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
“乍浦路”
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
“美食一条街”
嗯,没错,这里就是吃货们的天堂
她是上海最早的美食街之一
当之无愧的上海饮食时尚地标
但是侬晓得伐?乍浦路原来也是一条名不经传的小马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条由石库门民居包围着的小路上,聚集了100多家大大小小餐饮店,于是美食街名号一炮而红。
当年,老底子上海人就爱到乍浦路逛逛吃吃。每到天黑,整条路上灯红酒绿,人头攒动,
堪称当时的小香港,
恍若置身于王家卫的电影
,热闹程度犹如今天的“新天地”。
图片源自网络
用老食客的话说,
“八九十年代有腔调的人,都是在乍浦路上进进出出的。”
如今站在路边一眼望去
乍浦路上依旧人来人往
路两旁的店铺依旧格外火爆
今天,头条菌就带你们来逛一逛
这条老底子上海人最爱的美食街
——乍浦路
永祥烧腊在虹口茶餐厅界,绝对是个传奇,常年门口排着长队。
最受欢迎的就是永祥烧鹅了,皮劲肉香,每天都供不应求。除了烧鹅,蜜汁叉烧、卤水金钱肚、玫瑰油鸡也都很推荐,比一般港式餐厅的味道都正宗。
店内可以堂吃,不过饭点依旧座无虚席。如果是一个人的话,可以点个烧味双拼饭,份量非常足,23块钱的价格也很良心。
地址:乍浦路423号
人均:33元
听名字好像不是很熟悉,但是如果我跟你说,这是《我的前半生》同款小笼包,那你就会恍然大悟。
这家小笼包店是罗子君和唐晶经常光顾的地方,虽然从没出现过店名,但很多上海人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那就是位于北海宁路的锡缘无锡小笼馆。
这家已经开了十年的老店,其实在《我的前半生》播出前就已经很火了。虽然只有20、30平,但是一到饭点人就爆满,熟客们更是隔三差五就来打卡。
无锡小笼最大的特色就是:个头大、肉大、汤多,吃起来的口感非常扎实。半笼4只12元,再配上一碗蛋丝鲜肉小馄饨,明星同款轻松get~
当然,店内除了“罗子君同款”,还有很多地道小吃,比如全血汤、蛋花酒酿丸子、百叶包粉丝汤等等,十年日一日的美味。
地址:北海宁路64号(近乍浦路)
人均:25元
小时候能去王朝大酒吃饭,是很多小囡的梦想。小辰光额岁月,趴在王朝大酒店门口看金鱼缸,一年到头就盼望着去王朝吃年夜饭,如果能在王朝办生日宴,要跟同学吹一学期……
水晶虾仁、八宝辣酱炒年糕、王朝至尊牛肋、本帮熏鱼、红烧肉……现在去王朝,还是爱点这几样招牌菜。有着厚重年代感的装修,能一眼看到20年前奢华的模样。
现在的乍浦路,很多老饭店多多少少都拆迁了,但是王朝大酒店依旧还在。如今人们还是喜欢到王朝来过生日,吃年夜饭,不过吃的已经不是味道本身了,而是一种情怀。
地址:乍浦路324号
人均:161元
乍浦路的美食代表之一,店面不大,连招牌上的字都快掉了,但是名气响当当,星尚频道推荐的人气美食。
吃过小杨生煎,吃过大壶春,你就会发现,金彪生煎一点也不输他们。6元4只,现做现卖,皮薄汁多,咬开一个小口,吸里面的汤汁真的超级满足。
地址:乍浦路336号
人均:16元
没错,这是一家充满了80后回忆的店,藏在昆山路的老公房里,原名叫希望小学堂,后来改了名字。
一进门简直来到了小时候的课堂,黑板报,奖状,值日生,红领巾,还有小霸王游戏机,连菜单都是考卷的模样!餐具也都是小时候的搪瓷杯、搪瓷碗,满满的童年回忆。
菜饭配罗宋汤,想起了学校食堂的感觉。里脊肉炸猪排虎皮蛋糖年糕都是小时候的味道。吃饭是在课桌上,如果遇上拼桌,别忘了划一条隐形的三八线。
地址:昆山路214号(近乍浦路)
人均:50元
将近20年的老店,安静地坐落在昆山路上,主打西式简餐,上海人习惯叫它“披萨屋”。很多小囡读书时就经常来吃,当年觉得非常小资。
