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客足球推出系列策划《甲A风云》,最传奇的年代,最怀念的他们。
“角球虽然是比赛的一部分,又独立于比赛。”
若论角球和足球比赛的关系,没有哪句话比上面这句说得更哲学。遣词琢句凝练独到,不多一字、不少一字。
哪怕在“又”字前面加一个“却”,都会显得画蛇添足、流于一种不自信的拖沓。
擅长头球的谢晖,是深谙角球之道的射手
这句话的作者是谢晖,一个深谙角球之道的射手,擅长在独立于比赛整体节奏的特殊时段,用势大力沉的头球把原有的强弱关系砸得天翻地覆。
【混血王子,文青情结】
谢晖特立独行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人们津津乐道于他场外的衣着时尚、外貌扮酷;艳羡他与超人气名模喜结良缘;还总不忘提及他那八分之一的英伦血统。
拼命三郎和他的混血王子
谢晖的祖父是带有传奇色彩的红色间谍谢棣华,因是中英混血,
具有外貌优势的谢晖祖父还曾奉命潜伏为美军特工。
谢棣华身上的英雄主义色彩深刻地影响着谢晖,它塑造了后来甲A和德乙赛场上谢晖那种张扬的、火辣辣的性格,他强烈的自信心与激情来自于家族血统的传承。
谢晖在场上总是非常自信,激情四射
那是一个相信英雄的年代。
虽然90年代的映像面目模糊,永远在黑白和彩色之间跳闪,但那个年月的球星无疑都是立体而浓重的角色。
现如今的时代画风可用指数增长的步频衡量,但我们却更像是在看哑剧。看味同嚼蜡的人出演同样的剧本,从开头的一秒钟便足以预见90分钟后的结局。
谢晖在申花同香港南华队的比赛中奉献了一粒艺术感十足的进球
粗粝的90年代的甲A足球,就这样被如今这个褪色而贫瘠的时代倒逼出一种艺术感。
个性鲜明的谢晖是这种艺术感和复古情节的最佳诠释者,因为这个水瓶座男人足够丰富、足够飘然不群。
很少有职业运动员像谢晖这样,桌头堆积着王小波、毛姆、村上春树等人的名字,他看伍迪艾伦的电影、阿乙的小说和张晓舟的球评,中国球员除了郝海东,或许没谁看的书比谢晖更多。
场上迅猛的谢晖场下却是十足文青范儿
但笔者从不把郝妖刀称为文青,他已跻身“真朋克”之列,比中国那些抱着电吉他摇头晃脑的乐团主唱更明白什么是摇滚精神。
谢晖则不会成为意见领袖,他一如既往地小资,以至于被后世不学无术的年轻人质疑是否在装模作样。
有些人或许很难理解,作为职业球员的谢晖为何如此丰富而有内涵,安安静静地当个花瓶不好吗?
爱因斯坦早就说过——“人的差异在业余”,一个更丰富、更有内涵、更爱思考的球员,注定能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声音。
谢晖的头球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稳”
【申花少侠,德乙银靴】
谢晖是上海足球的一面旗帜,1994年崭露头角,1995年跃居主力,与范志毅、祁宏并称为“申花三剑客”。1995年,20岁的谢晖在甲A联赛中攻入10球,为申花拿到队史首冠立下汗马功劳。
谢晖的倒钩破门
谢晖的得分方式多样,这得益于他强壮的身体和射手嗅觉。他不单擅使头球,时而也能上演长途奔袭与倒钩破门的佳作。
后来的谢晖提到那段日子,直说从少年得志到联赛登顶,耳朵边上的喧哗声盖过了心中的戒骄戒躁。明白不能骄傲,但实际上自己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把心态调整过来。
擅长抢点的谢晖冲击力极强
1996年的吉隆坡之夜,算是给年轻气盛的谢晖浇了一盆冷水。
坐拥谢晖、杨晨、张恩华、于根伟、庄毅等人的中国国奥队在“打平即可出线”的情况下被韩国国奥以3球击溃,从亚特兰大奥运会预选赛中出局。
职业化以来国字号队伍的首次汇报表演以兵败收场,谢晖在俱乐部和国奥的双料队友、另一个小资的上海青年申思形容道,那次“世界末日”一样的伤害影响了他们一生。
之后这群人不再像一个群体,而是各自散去,承受生活的压力。
谢晖与杨晨是96年那届国奥队的主力前锋
对于足球和生活,谢晖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很喜欢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那段话——“
如果你继续去寻找幸福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你永远不会找到幸福。如果你一直在问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
随后的几个赛季,谢晖在联赛中的发挥虽不如95年那一年,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充分砥砺自己的技艺。在前国足主帅施拉普纳的帮助下,谢晖带着他那标志性的抢点意识和冲击力远赴德乙赛场,开始一段留洋之旅。
前德乙银靴风度非凡
在2000-01赛季的德乙亚琛队,谢晖在24场比赛中打进14球,在成为队内最佳射手的同时荣膺德乙银靴。
但相对于这些数据,谢晖用他那文青笔触记录下的留德文字才是更弥足珍贵的存在。
2000-01赛季的谢晖,在德乙迎来职业生涯第二春
第一堂训练课,司职中卫的队长挑衅性地侵犯了谢晖——“这里可不是打乒乓球的。”
谢晖在回忆录中写了一句很传神的“我一下子从地上弹了起来,再次冲进了比赛”,他接着在这位德国壮汉的盯防下顶进一粒头球,赢得了主教练当天的唯一一句喝彩。
谢晖的留洋旧照
施拉普纳告诉谢晖,这样做是对的,只有这样,德国人才会尊重他。
在亚琛时的德乙经历让谢晖收益颇丰,相对于过消磨意志的闲适生活,他更喜欢与命运一决高下。谢晖形容道:“每天都突破自己不可思议的某些方面,才不是平庸的人生吧。”
德乙赛场上演长途奔袭的谢晖
【“四海无人对夕阳”】
但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射手,其国字号生涯却一直浮浮沉沉、差强人意。
一种看法认为是性格影响了他的发展;另一种则称谢晖生错了时代,晚生10年,绝对能牢牢占据国足主力锋将之位。
从戚务生那届国奥队时与杨晨组成“双子星”组合,再到96年亚洲杯上的末轮登场,谢晖艰难地适应着从主力到替补的角色转换。
那年头,国足当真不缺好前锋。
谢晖标志性的头球是国字号的攻坚利器
谢晖在国家队最高光的一年是2001年,在郝海东因伤病及与主帅矛盾而缺席世预赛的第一阶段时,他接过了米家军攻城拔寨的枪。
有些言论说谢晖当时攻破的都是一些弱队(马尔代夫、印尼)的球门,但世预赛中无弱旅,国足马失前蹄的例子也是常有。面对实力较弱的对手,能踏踏实实拿分才是正道。
谢晖在韩日世界杯预选赛第一阶段以7粒进球成为队内最佳射手
尤其是在面对曾出现“反华热潮”的印尼,谢晖表现上佳,两回合攻入3球,成为令对手胆寒的克星。
当时国足去雅加达客场,当地的华人司机告诉国足团队,在印尼人的主场不要进球太多,否则安全没有保障。
是谢晖顶住压力,替国足先拔头筹,
进球后还做出让对手闭嘴的标志性庆祝动作,实在胆气非常。
谢晖在世预赛中成为印尼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