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元宇宙
中国新媒体大数据权威平台,国内最重要的舆情报告和软件供应商之一,国内制定各类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排行榜的权威机构。www.gsdata.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反思张家界“两个菜要844元”风波 ... ·  昨天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DeepSeek如何驱逐了传媒业?对于“系统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瘫痪老人被抬至银行办业务 ...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胖东来就产品掉色等情况致歉、学生家属举报学校 ... ·  3 天前  
新民晚报  ·  胖东来道歉!承认管理中存在问题 ·  3 天前  
新民晚报  ·  胖东来道歉!承认管理中存在问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元宇宙

做自媒体之后,养成的11个坏毛病

清元宇宙  · 公众号  · 舆情  · 2018-10-05 17:19

正文

本文转载于媒通社,已获对方授权转载。


自媒体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它是一个入行再简单不过的职业,简单到你只要打开手机,注册一个账号,定期或不定期地发表内容,你就可以说自己是一个自媒体人。门槛低,反馈快,还能将自己的所长变作新的创收途径,是信息时代最好的礼物之一。

可做自媒体又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多少个夜里辗转反侧,为了一个新选题绞尽脑汁。还要时不时受到批评:“自媒体人就是有一身的毛病。”

自媒体是富矿还是不归路?做自媒体之后,到底容易养成什么坏毛病?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番诊断。

一、夜猫综合症

对自媒体人来说,熬夜几乎已经成为了被动触发的技能。

洗漱完毕准备上床入睡,突然在微博上刷出大热点,忙打开电脑,熬;一天将尽,兼职日更的任务却还没有完成,冲杯咖啡,熬;正准备关上手机之际突然接到一篇价格不菲的广告,二话不说撑开眼皮,熬!

或者,白天干脆用来躺尸摸鱼,明月升起之时才福至心灵,兴致冲冲地鏖战到天亮。

弹性十足的工作性质,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让自媒体人不得不将夜里的时间看做后备隐藏能量库,一有必要就压榨。当城市陷入黑暗,其他人已经钻进被窝,只有自媒体人对着屏幕的微光奋笔疾书。

不熬夜,不是合格的自媒体人。

做自媒体蛮孤独的,要一个人对整个世界发表意见


二、媒体微商

“朋友圈是最佳的阅读出口”这句话被不少公众号运营者奉为圣经。

文章一推,便迫不及待地发到朋友圈和各大社群求转发,只有不断上升的阅读量,才是方才耗损脑细胞的最大慰藉。

有时只是一篇,在朋友圈中昙花一现,标题精致,配图养眼,大家还能静心阅读,颔首点赞。然而,有时连着转发好几篇,标题里又全是惊叹号,排列在一起气势十足。但殊不知,人们只是伸出手指飞速地划开,节省下功夫去看在意之人的生活点滴——这类动辄刷屏的自媒体人对很多人来说,大抵和微商归为一类了。

不看,不赞,不需要。

自媒体“微商化”,文章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砸得铺天盖地,没准正在引起新一轮的信息恐慌:下次看到有人兴致勃勃地分享,我还点开不点开了?

三、营收焦虑症

许多自媒体人面临着营收问题。在各自的内容领域苦耕多日,发现除了广告和流量主就再无钱缘,呕心沥血写不出爆文,光靠内容,没情怀也没生活。所以纷纷扑腾下水走到店商的路子上,结果在下一个路口与一众同行不期而遇。

一个财经博主提着一箱口红,另一个美食教程博主扛了一台保湿仪。朋友圈里除了转发文章好像也开始引流代购,你也不知道他最认同的身份是“斜杠青年”里的哪一条斜杠。

四、唯“十万 +” 主义

泡在自媒体的海洋里太久,对数字越来越敏感。走在大街上看见汽车飞驰而过,也下意识地数一数车牌上有多少个零。

三个还成,四个可太棒了,最好是五个,五个零组合在一起是凌风出尘的美妙。在前面再加上一个1,就是“十万 + ——今晚回家喝酒撸串儿!一个 “十万 + 就得好好庆祝了,咱广大自媒体劳苦大众,一年能有几个 “十万 + 啊。

敏感之余是秘而不宣的比较。

发完稿子坐在办公椅上刷着数据,那条上下波动的绿线简直就是自己的心电图。仔仔细细地分析着数据,比对一下隔壁窗口的自媒体同胞们,看到浏览量几千几百比自己低的,便摇头惜哉,结果再一扭头,看到两小时后就奔流入海的 “十万 + 们,谁也不敢说自己不眼红。

“十万 + 乃至 “百万 + ,是一个数字更是一座神坛,成千上万的自媒体人削尖了脑袋往上爬,远远看去顶头的几位在摆宴设酒,底下乌泱泱的一片头破血流。

看似忙得火热,但不知道路在何方,钱路茫茫

五、空心病

自媒体做久了,最担心的事可能是自己被掏空。输入的速度赶不上输出,自己的数年积累疯狂地蒸发以至于日日报亏。再写新的稿件时发现胸中墨水已干,然后是木然地打开一个又一个搜索引擎。

