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职场先生MrCareer
职场先生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求职服务,拥有来自海内外世界500强、科技、投行、咨询、会计等行业的优秀导师,通过海量成功求职案例和经验,深刻的求职趋势洞察,为大学生提供兴趣挖掘、职业规划、技能培训、定向辅导直至求职冲刺的咨询和培训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插座APP  ·  100亿,影史第一!这个四川人,真狠 ·  23 小时前  
CareerIn投行PEVC求职  ·  疯狂春节档:券商上演60场DeepSeek路演! ·  4 天前  
HRTechChina  ·  2025HRTech机构会员,是您数智升级, ... ·  3 天前  
HR笔记本  ·  奋斗的HR!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职场先生MrCareer

复旦研究生放弃阿里去邮政工作,月薪2500:对职业规划的无知,最终会害了你!

职场先生MrCareer  · 公众号  · 职场  · 2019-10-18 11:22

正文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互联网匿名社区里冒出来这样一个帖子,引发无数网友的热议。


帖子的内容大概如下:


复旦研究生毕业,觉得互联网35岁之后就是死路一条,哪怕年薪60w不过是低端打工者,于是放弃了校招的阿里、百度凤巢SP的offer,回到老家的邮局工作了......


此帖一出,立即引发很多网友热议。


其中有一位在邮政工作了六年的老员工这样说道:


“作为一个在邮政工作了六年的老员工然后毅然辞职出来的人,明确地告诉你,你的这个选择你以后一定会后悔。



其实,人生短短几十年,而最关键的关口也就那么几个。


今天就借这个话题,综合前者踩过的坑,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定的启发。



1


职业规划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沿革,职业规划已经渐渐成为一套有体系、有方法的系统科学,通常说来,一次完整系统的职业规划,往往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


1、你想要什么(价值观)?


2、你有什么(能力和特质)?


3、有哪些比较匹配的行业或岗位(外部环境)?

这三个要素构成了职业规划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相互作用,一样也不可少。



从往期咨询案例来看,多数人的职业发展困难重重,有80%的问题就是出在了这三个地方,即:


1、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这里面典型的误区有:


1)、把重大选择权交由他人(例如择业),事后必然会后悔;


2)、对职业的信息搜集不全,导致认知偏差,放大局部的优劣;


3)、不敢进行取舍,想要的太多,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2、自我认知匮乏;


这里面典型的两种误区有:


1)、一味盯着外部机遇,无视自己的能力和特质;


就好像我之前文章里提及的,有些咨询师看直播火了,就给前来寻求职业建议的人一个统一的“良方”——做直播,完全无视当事人的能力和特质是否能够支撑TA从事这个行业。


这种不专业的职业规划,无疑会误导很多人。


而有些人更是光盯着风口,什么火做什么,由于能力和特质不匹配,很难有相应的积累,往往蹉跎了岁月,到头来一事无成。


2)、自我设限严重,恨不能“一份职业定终身”;


还有一部分人,过分迷信网上测评结果,就像星座血型一样,结果给自己设置了各种限制,不敢尝试和探索,职业发展更是越来越窄;


3、对外界信息缺乏了解,社交范围狭窄;


这种情况常见于,在本职工作中屡屡受挫,想要换个职业轨道,但一来缺乏起码的外界信息,二来更缺乏相应的人脉进行了解。


如此一来,职业的落地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2


毋庸置疑,我们开始的第一份工作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可惜的是,太多人在开始时没有做系统的分析和规划,导致发展受阻,一开始可能是贪图某种好处不想跳槽,到后来就是能力的退化,最终不能跳槽。


来访者李华(化名)的经历就颇具代表性。


据李华的描述,自己在高考填报志愿那会儿完全是懵懂的,当时计算机专业还算热门,父母就建议他填报了这个专业; 然而李华读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看着一堆代码头都大,专业课考试都是勉强通过。


好不容易熬到了毕业,李华来到了电脑城的一家小公司做网管, 渐渐地,小公司的弊端显露无疑 到处都在“打乱仗”,缺乏相应的规范和制度,老板总是拍脑袋做决定,工资发放时常因为资金不足拖延,等等。


李华开始认识到,在企业里做事似乎很没有保障并且待遇还低,于是李华憋了一口气,裸辞回家专心备考事业体制内工作。


经过艰辛的准备和努力,李华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一家体制内单位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



虽说体制内工作安稳有保障,但渐渐地,它的弊端也浮出了水面。


例如,人际关系复杂,考评及选拔并非以能力为导向,晋升通道狭窄,很多人一辈子就是一名底层办事员......


