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题组反思网络教研
高考命题研究,高中政治教学研究,题组反思教学模式实践,发布武汉市高中政治调考试题及分析、题组反思网络教研工作室备考资讯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猿  ·  “我真的受够了Ubuntu!” ·  昨天  
程序猿  ·  “未来 3 年内,Python 在 AI ... ·  2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惊!小偷“零元购”后竟向 DeepSeek ... ·  昨天  
程序员的那些事  ·  李彦宏自曝开源真相:从骂“智商税”到送出“史 ... ·  3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李彦宏:DeepSeek让我们明白要将最优秀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题组反思网络教研

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中一年级期中调研考试政治试题解析及评分细则

题组反思网络教研  · 公众号  ·  · 2024-11-16 07:57

正文

导读: 本期推送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中一年级期中调研考试政治试题解析,欢迎各位粉丝批评指正!

一、 选择题解析

1. C 【解析】本题援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语句作为试题情境,要求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对该语句进行解读,考查学生“辨识与判断”等学科关键能力,体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突出了基础性考查要求。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不是基本矛盾,故①错误。根据材料所述,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对奴隶拥有所有权,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逃跑被视为财产的丢失,奴隶主通过残酷的刑罚阻止和惩罚奴隶逃跑或反抗,揭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因此②正确。奴隶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没有劳动自主权,③错误。马克思的经典语句说明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故④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

2. B 【解析】本题选取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哥达纲领》中的文段作为情境,要求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解读,考查学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学科关键能力,体现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突出了基础性的考查要求。由于劳动资料被资本家垄断,工人阶级不得不依赖于资本家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这使得他们在经济上具有依附性,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摆脱贫困和奴役,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被剥削的地位,因此①正确,②错误。“劳动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的事情,对它来说,其它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表明把农民视为“反动的一帮”,否认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故③正确。上述论述并未提及工人阶级摆脱贫困和奴役的途径和手段,④不选。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

3. D 【解析】本题以描述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语句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不同形态特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辨识与判断”等学科关键能力,体现了“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突出了基础性的考查要求。“有巢氏,始衣皮”反映了原始社会中,人类最早用树叶、动物毛皮做成衣服的情景,④排在第一位。“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遭受地主剥削,为了缴租纳税而将家里的田地卖光,只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的社会现实,故②排在第二位。“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具爱尔兰工人的尸首”是对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中爱尔兰劳工悲惨境遇的深刻反映,揭示了他们所承受的苦难和不公,以及他们在推动美国工业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但被忽视的角色,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③排在第三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原则,描述了理想社会中劳动和分配的关系,故①排在第四位。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

4. A 【解析】本题以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观点为试题情境,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对其进行正确评价,考查学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学科关键能力,体现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突出了基础性的考查要求。欧文的观点表达了对人性、道德教育、理性、政治制度和法律之间关系的看法,强调了道德和理性在构建理想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从道德角度设计未来社会的蓝图,未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①正确。傅立叶主张以改良的手段来改造社会,幻想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想得到有钱人和社会名流的支持,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依据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等普遍原则,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未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故②正确,④错误。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因此③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

5. B 【解析】本题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学科关键能力,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故①正确。五四运动并未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因此②错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③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故④不选。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

6. B 【解析】本题以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论述作为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等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学科关键能力,突出了基础性的考查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 也是十月革命以后一个带世界性的大胜利 ”,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又具有伟大的世界性意义,因此①和④正确。新中国的成立从政治上推翻了“三座大山”,但从经济上看,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顺利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消灭了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故②错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故③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

7. D 【解析】本题以1952年和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为素材,考察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学科关键能力,突出了基础性的考查要求。由表中信息可知,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未体现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因此①不选,③和④正确。虽然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不能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展现出较好的发展韧性和活力这一结论,故②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

8. B 【解析】本题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取得的成就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学科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增强了国家实力,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提供了实践佐证,也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①和③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故②错误。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二次结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故④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

9. C 【解析】本题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情境,考查学生对革命和改革等必备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学科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革命通常是指通过激烈的社会变革,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A说法正确。改革则是在现有的社会制度框架内,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使社会制度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故B说法正确。革命和改革在根本性质上并不是一致的,而是有区别的,因此③说法错误。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发挥各自的作用,故D说法正确。综上,本题要选择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答案为C。

10. C 【解析】本题以 新中国成立75年来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为话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学科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材料并未体现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故①不选。党中央集中统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航天事业的领导是其取得辉煌成就的政治保证,因此②正确。全国大协作,集举国之力推进航天科技创新,体现了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故③说法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④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

11. C 【解析】本题以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相关论述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探究与建构等学科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应用性考查要求。根据材料所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发展,因此①说法错误,②和③说法正确。同时,新时代推进我国文化建设要立足国情,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故④说法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

12. A 【解析】本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学科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传统矛盾观进行新的阐述和分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①和③正确。这一思想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但并不能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提供具体方案,故②和④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

13. B 【解析】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要求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探究与建构等学科关键能力,突出综合性、应用性考查要求。新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①正确。善于闯新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事业发展,要求我们既要勇于创新,辩证地对待一切传统思维和发展模式,又要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因此②说法错误,③正确。理论创新并不是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故④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

14. A 【解析】本题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学科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考查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有效保证,因此①和②正确。该制度并不能确保国家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也没有“消除了”民族差异,故③和④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 A 【解析】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学科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趋势,创造性地提出的概念,这一理论创新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为 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因此①和②正确。“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故③错误。“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代表着生产力的质态跃升,但并未拓展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故④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

16. D 【解析】本题以我国脱贫攻坚事业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学科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在于其理论的科学性,立足伟大实践,能引领时代发展;在于其制度的优越性,凝聚奋斗伟力,能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因此②和④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非适用于世界各国国情,各国应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现代化发展道路,故①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条件下通过中国人民的实践创造形成的,它不能超越条件的制约,而是在特定条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故③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评分细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