阅历空了,速度比自己想得还要快。本以为还能撑个一年半载,想不到今晚就已亮起了红灯。垂直领域的自媒体人越更新越感到榨取内容的不易:这么点事儿每天咋都能有新鲜东西可聊呢?落脚点广泛的公众号、头条号们也不好过:哪行哪业都说一点,没有自己的真材实料,读者更不买账了。

心中空空,指下发虚,落在word里,大几率又是一个东拼西凑的编织物。

有了空心病,却也不医治。不是资讯爆炸吗?躲在后头,看准时机拣一些爆炸碎片就好了,人生经历可遇不可求,大部头的硬书也啃不下。按理说胸中有七分的把握才能写出五分的文章,只不过如今的自媒体人许多都是只剩三四分积蓄,再勉力凑出两分的更新罢了。

再懒一点,洗稿也不错。

六、 道德激进主义

在许多自媒体人眼里,社会很乱。

好巧不巧,自己恰好算作一个有人聆听的意见表达者。于是在滴滴顺风车、昆山反杀、高铁霸座等社会事件发生时,总是义愤填膺地要站出来说上几句,表达愤怒,斥责罪犯,不如此,难解心头之憋闷。

然而,表达意见的同时,自媒体人也常常陷入道德激进主义。

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好衍生出一条振聋发聩、一呼百应的道德审判,并将它郑重其事地独立分段、加粗,给善者最大的同情,给恶人最恨的辱骂。在真相缺失的时候没有留意最新的发展动向,很可能站上道德高地,却找不到下来的路。希望着做一个带领节奏的人却被带了节奏,自媒体人一旦踏上了道德激进的螺旋梯,便只有前仆后继。

七、 热点崇拜

自媒体人对热点的崇拜犹如古老民族对图腾的崇拜,庄重,虔诚,常常挂念在心,恨不能俯首贴地。

一个事件上了热搜榜前三,自媒体人们最关心的便是自己有没有抢到前排。抓到第一手消息之后立马回去搜图写稿,晚一秒发,这个热点就凉一寸,流量就少了一截,大爆的希望便渐渐渺茫。

长期以往,对热点的崇拜上升至迷恋。不管自己文章有没有找到独到的角度,有没有掌握详实的资料,甚至也没有仔细去核查这个热点事件到底是真是假,便毅然决然按下回车键。从捕捉热点到追热点,从追热点再到蹭热点,自媒体人的方向好像已经只剩一条:将热搜榜完全锚定。

渐渐地,缺少自己潜心发掘的耐心,和“引领热点”的意向。热点崇拜之后是选题紊乱,选题紊乱之后是调性失常。

一头扎进热点里,却常常忘记“我是谁?我在哪?”


八、 自我缺失

是不是每一条新获取的知识,都一定要转化成明天更新的内容呢?自媒体人面临着这个问题。

海量资讯三千,却难取自己的一瓢。因为自己不断要求产出的工作性质,导致自媒体人被逼去看书补充,企图把所有新的知识变成明天新的流量。可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那份“读无用之书,想无用之事”的美好心态。当所有的新收获都只是把自己当做中转站,下一秒就变作子弹投射给了受众,实质上它们便永远不能成为自己的兴趣和思维方式。

新知建立了用户,却没有建立自己。对于自媒体人来说,不知是福是祸。

九、 同质化

如果两个同领域的自媒体人坐在一起交谈,他们的内容差别不大是很有可能的,但两个不同领域的自媒体人推杯换盏时,发现彼此的内容也多有重合之处,这个景象就十分诡异了。

图片的来源是同一个搜索引擎甚至是同一个网站,消息的来源是同一个渠道,观点来源于另一个大V,而写作风格和结构,甚至可能来源于同一套新媒体教程……

在新媒体行业尚在蓝海,自媒体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的时代,随着自媒体总量的不断增加,早已迈过了百花齐放的阶段,大家突然发现,一千个人在讲的是同一句话。今天某自媒体人的灵感来源于他前天阅读过的一篇百家号文章,而过了两天他发现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一篇新的公众号推文“不谋而合”,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细思极恐的是,这甚至并不是一桩抄袭事件:大家的思想也许就是如此默契。

瞪着大眼看世界,再标新立异也不过是一框之物

十、 极端标新

极端的标新立异与同质化分隔在天平的另一端。许多自媒体人被淹没在人群中焦虑万分,便常常做出出格之举。卖疯、卖丑、反向站队,极端言论,都是这种心态的表现。

往以前看,有罗玉凤、刘梓晨,快手上各种吃生肉吞钉子的老铁,把目光拉近,也有言论不当而被永久封禁的二更食堂。他们并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在旁人看来奇怪而滑稽,或者越过了雷池。但为了博出名,这些都不是问题。

许多自媒体人就是牢牢抓住了网民这份越爱批评越爱探头多看一眼的猎奇心理,以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哄抬效应,扔掉自己过往人畜无害的外皮,哪怕脱了鞋踩上高跷,也要鹤立鸡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