装修还是以前的模样,餐具没变,味道也没变,就连先结账的风格也一直没变。海鲜烩饭、西西里肉酱烤饭、鸡翅都是最爱,几十块就能吃得很饱了。从学生时代到毕业工作结婚,依然吃不厌。
地址:昆山路122号(近乍浦路)
人均:44元
时光可以稀释聚散离合的人间烟火
却磨灭不了酸甜苦辣的味觉记忆
上海人对乍浦路的热情
可谓始于味道,陷于味道,忠于味道
但是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
乍浦路不只是以美食闻名
更是一条历史底蕴丰厚
建筑色彩多姿的老马路
这里有
缩小版的“诺曼底公寓”
这里有
中国第一家电影院
这里还
诞生了中国第一盏电灯
乍浦路的故事好像怎么也说不完……
●
●
●
▼
如果要为虹口想一个关键词,那“电影”再合适不过了。
虹口,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历史。1897年,虹口的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最早放映了电影。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的“铁房子”,标志着中国第一家营业性电影院的诞生。
有人统计,当年全国正规的电影院不过百余家,而虹口就集结了32家,仅海宁路和乍浦路两侧,就有八九家电影院!可见当时虹口电影事业的繁荣。
地址:乍浦路408号
胜利电影院,听名字就很有来头哈~原名“好莱坞大戏院”,建成于1929年,先后改名国民大戏院、威利大戏院。此后多次易名,到1989年被改名为胜利艺术电影院。
它曾被戏称为缩小版的“诺曼底公寓”,圆弧V形的建筑颇有胜利的气势。那时候虹口的高楼并不多,所以胜利电影院四层高楼显得非常气派。
很多上了年纪的上海人,还记得当年去胜利电影院看电影的情形,激动的心情估计跟现在去迪士尼游玩一趟差不多。
如今的胜利电影院早已经荒废,周围都被围挡起来了,很难想象当年座无虚席的盛况。破旧不堪的模样,估计离动迁也不远了。
地址:海宁路330号
能与“胜利”一决高低的,是一街之隔的国际电影院,原名融光大戏院,1932年开业,连鲁迅都喜欢来这里看电影,现在更名为“星美国际影城”。
记忆中的国际电影院,是小时候学校组织看电影的不二之选。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里面的很多设施已经老化,外表看起来也很陈旧。但是禁不住票价便宜,所以来看电影的人很多。
地址:乍浦路341号
解放剧场原先比较低调,因为以前是日本人开办的,解放前专门上演日本戏剧和电影。不过现在已经成为了美食广场。
1949年改名为解放剧场,名气也逐渐变大,人称“南有兰心,北有解放”。门头墙面上黑色的狮子浮雕,派头十足。
地址:乍浦路388号
很多人都不知道,虹口有中国第一家电影院。
1908年,西班牙商人安·雷玛斯在溜冰场上用铁皮塔建了一座仅能容250人的简易房子,俗称"铁房子"。这也就是虹口大戏院的前身。
在中国电影史上,虹口大戏院赫赫有名,虽然其貌不扬,但是资格最老。后来由于海宁路拓宽,虹口大戏院就被全部拆除了。嗯,没错,现在只剩下一块纪念石碑。
一个路口,四家影院
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电影街”了
如今,只有国际电影院依然还在营业
其他几家或被拆除,或早已变了模样
繁华不再~
1879年,在上海虹口乍浦路一座仓库里,诞生了中国第一盏电灯。
乍浦路480、490号,原来是恩德教堂,被纳入了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西本愿寺原为日本佛教庙宇西本愿寺上海别院,是第一家在中国建立的日本佛教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