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自上而下的宏观投资框架,我们需要从确定性较强的宏观系统中发现大概率的宏观趋势,然后顺势而为。在这个过程中,预测趋势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难点,但其实正确的预测只是第一步,有时候你看对了趋势,也不一定能赚钱。因为从正确的预测到成功的赚钱还有最后一公里,那就是具体交易策略的制定。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交易不仅涉及到基本面和估值面的宏观研判,还涉及到对具体投资标的以及自身风险偏好、资金实力等因素的微观分析。如果你没有清晰的交易思路和科学的交易规划,只是跟着感觉走,走一步看一步,那即便你看对了,最后大概率也不赚钱。
在未来的会员课程中,我们会不定期给大家讲解一些宏观交易层面的技巧和案例,以完善我们的宏观投资框架。今天我们主要聚焦一个专题:股票市场抄底策略的制定。短期来看,这是近两年来最应景、大家最关注的一个话题。长期来看,每一轮的周期底部也是最佳布局区域,效率上能以一敌百,对于决定长期收益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结合近几轮宏观周期的底部来帮助大家梳理交易思路。
在每一轮宏观下行周期中,每当宏观经济基本面逐步触底企稳,而估值面又陷入极度低估状态时,股票市场会进入一个极具投资价值的底部区域,这也是我们布局股票资产的最佳时机。但正如之前我们反复讲的,A股市场是一个涵盖5000多家公司、300多个细分行业的复杂系统,所以不同板块、不同公司在宏观底部的表现完全不同,有些可能直接跟着金融和经济周期逐步反转,而有些可能还在跟着通胀和业绩周期继续探底,在交易时必须分类对待,不能简单的认为在底部就可以随便买买买。
首先要明确一点,一切投资方向都是在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核心赛道范围内选择,所有非核心赛道都要剔除在外
。
所谓非核心赛道,就是自身盈利模式存在明显缺陷,或者与未来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相悖,导致长期来看盈利不可持续或者陷入长期性衰退,起码是极度不确定。这种赛道即便有短期机会也是“冒大险、赚小钱”,性价比极低,干脆放弃就好,毕竟可替代的选择很多,没必要纠结。比如房地产开发行业,房地产供求基本面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开发需求已进入长期衰退通道,即便有短期机会也有太多更好更稳的选择,所以任何情况下都没必要考虑。
在一轮典型的宏观周期当中,当经济和金融周期见顶之后,股市一般也会转向熊市第一阶段,核心是杀估值,等到通胀和业绩周期见顶之后,熊市会进一步转向第二阶段,核心是杀业绩+估值继续出清。然后,随着经济和金融周期见底,而通胀和业绩周期还在下行时,市场又会进入熊转牛的第三阶段,核心是估值修复+业绩出清。最后,当通胀和业绩周期完成出清,市场会进入彻底走牛的第四阶段,核心是业绩改善+估值提升。
由于基本面和估值面逻辑的差异,A股市场各个板块在这个过程中筑底反转的节奏也各不相同,一般出现在后三个阶段,有的筑底较早,有的筑底较为滞后,而有的相对中性。针对这些不同板块我们要有不同的交易思路。接下来,我们就以2021年以来的这轮熊市周期为例,分析一下各类板块在底部交易的不同思路。
1、β类板块:最先完成筑底反转
1)核心特征:
长期来看盈利能力较为稳定,周期波动不大。而且,其有限的盈利波动并不是来自微观基本面的改变,而主要是由宏观周期的波动所致,和宏观β周期的相关性较强,自身没有明显的创造超额α的能力。这种β类板块一般有以下核心特征:
第一,市值风格上偏向大盘和超大盘。
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大盘和中小盘的绝对市值门槛也不一样,按照相对排名来区分更为合理。在我们的投资框架中,超大盘大致以市值排名前50名为标准,目前市值中位数在3500亿左右,最低门槛在2000亿左右;大盘以市值排名前300名为标准,目前市值中位数在830亿左右,最低门槛在420亿左右,基本与沪深300对应。