这让李华内心再次升腾起不满的情绪。


在体制内的第五年,李华受够了“一潭死水”般的工作局面和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安稳”,于是再次裸辞。


第二次辞职之后,赚钱成了李华最迫切的需求。


于是李华来到了保险公司,成为一名保险销售员。


不做不知道,一做才发现里面各种道不尽的艰辛与阻力: 身边朋友知道他做保险之后,很多已经把他屏蔽了; 缺乏人脉关系的积累以及内向的性格,李华这才发现自己在这条道上完全做不出头绪,更找不到感觉......



一晃李华就快30岁了, 回顾自己过往这些年来,几乎可以用“浑浑噩噩”这四个字形容。



3


我统计了一下,大约80%左右的来访者或多或少都存在和李华类似的问题。


1、从来不曾系统考虑过自己想要什么,而是一味本着“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


要知道,任何一份职业都有不那么让人愉悦和满意的部分,如果不曾系统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往往就会出现李华的情况,即, 干一行厌一行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知道在每一份工作中自己不想要什么,于是顺着这条路下行,才发现路越走越窄。


在我们不曾真正涉入一个行业或领域的时候,总会理想化某个职业或岗位,觉得那里面应该有你想要的,然而等你做了之后才发现,这里面更有你厌烦的部分,这个时候,由于人性中固有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你会迫不及待想要逃离,并按照你所讨厌的因素的反面寻找下一份职业。


然而问题在于,就在你真正进入这份职业后,这个职业的弊端又会渐渐显露出来,如果你继续逃离, 不从根本入手,你会进入一个无限的“恶性循环”,职业发展更是波折不断。



就好比,最开始李华在电脑城被小公司的不规范折磨的疲惫不堪,于是他觉得应该找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这个时候,体制内工作无疑是可以满足他对于稳定的向往和诉求的。


但问题在于,等他进去后才发现,这种稳定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晋升渠道狭窄、人际关系复杂、并不单纯以个人能力为重,这让李华看不到未来和价值,又萌生了退意。


于是李华又希望给自己找个充分竞争的环境和平台,就去了保险公司,然而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很快又暴露了出来。



2、自我探索不足,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


很多人在考虑职业规划时,注意力往往聚焦在外部环境和机会上,但鲜有人考虑,自己的特质是怎样的,有哪些优缺点,未来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哪些地方需要予以规避?


真正的职业规划,一定是建立在这个人的特质基础上,再结合外部环境和机会,方能做出较为客观理性的分析 ,而不是“想当然”——如此,才能抓住真正属于你的机会,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最终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年华和职业生涯。


3、计划赶不上变化? 那是因为你的执行过程出现了问题!


也有人持这样的观点,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干脆不要规划好了。


事实上,职业规划只是确定了一个大方向,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不会一帆风顺。


不过区别在于, 有规划的人会瞄准 大方向,在具体过程中进行战术调整 而没有规划的人动辄轻易转向,只会越来越迷茫。



确立了大方向之后,剩下的执行过程中大约会遇到这些阻力:


1)、公司经营状况与水平不佳;


2)、不太适应领导的风格和脾气;


3)、同事之间不太好相处;


4)、所处岗位的晋升路径不明;


等等。


在确立了大方向的前提下,一旦执行受阻,你经过分析做出调整即可。


例如,如果因为自己和领导合不来导致发展不顺,这个时候要么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要么寻找其他脾气相投的领导,总之,你很容易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是不明就里地换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