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S乐点
最有影响力的同志杂志《GS乐点》,每日一发,有灵有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城发布  ·  最新!江西高速收费有调整! ·  7 小时前  
吉安发布  ·  开启“雨雨雨”模式!吉安接下来天气…… ·  12 小时前  
大江网  ·  知名男演员现身江西! ·  昨天  
大江网  ·  知名男演员现身江西!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GS乐点

参加GS学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GS乐点  · 公众号  ·  · 2019-07-13 11:22

正文

文 | 第三编辑部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第一次写文章是在小学的时候啦,那时候很喜欢写诗。然后真正写小说是从高二开始的,写的多是关于大山、苗族和古老的传说,那些从小听到的童谣不断在我身边响起起摩挲的耳语,引诱着,暗示着我要把它写下来。


我在豆瓣里建立了自己的专栏,也是在那上面我看到了GS学院的信息便立刻报了名,在那里我遇到一个叫做张赞波的人,他是个纪录片导演,也是GS学院的导师。


很难说我从他那里直接学到什么,但是他身上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实感,那种真实,对我来说是挺震撼的,那使得我学会匍匐于大地,去倾听世界的脉动。所以我现在也开始涉足于非虚构写作,“努力让世界更透彻一些,哪怕只是一点点”。



我也不知道怎么去描述自己作为一个女孩子会看一群基佬写的文章,可以确定的是看到了苏释写的文章,似乎有种难以言表的魔力,吸引着我看下去,正是这种魔力的将我带到了GS学院。


在学院里最意外抑或是说最惊叹的张赞波导师,以及他所带来的有关于非虚构的作品,尽管此前从未看过、听过、知晓过他的任何作品,但就像一个作家说的,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这种震撼一直持续到今天。



那是在目的酒吧1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做了一次征稿的活动了,我在那次参加了GS的活动,虽然没写文章,但是在那之后一直在给GS写一些自己的生活故事,从那开始我就培养了自己写文章的一个习惯,


在GS我印象最深刻的时候就是沈玮老师拍摄的照片,我记得有一张是一个女人抽烟的一个照片(还有其它裸照),然后大家对这个照片表达自己的想法吧,当时我的想法还挺偏执的,因为我之前看过一个文章,我觉得那个这个图片跟之前文章的意象很像,所以我就特别坚持自己的东西,后来等到沈玮老师老师在上面说的时候,告诉大家他当时拍摄照片的初衷。这使我对一个事情产生多方面的思考,对写作来说,就是需要多方面的观察。更有声有色一些,


后来我就给淡蓝投稿,几篇文章的阅读量还挺高的,我自己也挺喜欢的,淡蓝的主编找到到我。他说因为还有人员的空缺,想找我过来做新媒体,反正我自己是做新媒体,那如果有同志方面的东西要写的话,那我就很开心了,我就来到了淡蓝,成为了一名新媒体编辑。



我大学的专业是绘画,在看到GS学院招募信息的时候就立马报名了。


写作对于我来说像是一种人生的补充,每天早上七点起来都会伏案写作,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太可能从日常的劳作中找到价值,但是在写作当中就可以找到一种快乐。


在大学时老师说过,你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艺术家:你的职责是来表达你对这个世界的想法的。在GS学院里也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唱作人,写作者,纪录片导演。还记得唐小松老师上课时曾经给我们发过一张表格,那个表上列举人的类型是不同的,世界观、信仰、性取向等等,这上面的每一个点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创作的可能,也在今天指导着我的创作。



我是在朋友圈看到GS学院的信息的,那时的我刚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DV,便满脑子想着要拍点什么,但自己当时并不算一个真正的创作者。因为在GS学院里,我见到了很多不同领域的人。写作、摄影,行为艺术,各方面都涉猎到。有一天晚上下课比较早,几个同学想一起去酒吧看看,我们手牵手走在工体西路的大街上,有男生也有女生。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月亮特别亮,尽管天有点冷,但是特别的温暖。后来我做了一个叫做“飚酱”的电台,这个时代不缺乏表达的欲望,缺乏的只是表达的声音和分享。


2008年那会还在北京,因为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看到的GS杂志的的其中之一本文学刊,对于当时我,看到这些同志书写第一次被集结在一起的时候,那种心情是相当很振奋的。