第二,盈利风格上偏向价值。
所谓价值风格,核心特征是现在盈利能力较强,而且未来相当稳定。从盈利基本面来看,这类公司没那么大成长性,但确定性很高,非常符合价值投资的标准。一般体现为净资产收益率(ROE)较高,净现金流好,股息和分红高,市净率(P/B)和市盈率(P/E)较低。
第三,估值风格偏向中低估值。
由于β类板块盈利能力稳定,而且未来成长性有限,所以大部分估值没有弹性,从PETTM来看都处于中低水平。如果以中证1000+中证800的成份股为样本,截至2023年底,PETTM的平均值大概44倍,中位数为25.9倍,80%的成份股PETTM高于13.4倍。而β类板块的估值一般会明显低于这个水平,以更偏β属性的上证50为例,成份股的PETTM平均值只有29.2倍,中位数只有15.4倍,20%分位数只有6.1倍。
2)代表性板块:
银行、非银金融、家电、基建等行业;红利、高股息等主题;茅台等中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
3)核心逻辑:
β类板块自身的微观基本面已经相当成熟,自身驱动的盈利波动不大,所以牛熊周期基本是跟着宏观决定的估值和盈利周期走。这造成了三个结果:
首先,它们熊市出清压力没那么大。它们在牛市里主要依靠估值提升,而低估值、偏价值的它们估值没那么大弹性,涨幅有限,尤其是和那些高估值的中小盘、成长板块相比,它们的泡沫小得多。举个例子,银行这种β类股票能涨50%的都是凤毛麟角,但一些科技、消费赛道的中小盘成长股翻个几倍都很常见。
其次,它们进入熊市最早、出清进程最快。在熊市第一阶段,经济和金融周期下行带来杀估值压力,没有强业绩支持的β类板块会早早进入熊市。而此时其他那些有业绩弹性的板块往往还有强业绩对冲,不会马上进入熊市。
第三,它们对宏观周期的反转最敏感。一般到了熊市中后期,宏观的政策和金融周期就已经逐步反转,货币、金融、地产等政策开始加码宽松,而β类板块基本都是这类政策的直接刺激对象,最为受益。
综合来看,β类板块牛市估值泡沫最小、最早进入熊市、出清进度最快,而且对熊市中后期的宽松政策最为敏感,这些特征让它们能够在各个板块中率先筑底反转。
4)市场表现:
一般在沪深300大盘筑底前的第二阶段,β类板块就已经率先跟随宏观金融和经济周期的反转而完成筑底,进入反转周期。在大盘牛熊切换的第三阶段,β类板块就已经有明显的估值修复行情。不过,由于盈利驱动的全面牛市还没来,所以后续一般还会有明显回撤,但基本不会再破前低,中期来看是震荡上涨的趋势,可以算是牛市第一波。最后,等到大盘彻底走牛的第四阶段,还会跟随大盘走出牛市第二波。
5)交易思路:
对于激进的投资者来说,在宏观经济和金融周期筑底信号出现前后,随着股债比价等核心估值指标跌至明显低估的区间下限,基本就可以积极进行布局,仓位上可以加至中性或偏高仓位,节奏上可以采取区间分散+倒金字塔式加仓的方式。而对于保守的投资者来说,由于还不是真正的牛市主升阶段,所以震荡和回撤还会比较显著,操作难度也较大,可以多看少动,如果估值确实跌至极度低估位置(比如股债比价跌至30%以下),可以适当以低仓位参与。
6)实操案例:
最近三轮宏观周期反转分别发生在2016年初、2018年末到2019年初、2022年四季度,在这三个阶段,宏观层面都呈现出两个核心特征,一是金融和经济周期触底反转,社融和PMI等指标转向复苏,二是股债比价和大盘估值跌至历史最低区间,大盘呈现极度低估状态。这是典型的布局β类资产的窗口期,我们将以这三个阶段抄底银行股为案例,看看前面讲的市场判断和交易策略是否奏效。
我们以银行ETF跟踪的中证银行指数为准。
中证银行指数几乎都是在经济触底前完成触底或与经济同步触底,然后便震荡上涨,逐步进入牛市。2016年1月经济触底前,中证银行指数在2015年8月就已经触底,2015年底到2016年1月又有明显回撤,但整体并没有再破前低,
经济触底后1年、2年、3年较熊市低点的最大涨幅分别为33.4%、62.5%、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