为“一场风暴”。所以,今天(4月8日),关于上述政策的各种解读开始见诸朋友圈,被加上各种各样耸人听闻的标题。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这可是天大的利空呀!如果你不幸在北京买了房子,那么趁早跳楼吧,否则死都来不及了!
如果你信以为真,那就真的悲剧了。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北京近期的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辣招”,一个问题不可回避地摆在我们面前:北京乃至全国楼市的基本逻辑,是不是真的发生了逆转?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今年北京楼市的演进历程:
春节前后,北京房价出现了新一波上涨。据媒体报道,很多人过完春节回来,发现自己的房子估值上涨了百万以上。针对这种恐慌性买房潮,北京先是出台了“处女贷”(认房认贷),随后出台了“离婚贷”(控制通过离婚购房),然后调整了优质学位分配规则,意图打击学位房。再往后,对“商改居”实施了摧毁性的打击,并限购了平房。
当然,让北京购房者胆寒的最大举措,是推出了号称“千年大计”和“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的雄安新区。让传统的北京城,在过去两三年里陡然增加了两大超级卫星城——通州副中心和雄安新区。
此外,国土部、住建部这两天推出了《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最大的看点是根据供需情况调整土地供应策略:
对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
36—18个月的,要减少供地;
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
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
(12个月到18个月的没有说,应该是保持不变)
此外,央行高层官员还在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透露了最高领导“坚决管制货币总量”的指示。与此同时,美联储表示要在年内开始考虑继续紧缩货币,也就是“缩表”。
由此可见,中国楼市、特别是北京楼市的短期逻辑的确发生了变化。这包括高层态度、货币政策、城市布局和空前严厉的限购。
但从中长期看,影响中国楼市的基本逻辑显然没有改变,比如:
中国仍然是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国家(投资效率低,造成M2增速偏快),
中国经济的转型仍然没有完成(需要房地产拉动),
中国的城镇化至少还有10年才能见顶,
城镇化仍然是大城市化,
公共资源和发展机遇仍然集中在大城市,
股市IPO注册制改革仍然没有完成(金融泡沫在,楼市泡沫就不容易破)……
所以,我的结论是:被改变的只是短期逻辑,中长期逻辑没有变。
即便是上述那些所谓“严厉调控措施”,其实都有两面性,我们不妨逐一点评一下:
北京公布的楼市5年规划:150万套房子、6000公顷土地,这些都挺吓人。但实际上,每年只有1200公顷的住宅供地。而北京在2015年和2016年的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就是1200公顷,只是在实际操作中打了折扣,分别只完成了877公顷和469公顷。未来能否真正完成上述供地计划,尚有待观察。而且住建部和国土部说了,如果“消化周期”上升,就要减少供地。
这就好比是一个航班,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准点过,它现在宣布未来5年要次次准点,你相信吗?
上图是北京最近10多年的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可以看出,整体趋势在走低。
有人也许会说,北京2016年只增长了2.4万人口,以前每年增加50万人口,所以新增住宅即便减少了,仍然会过剩。对此,我只能笑而不语。你去查查北京官方的“2016年统计公报”吧,看看2016年居民用水、居民用电跳升了多少,是不是最近5年来最快的。控制人口,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再看住建部的大招,对土地供应做出了空前严厉的限制,似乎对楼市打击很大。但是,然并卵。因为这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增加土地,同时也规定了可以减少供地,关键看消化周期。所谓消化周期,就是新房库存量除以每月销售量,获得的倍数。
举个栗子:
深圳去年平均每月卖出3370多套新房,库存新房至今一直在3.3万套附近徘徊,那么消化周期在去年是10个月。今年因为严厉调控,成交量锐减,3月份只卖了804套新房,于是同样的库存下,深圳的“消化周期”陡然上升到了41个月。于是,深圳可以减少住宅土地供应了。但事实上,深圳住宅供应量本身就少得可怜。
上图是近年来深圳商品住宅竣工面积走势图,你可以看出深圳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可是每年新增50到6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呀。即便供应量不断锐减,按照国土部的规定,深圳最近满足了减少土地供应的条件。这,是不是很好玩的事情?
北京的情况也一样。比如近期北京新房库存大概在5.3万套左右,假如月销售在8000套左右,消化周期是6.6个月,按照国土部、住建部规定需要增加土地供应。但如果最近严厉调控措施出台后,成交量萎缩到每月2000套,则北京的消化周期就会上升到25个月,到那时就需要减少供地了。这可是国家的规定,到那时北京自己的5年计划恐怕就要失效了。
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的这一轮货币宽松的确已经到头了,加息只是早晚的事情。其实,央行已经在提高货币市场利率,只是没有提高存贷款利率而已。在大城市,住房按揭贷款的折扣在收紧,这其实就是加息。
但长期看,各主要经济体的利率都是不断走低的,这是大趋势,中国也不例外。上一轮加息周期的高点,“5年及以上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就是商业房贷基准利率)最高是7.05%(见上图),目前是4.9%(首套房还可以打85折到95折不等)。预计新一轮加息周期的高点,很难超过7.05%,所以0.25个百分点的加息幅度,未来应该不会超过8次,时间或许会持续三四年。
加息对楼市是利空。加息和严厉的调控,会让中国楼市重演2011年到2014年的走势:高位横盘,甚至有小幅度的下跌。
但不要期望中心城市的房价出现暴跌,暴跌是金融体系无法承受的,也是国家经济、财政难以承受的。想想两会期间,央行、银监会、国土部等的领导是如何呵护楼市的吧。
至于北京,的确有其特殊性。中央政府已经横下一条心,坚决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未来5年,能真正分流北京人口的,只有通州副中心。能分流北京楼市购买力的区域则多一些,包括廊坊市区、固安、北三县,以及雄安新区的周边。
至于雄安新区对北京楼市的实质性分流,则恐怕需要到10年之后。而10年后,基本上是中国楼市白银时代的终结。
未来10年的北京楼市,我仍然看好,只是其竞争力已经弱于深圳和上海,基本上将至跟广州相当的水平,主要原因是政策的高度不确定性。绝对价格方面,北京有可能逐步被深圳、上海超过,最终沦为内地第三,仅高于厦门、广州这些城市。当然,前提是雄安新区的地位稳定,被未来历届政府所重视。如果中间出现变局,北京楼市则有可能重回“老大”的地位。
雄安新区和这一轮空前严厉的调控,给北京未“上车”的刚需族(或者换房族)提供了一次历史性的购房机会,未来两三年北京房价将有较大机会呈现滞涨走势。
至于两三年之后,要看那时的政策了。以北京优质的公共资源和发展机会,其人口竞争力仍然强大。北京楼市的主要任务不是防范暴跌,而是仍然长期需要防范暴涨。
原创不易,如果喜欢天天说钱的文章,请读者朋友们帮忙点赞,你们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动力,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为刘晓博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要在正文前署名,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