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会  ·  王诗龄15岁生日照曝光,原来我们都低估了李湘 ... ·  9 小时前  
十点读书  ·  元宵,愿愿成真,圆圆如意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寒假低成本带孩子见世面的5种方式 ·  4 天前  
十点读书  ·  成熟女人,会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蒋介石、胡适和汪精卫的选择 | 「九一八」特辑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9-09-18 22:06

正文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被轰炸粉碎,这桩被日本铁道守备队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的军事阴谋,其始作俑者是日本关东军。

其后,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 九一八事变」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 开端

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开始

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 序幕

而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

中国政客们又做出了怎样不同的选择呢?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

正专注于围剿南昌红军根据地的 蒋介石

是何态度呢?

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的 1935 年,

后来任中国驻美大使的 胡适

又为何提出了所谓

「日本切腹、中国介错论」呢?

而同年与胡适唇枪舌战的 汪兆铭

后来又如何成为了人人喊打的「汉奸」汪精卫

走上了选择与日本妥协的道路呢?

下文节选自

加藤阳子 的新书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以一个日本学者的角度

讲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中国政客的不同选择——



文/加藤阳子



蒋介石的选择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 蒋介石 并不在首都南京,他正在江西南昌指挥军队进攻红军根据地。这可不是漫画或者游戏里那种几十骑打来打去的有趣行动, 蒋介石动员了大约 30 万军队包围中共根据地,企图将根据地的红军全部歼灭 。关东军的石原等人选择这时候发动事变,应该是把蒋介石不在南京这一点也计算在内了吧。另外,蒋介石的敌人不只有红军,这个时候,对蒋介石不满的国民党实力派在广州另立了国民政府,迫使蒋介石分兵征讨。国民党内部的这一纷争规模也不小,广东派动员了5万人的军队。

俗话说:「前门有虎,后门有狼。」对蒋介石来说,就是 前门有红军,后门有广东派」 ,再加上 关东军发起了「九一八」事变 ,这种情况下恐怕谁都想哭吧。不过,蒋介石一生历经几度沉浮,面对逆境倒是不会退缩。他认为,日本目前的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值得信赖,「九一八」事变应该可以通过中日之间的对话来解决。但是,不论自己通过什么条件来与日本达成妥协,共产党和广东派肯定会说他是为了与日本妥协而牺牲了中国的利益,指责他是卖国贼。所以,蒋介石认为不如通过国际社会,借由国际联盟来寻求争端的解决。

目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开的蒋介石日记里,可以看到 蒋介石当年的选择

「诉诸公理。」

不是进行两国之间的对话,而是 寻求国际联盟仲裁 的理由有两点:

其一,蒋介石虽然也不认为通过国际联盟就可以解决争端,但是他 相信国际舆论的压力可以牵制日本的行动 ,从而创造出对中国有利的国际环境。这样一来,以后中日之间如果进行直接交涉,也会对中方较为有利。

其二,通过诉诸国际联盟这一行动,可以 把国内民众的关注导向国际联盟 。让国际联盟来分担一部分国防方面的压力,有利于维护自身的统治。

蒋介石的算盘真是打得非常冷静呢。他把「九一八」事变当作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诉诸国际联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 张学良 统治的东三省,只有外交事务上才有插手的余地。不论是在军事方面还是在行政方面,张学良都实际控制着东三省。因此,一旦日本的关东军开始与东三省的实际统治者张学良商议停战事宜,国民政府恐怕将再无干涉的机会。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蒋介石也必须把问题提交国际联盟。

9 月 21 日,由于中国将问题诉诸国际联盟,因此国际联盟开始着手处理「九一八」事变。这个时候,中方依据的是国联盟约第十一条,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当国际联盟会员国之间发生了可能演变成战争的纠纷时,需要召开国际联盟理事会。


胡适的选择

中日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在卢沟桥「偶然」发生的冲突。为什么一次「偶发」的冲突会发展成全面战争呢?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说明。接下来,就先从 中国外交战略的角度 来看一看这个问题。蒋介石作为军事领导人掌控着国民政府,他虽然在军事方面喜欢亲力亲为,但是在外交领域,他不仅任用专业的外交官,还另外拔擢拥有才能的人物参与到外交工作中。

例如, 1938 年担任驻美大使的 胡适 就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社会思想方面的专家。1941 年 12 月 8 日,也就是日本袭击珍珠港的当天,胡适作为驻美大使正在华盛顿。胡适如此优秀,以至于让人不由得想象,被派到美国进行日美交涉的野村吉三郎要是遇上胡适这样的对手,大概根本招架不住吧。通过胡适的亲笔书信,我们得以从中了解当时中国的外交战略。接下来的内容,是由大东文化大学的鹿锡俊教授研究阐明的。鹿教授出生在中国,在一桥大学留学并取得了博士学位。

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的 1935 年,胡适提出了所谓 「日本切腹、中国介错论」 。也就是在日本切腹的时候,中国来当介错人,这个说法很厉害吧。介错就是指在切腹者切腹的时候,从后面砍下其首级的行为,这样可以让切腹者不至于死得太痛苦。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胡适对于当时世界局势的看法吧。

首先,他认为 中国只有借助美国和苏联的力量才能脱离困境 ,因为在当时看来,美苏肯定会成为世界的两大强国。日本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为所欲为,是因为美国海军的扩张和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都还没有完成。要在远东对抗陆海军军备充足的日本,就需要美国海军和苏联陆军的力量。

而且,胡适相信日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日本必须趁美苏尚未完成各自的军备扩充之机发动战争,来给中国决定性的一击。也就是说, 日本计划在对美苏的战争爆发之前,先打赢对中国的战争。 嗯,从日本与这些国家开战的时间来说,这个推测是正确的,美日之间的太平洋战争是 1941 年 12 月爆发的,苏联则是在二战接近尾声的 1945 年 8 月对日开战的,而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在 1937 年 7 月就开始了。

胡适进一步认为,长久以来,中国人都期盼美国和苏联可以介入中日之间的纷争,比如对「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五省自治进行干涉等。然而,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都认为与日本为敌对自身并没有好处,所以两国选择站在相扑场地的外围观战,眼睁睁地看着中国陷入困境。那么,要怎么做才能让美苏不得不介入日本与中国的纷争呢?胡适思考着把美苏也拉到相扑场地上的方法。



如果大家是当时的中国人,会怎么想呢?

