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精选自运营控(ID:yunyingkong)
这篇文章是关于如何「挑」到好公司,而不是如何「跳」到好公司,重点分享的是如何在众多公司中找到对自己长远发展有利的公司。
在我之前参与合伙创业的公司里,联合创始人曾是在腾讯待过10年的技术总监,有一天在他开车捎我回家的路上,讲了一个他朋友的故事。
为了后面叙事方便,这位朋友称为A先生,我的同事称为F先生。
十六七年前,他们俩同在一家公司当程序员,两人的技术水平都不错,A先生水平还更高一些,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他们都离开了那家公司,又一起去了IBM面试。
当时像IBM这种在国际上知名的计算机公司,是很多人非常向往的外企,对于程序员来说,更是一个大家挤破头都想进的好公司。
在那场面试中,A先生过五关斩六将顺利通过了面试获得了令人羡慕的Offer,而F先生则惨遭淘汰,后来去了一家成立时间不算太长的深圳创业公司。
IBM在那之后的十年里,依然算是个国际巨头,但很多稳定的业务却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没有抓住机遇,有些技术也没有紧跟发展的前沿。
大概10年后,A先生从IBM出来创业,也许是创业本身成功率低,也许远离互联网一线太长时间了,第一次的创业以失败告终,现在还在第二次创业过程中。
F先生去的那家深圳创业公司,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腾讯,由于公司初始规模不大且发展迅速,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当上了技术总监,在后来的10年时间里,经历了腾讯多个部门的多个重点项目,除了丰厚的薪资股票回报外,也积累了丰富的互联网技术、产品、运营经验。
从腾讯出来后,去了一家棋牌游戏公司当游戏制作人,公司发展不错去香港上市了,他作为参与敲钟人之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务自由,现在能够带着理想参与创业。
回看2个人这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会发现技术水平略胜一筹的A先生远远没有F先生发展得好,为什么呢?
把握的机遇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这种不同选择所带来的差异,甚至比努力、起点更重要。
并不是能力强、努力就能收获最多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啊!
毫无疑问,我们都希望能够进入一家好公司,不过对于具体什么样的是好公司,很难给出一个非常具体的标准。
因为不同的需求和阶段不同,对好公司的定义不同,就像对于不同人理想伴侣的标准也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能从公司得到的有:收入、能力成长、经历背书、视野、人脉、福利等,有的人会认为收入和福利好的就是好公司,有的人认为能帮助能力成长快的公司才是最佳选择,有的人会认为打开视野和拓展人脉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种不同的标准下,好公司的标准也肯定完全不同。
这篇文章所理解的好公司标准是,你进入这家公司的职业经历,能够让你在未来10年内的职业发展收获最大化。
也就是不只看短期的物理利益和标准,而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追求回报的最大化。
影响收入回报高低的因素很多,简单来说会有两方面,能力高低与发挥空间。
▎能力高低:
虽然具体公司和岗位会有不同,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一段时间里不同公司给的薪酬平均值基本是稳定的,能力越高的人能得到平均薪酬就会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能力高低是决定能否拥有高薪的一个主要核心因素。
▎发挥空间:
不是具有能力或者潜质,就能有机会发挥出来的,这和企业业务、团队协作、竞争环境等因素是有关系的。
比如有的人之前是在4A公司给大品牌做策划的,那些大品牌光拍广告就会花几十万,投放广告更是千万级别,而他到了一些不太有钱做广告的创业公司来说,基本没有多少发挥空间,相应地也贡献不了多少价值,这也必然使得这样经验的人进入创业公司的发挥空间有限。
如果能力高低与发挥空间是影响收入回报高低的2个主要因素的话,想在一个较长时间里的回报高,主要考虑选择能够让自己能力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发挥空间合适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也就是选择的标准,不再仅仅是从表面上去分析,更多思考自己能力的成长与发挥。
