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讲一讲与粉丝的互动。
以前,我经常纳闷,很多温文尔雅的公号运营者,为什么在面对粉丝的质疑和攻击时会恼羞成怒,甚至要专门写文回击。刚开始总感觉,这样未免太没有风度了,太小家子气了。然而随着运营公号的时间增加,反而越来越觉得,这简直是替天行道!大快人心啊!
《倒车》和《车毁人未亡》两篇文章出来后,后台每天都有很多订户发来留言,有表达支持的,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有批评的,有探讨的,当然也有一部分连文章都没读就开始无脑谩骂的。
即便总是以理性自居,但当我看到很中二的留言时,也会情绪上脑,也会不自觉地、下意识地想以相同的、甚至更恶劣的方式怼回去,而思维方式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被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尼采讲的“当你望向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你”实在再贴切不过了。
然而,问题不止于此。中二也好,谩骂也罢,对不同意见的不容忍所反映出的是当下中国舆论场的严重撕裂。最基本的表现是,“左”和“右”在基本问题上、甚至在讨论规则上完全无法达成共识,讨论公共议题时不看事实,直指动机,于是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破口大骂。
写书比别人读书还快的桑斯坦(Cass R. Sunstein)最近又出了一本新书,名字叫做《Republic: Divide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在这本书里,桑神提出,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等工具所提供的信息看似是增多了,但在计算机算法的筛选和匹配之下,使用者所接触的内容反而越来越近似一个封闭的社区。
在这个狭小、封闭的空间内,人们每天都在阅读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文章,接触异见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而在长时间适应同一种价值观后,人对其他价值观的排斥就会逐渐加强,进而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达成共识的基础越来越少。
更形象化的说法是——我们在生活中都倾向于阅读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的文章,而各类互联网应用为了增加流量,也会为我们筛选我们想看到的文章。这些文章反过来不断强化我们既有的观点,这相当于每个人都为自己订了一份量身定做的日报。其结果就是人们日趋按照观点分化成不同的群体,而且逐渐极化。
虽然这一研究的蓝本是美国,但其结论对当下的中国也同样适用。无论是微博关注,还是微信公众号的选择,人们大概都本能地倾向于选择跟自己价值立场相似的文章,并对不喜欢的文章和公号“果断取关”“已举报”。长此以往,很多人再也不能心平气和地接触不同意见。再加上有意无意被渲染的“亮剑”“斗争”思维,表达的失序已经与言论的过严管制一起成为当下舆论场所要面对的两重挑战。
总有人说,表达反对意见是在“煽动”和“带节奏”。但其实,有意识地让自己保持开放心态,听一听不同意见,摈弃阴谋论,基于知识、基于形式逻辑和独立思维进行相对理性的思辨,可能才是在这个时代不被“带节奏”的唯一办法。
最后还是说明一下,很多天没有推文,一方面是因为最近在台湾访学,日程安排比较紧,能够用来写稿的时间不多;另一方面也是想冷却一下话题的热度,沉淀一下。只是,后台每天的留言都是“倒车”“翻车”“下车”“车毁”“人亡”…… 看来本号可以考虑卖给交警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