——让美国和苏联对日开战的方法吗?

没错,也就是最终迫使日本切腹的策略。当然,对于日本人的我们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沉重。

——让国际联盟更积极地介入,用各种方式宣传日本的残暴行为。

也就是说,要继续推进蒋介石之前实施的策略吗?这个做法很直接,但是国际联盟这时候已经暴露了自身的无力,而且美国也不是国联会员国,这个方法好像有点弱呢。

——一时还说不清楚,不过,中国已经和德国建立了新的关系,是不是可以加以利用……

这一点会在下一章加以说明,德国确实曾经短暂地帮助过中国。不过,现在要说的是与美苏直接相关的方法。

——首先把英国卷进来,再通过英国把美国拉进来……

在美国重视英国这一点上,没有错。不过,当时英国与德国之间的对立已经十分明显,此时的英国并没有精力顾及远东。差不多该说说胡适的想法了。他的想法相当大胆,我想大家听了一定会感到惊讶。

胡适表示:

为了让美国和苏联介入这个问题,首先,中国必须在战场上正面迎战日本,并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不断失败。

能在蒋介石和汪兆铭面前果决地说出这种想法的人,大家不觉得很厉害吗?在日本,恐怕谁都不敢在内阁会议或者御前会议上发表这样的言论。有这般决心的人是很有意思的。到 1935 年时,中国与日本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以及热河战役中,真正的战斗其实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尤其是「九一八」事变,虽然波及范围很广,但是东北军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抵抗。胡适表示,从今以后中国绝不能逃避了,即使要付出极大的牺牲,中国也必须坚持作战,甚至要有由中国先开战端的觉悟。在日本的政治人物里,恐怕没有人能做出这种黯淡的觉悟。

胡适这样具体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想让日本的发难变成国际大劫,中国非得要有绝大牺牲的决心。我们试着平心估计这个「绝大牺牲」的限度,总得先下决心作三年或四年的混战、苦战、失地、毁灭。我们必须准备:

▼沿海口岸与长江下游的全部被侵占毁灭,那就是要敌人海军的大动员。

▼华北的奋斗,以致冀、鲁、察、绥、晋、豫沦亡,被侵占毁坏,那就是要敌人陆军的大动员。

▼长江被封锁,财政总崩溃,天津、上海被侵占毁坏,那就是要敌人与欧美直接起利害上的冲突。……在这个混战的状态之下,只要我们能不顾一切作战,只要我们在中央财政总崩溃之下还能苦战,我们可以在二三年之中希望得到几种 结果

……

▲使满洲的日本军队西调或南调,使苏俄感觉到有机可乘;

▲使世界人士对中国产生同情;

▲使英美感觉到威胁,使中国香港、菲律宾感觉到迫切的威胁,使英美不得不调兵舰保护远东的侨民与利益,使太平洋海战的机会更迫近。

石田宪主编的 《膨胀的帝国 扩散的帝国》 一书,收录了鹿锡俊教授的论文,其中就有胡适的这段话。胡适的思路可谓彻底决绝。当然, 他的想法不会就这样直接变成中国的外交政策,恐怕还会被蒋介石和汪兆铭说“血气太旺了”吧 。但是,公然阐述这般言论的人,还是被任命为驻美大使,活跃在外交舞台上。我在知晓了中国国民政府内部的这种讨论之后,深刻地感受到了所谓“政治”的存在。在日本,由军方课长级别的年轻人想出来的作战计划,在年纪差不多的各省厅课长的会议上稍加调整以后,就被送到了内阁会议,内阁会议也没有经过实质性的讨论,最后在御前会议上进行一番徒有形式的问答以后就算完事了。胡适的黯淡觉悟和日本的这种形式主义则完全不同,他下定决心要在战场上咬牙坚持三年的失败,从而迫使美苏介入远东事务。虽然胡适是在 1935 年做出这一预测的,但是他准确地预见了到 1945 年为止的大致历史走向。再来看看 胡适论述的最后部分 吧。

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太平洋世界战争的实现。……我们必须咬紧牙关,认定在这三年之中我们不能期望他国加入战争。……我曾说过,日本武士自杀的方法是「切腹」,而武士切腹时还需一名介错人。日本今日已走上了全民族切腹的路。上文所述的策略只是八个字:日本切腹,中国介错。

——好厉害……


汪兆铭的选择

日本已经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而中国则要为其介错。为了进行介错,中国也要准备好做出相应的牺牲,非常有魄力吧。我们现在要介绍另一位政客,这个人就是 汪兆铭 。身为 国民政府二号人物的 汪兆铭 在 1938 年底出逃,来到现在越南的河内,后迎合日本的阴谋,回到日军占领下的南京建立起傀儡政权,从此成为南京伪国民政府的主席,这也成了他最广为人知的头衔,甚至盖过了他早年的其他事迹。不过, 这个「国民政府主席」仅仅统治着南京以及上海周边的区域

1935 年,汪兆铭与胡适进行了争论。他反驳胡适的言论说道:

我相当理解胡适所言。但是,与日本进行那样三四年的激烈战争,中国必定会苏维埃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