我有位朋友快30岁了,是2个孩子的妈妈,过往几年有非常不错的工作经历,特别喜欢教育类工作,申请了个香港大学的教育博士读,令周围人非常羡慕的是,她学习做事效率很高,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在香港的课业和研究,其他时间回深圳带娃的同时,还兼职在一家大公司里做事,40万年薪的工作每周就上几天班还随时能请假。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完美的好工作,让她挺焦虑的,因为在这份工作中,每天所做的事情不是很有挑战,她已经感觉不到多少进步和发挥的空间,不过这份工作不少的收入,也让她很难放下。
我和她一起吃饭的时候,建议她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想想五年十年后的自己再看这段工作经历是否值得,一旦停止了进步,就是在摧毁自己的未来的涨薪,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更大损失。
她本身在教育领域有非常深的积累,应该继续做一些能够持续加强在此领域竞争力的事情。
那次聊完天后不久,她发微信告诉我,她辞职了,并把这个作为自己30岁的礼物,放下过往包袱,开启自己30岁新的篇章。
确实,短期的收入高低远没有长远的发展重要。
在公司的选择上,最常见的一个纠结是——
到底应该去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我先把去大公司和去小公司的利弊详细列一下:
▎大公司的利:
▎
大公司的弊:
▎小公司的利:
▎小公司的弊:
去创业公司确实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对于缺乏选择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人,去小公司容易出现「领导水平低、项目进展慢、茫然没方向、水平没提高」的问题。
对于大部人来说,去业务发展势头好的大公司比较好,有更成熟的人能够带着你,有较为成熟的体系、上级的经验也较为丰富、更小的项目失败概率。先在大公司积累能力和视野,然后再跳到创业公司施展和锻炼,综合收益会更高一些。
不过,对于自主意识很强、渴望快速成长的人来说,去一家优秀的创业公司其实能够进步更快。
如果公司发展趋势很好,也能享受到公司发展的红利,像王小川、李明远也都是从搜狐百度很早期做实习生开始的。
▎给去大公司同学的建议:
多选一些发展势头较好的大公司,看看产品的生命周期到了哪个阶段,若是已经进入了成熟期,所做的事情很可能是个维持运转的螺丝钉,能兴风作浪的机会少很多。
比如相比于汽车之家、携程、金山这样的老牌公司,虽然体量也大营收不错,但是去今日头条、京东、滴滴、美团这样发展迅猛的公司,可想象的发展空间会大得多。
到大公司去,多去一些新兴项目部门,能发展也会更快,比如6年前的微信,4年前的美团外卖,1年前的瓜子二手车(58系),半年前的一直播(新浪系),在公司业务迅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能够学到很多。
对于有些虽然也算知名但也在走下坡路的大公司,如果有可能尽量不要去了,在产品生命周期末期进入已经很难有发挥空间,比如人人、迅雷、天涯、盛大。
去一些正在衰老的大公司,不如去一些正在变大的公司,比如摩拜、ofo、Faceu、映客这样的公司
总结起来一句话,在选择大公司的时候,「增长」是比「体量」还更重要的事。
▎给去小公司同学的建议: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99%的小公司都会失败的,所以小公司不靠谱的概率确实挺高的,我之前也有写过一篇文章总结过不靠谱创业公司的特点。
靠谱创业公司,所占比例很小
而大公司不管怎样,至少是个体量大的公司,短时间里不容易倒掉。
当然也不要被这样的失败率所吓倒,毕竟所有大公司也都是小公司发展起来的嘛。
只是在选小公司的时候,要更注意甄别,选择一些更靠谱一些的公司。
另外,有些事情小创业公司还真做不了,比如需要有很深技术和数据积累的人工智能、智能驾驶、云服务,门槛其实非常高,并不是一两个前BAT员工搭伙就能做的;有资金和牌照壁垒的互联网金融网行业,小公司也很难有机会涉入;手机、汽车、航天等高难度的制造业,基本都是要职业背景雄厚、资源丰富,有大额融资的,小规模的创业公司,几乎不可能成功。
要从数量繁多的创业公司中,找到未来有大发展的公司,还真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五年前怎么知道滴滴、快的哪家强?58和赶集谁胜出?美团和点评谁收购谁?
别说是没有经验的新人了,就是经验老道的投资人在看项目的时候,也经常有失准的时候, IDG就曾经把腾讯的股份低价卖了,也许是IDG历史上最后悔的一笔交易了吧。
不过,确实可以借由投资人看公司的一些方面,来判断创业公司的好坏。毕竟投资人这个群体,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专业判断公司未来的职业了,他们挑选公司的很多观点值得参考借鉴。
除了36氪、虎嗅这些科技媒体外,有个公众号叫「投资人说」就是专门发表投资人观点的,多看看类似这样的文章会提升判断公司的能力。
另外,在选择公司的时候,看一下公司的融资经历,也可以成为辅助找好公司的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
毕竟,经过专业投资公司调研、判断、尽职调查之后投真金白银的项目,靠谱程度会高很多;而且融到充分资金的项目也不容易马上就挂掉。
比较有名的投资基金有,红杉、IDG、真格基金、经纬、创新工厂、顺为、北极光、晨兴、贝塔斯曼、峰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