我做的很多事情总的来说是跟同志基督徒有关的工作,但是因为现在做的越来越多了之后,我有时候就想说,如果自己只可以做一件事情,我就只会做写作的东西,我觉得写作对我来说是,可能是唯一的才能吧,虽然很多很多同志会做这个会做那个,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虽然写的不好,但我觉得写作是我唯一,唯一我觉得我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所以在看到GS学院之后自己第一个就报名了。


在GS学院里认识了一群牛人,但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苏释,尤其是对他了解多了以后就会发现,在今天这样一个环境里,就很佩服他能够一直坚持做同志书写这样一件事情。


三年前到北京同志中心工作时,GS的纸质杂志摆放在那里,看到有关自我认同,有关亲密关系,看到杂志里保留下那些珍贵的文字就特别让人欣喜。所以知道GS学院信息我就蹭了过去,初衷本是结交文艺圈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到了面对面与导师交流的时候,比如说张赞波,之前只是听过他的名字,然而在GS学院里看到了不曾看到的影片,从只言片语了解到他的理念,尤其是在拍《大路朝天》时,他同修路的工人住在一起,还冒着很大的风险,就十分敬佩他的勇气,


学院的导师里有来自GQ的唐小松,文笔也是很厉害的,还有人物杂志的季艺,复旦大学的文学博士禹磊,他们都是大牛。


尽管我参加的GS学院已经过去两年,然而两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朋友,这是一个能找到很多朋友并且能一起做一些事情的际遇,其中一些人至今还在做和LGBT领域相关的事情,在今天这样的环境里,依然有人相信未来会变得更好,相信自己的微小力量能产生积极的改变。


大概是两年前吧,我当时是在给一个叫基调公众号写稿,那个公众号的主编推我推荐了GS学院,因为他觉得我可以在非虚构写作这一块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然后我就报名了。


在训练营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张赞波导师和他的纪录片《天降》,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他说不管我们是做LGBT也好,还是为一些人发声也好,其实都是出于比较被动或者说是比较弱势的群体这一方,格外的需要一些记录的声音,或者说是非虚构写作就能够帮助这些群体发声。


我当时是在北大念计算机博士,后来我就休学了并且去开发游戏,游戏火了以后我还去了 一席演说,因为在北大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做一些贵而无用的工作,或者说是一些非常非常看起来高大上,但是对社会没有那么大贡献的工作,我说这就是学术垃圾吗?然后我当时就在想与其做这种东西的话,还不关注一下我们自己,对或者说更做一些纪实方面的工作,它至少还是有价值的。


我是真的忘了当初是怎么看到GS非虚构写作训练营的事情,我觉得应该是,机缘巧合,命运安排吧,包括小松老师他讲的一些关于如何创作的东西,对我现在还受用。就是说现在我能走到一个层次,能走这么远,或者说将来会走得更远。


我觉得GS学院对我的人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我不能说它是一个全部吧,我应该说他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出发点,就像一个按钮一样,然后这个按钮按下去了以后,完全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世界,可能我的人生目标里面有有四项。都是跟这个文学训练营的开端有关。


就是你现在让我去做一个挣钱的事儿,我也会很开心,你让我不挣钱的去做一件事情,我也能沉下心来做,就是说我觉得现在的状态是我比较喜欢的吧,感谢训练营让我找到这种真正的方向吧,我觉得我是一个还是算是有这种初心初心未改的人,就我觉得蛮好的啊。


我是很遗憾的那种没有去到GS学院的人,但是在后来就有看过他们拍的一些东西,能感觉大家在这里面处于一个完全放空的状态,我在想如果我去参加的话应该也是这种,因为平时在工作上多多少少会感到很拘束,很拘谨,就没办法,自己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看那个视频里面大家,就是那种完全做自己的感觉,觉得应该还是挺有趣的吧。


我觉得很多人,包括我这种,其实没有接受太正规的这种写作训练,说实话,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靠直觉,还有对于一些话题的敏锐度,就是照着自己所以为的方向去写,所以去参加这种写作训练,可能多多少少在这种专业性方面,会有很大帮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