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IP改编被寄予厚望的一年,同时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一年。市场上生产的IP系列电影,平均票房只有2015年的三分之一,在出现了《小时代》系列的票房奇迹之后,2016年上映的粉丝电影《爵迹》却遭遇了票房失利。
网友们在知乎上也开始认真讨论:
而在2015年,IP还是票房制胜法宝。
据《2016年中国文化娱乐早期投资研究报告》显示,在2015年的国产电影中,超过30%的票房来自于IP改编电影;国产电影票房前20名中,有14部来自IP改编,国产电影票房冠亚军,均是IP改编。
2016年,《腾讯娱乐白皮书数据》显示,国产IP电影总共96部,是2015年的3倍,但质量良莠不齐,部均票房不足2015年的1/3。
随着国产电影票房“600亿”梦想的破灭, “大IP时代”泡沫神话终于走到了尽头。
电视剧领域,2015年《花千骨》、《琅琊榜》等IP改编电视剧获得“现象级”的高收视率。自此掀起IP热潮,一些坐拥千万粉丝的文学内容,以“大IP”的名义被瓜分、囤积。
2016年,IP改编达到井喷。据骨朵传媒统计,2016年有近300个IP改编剧项目运作,但能顺利实现转化的不到1/5。一些原先寄望于粉丝经济被奉为“大IP”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因剧情脱离原著、演员演技僵硬等纷纷被粉丝吐槽毁IP,计划中的“爆款”几乎全部沦陷。
2016年的大IP失灵现象引发行业大讨论,使得“IP药效是否失灵”成为开年热议话题,在2017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各行业专家、学者纷纷对此发表看法,如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感叹:“IP热的时候大家都在追,一系列的扑街后,大家又都一致看衰,这些观点都有点极端”,并指出,“IP转化不能急功近利,不是所有的网文都有IP改编价值”,大IP改编出来完全扑街的有很多,这就取决于改编者的能力和心态,IP的转化的确是重要的一环,“想要练就真正的爆款IP,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编创团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也表示,“IP不用唱‘high’,也不用唱衰。影视文学改编一直就是一个传统,原创有经典,改编也有很多经典,IP剧也一样。”从这些观点中可见,“IP本身并不是这些改编影视剧扑街的原因”是基本共识。
如果IP不是原罪,那什么才是呢?
2016年是IP改编的失利年,一系列“大IP+小鲜肉”高配模式的仙侠玄幻剧集体遭遇滑铁卢,就在大家对仙侠玄幻失去信心的时候,2017年年初一部IP改编的仙侠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却大火,即使因原著小说深陷抄袭争议在开播之初遭遇网友的大量抵制,随着这部剧开播也逐渐扭转“差评”局势,频频刷爆网络。
仙侠剧大热之后,最近又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正剧《人民的名义》掀起全民追剧热,话题持续不断。这部剧不仅符合中老年电视观众的口味,更成功俘获了90后、00后等年轻观众。网友们调侃:幸好《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火了,否则90后、00后年轻观众还得继续背锅……
网友们之所以这样调侃,是因为长期以来,高颜值、大长腿、嫩鲜肉、美少女等元素一直被视为影视剧讨好90后、00后年轻观众的必备杀手锏,而这样一部“老戏骨+主旋律+正能量”的现实主义题材剧在年轻观众群意外走红似乎再一次证明“大IP+小鲜肉”模式的失灵。
总体来看,IP改编有成有败,由IP过热到逐渐冷却,促使行业理性回归。IP转化的成功率成为资本对IP的重新思考,回归到真正的问题:怎样的IP转化是优质的、良性的、可持续的?也就是说,在“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影视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究竟是什么关系?
资本一度迷恋的“大IP+小鲜肉”模式出于利益保障,急功近利。高价囤积的大量IP,一方面着急上马、粗制滥造,这表现在影视剧题材集中、网文IP改编上的乏力、小鲜肉年轻演员的争抢、制作周期不足等,另一方面催生了版权转授等捞钱的生意,层层转手后带来收益也爆发了近几年包括《迷雾围城》、《鬼吹灯》等一系列的版权官司。
随着“大IP+小鲜肉”模式遇冷,影视领域急需形成符合影视产品特征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关系,促使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从业者、理想读者(受众)、理想资本去塑造和保护行业立足之本。
IP改编热潮的兴起,是大众文化消费市场迅速发展的必然,显示出中国文化产业和群众文娱消费的巨大体量与惊人的吞吐力。IP即故事,作为大众文化需求品而言,故事题材本身没有高下之别,区别了他们品质的,是剧本编排、摄制水平和演员的演技。
(数据综合于网络)
参考文章:
1.《“二度创作”的优劣决定是否盘活网络文学IP》
http://culture.gmw.cn/2017-04/05/content_24131340.htm
2.《IP剧制作样样要"走心" IP转化百炼方可成金》
http://media.people.com.cn/GB/n1/2017/0308/c40606-29132039.html
监制/采写:米椒君
主编:沃豪帅
美编:隔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