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读书会
“金融读书会”是由在金融界不同领域工作的百余名专业人士共同义务编辑的金融专业领域公众平台。以“聚焦金融政策研究、促进金融专业交流”为宗旨,定位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专业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金融报  ·  负责特朗普案件的特别检察官离职 ·  6 天前  
安全学习那些事儿  ·  中国证监会《期货公司互联网营销管理规定(征求 ... ·  6 天前  
安全学习那些事儿  ·  中国证监会《期货公司互联网营销管理规定(征求 ... ·  6 天前  
河北日报  ·  最新公告!可退钱 ·  6 天前  
国际金融报  ·  汇率股指实时播→ ·  1 周前  
掌上长春  ·  最新决定:暂停!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读书会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

金融读书会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3-08 07:18

正文

编者语:

2017年2月24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发布了《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下简称“《报告》”)。2016年是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公开发布的第八年,该报告由巴曙松教授主持并负责报告的执行和实施,“八年坚持,专注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监管规范不断加强、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浪潮的多重冲击下,中国银行业人员流失现象较为明显,如何引进并留住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此外,金融业“营改增”试点于2016年5月1日正式实施,“营改增”究竟会对银行业带来哪些影响,也是业界普遍关心的话题本文系《报告》部分内容摘编,敬请阅读。

 

文/《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课题组

一.未来银行业人才引进大于流出,经营管理人才多引进,基层管理人员多流出

 

从银行业近年来整体人员流动来看,人才引进的比例大于流出(75.5%:24.5%)。从具体引进人才对象看,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对经营管理者(84.2%)、高级管理人员(83.3%)、以及专业技术人员(80.4%)这三类人才的需求更大,对于基层管理者以及操作技能人员这两类人才的引进需求相对偏弱。 

 

     图5-1 中国银行业各类人才引进与流出对比

 

二.个人晋升空间的大小是银行业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

  

在中国银行业吸引并留住人才和人员辞职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人晋升空间的大小均排在第一位,占比均约为半数。这一调查结果看似前后矛盾,却揭示了中国银行业人才流动的症结所在。职位的晋升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银行家自然也把它当做招揽人才的主要因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职位晋升的诉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恰恰成为了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在中国银行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主要因素中,排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职业能力提升快和工作稳定性高,占比分别为45.5%和40.7%。相应地,职业能力提升慢和工作稳定性差也并不是员工辞职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29.0%和6.4%,排第四位和第六位。可见,中国银行业工作的稳定性和对员工职业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

 

在中国银行业员工辞职的主要原因中,排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工作压力大和薪酬待遇差,占比分别为44.9%和42.8%。对应地,工作压力小和薪酬待遇丰厚也并不是中国银行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主要因素,占比分别是7.6%和23.7%,排末两位。可见,工作压力大是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工作的共识,而薪酬待遇难以与之匹配,也成为银行员工辞职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与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利差逐步收窄、经营压力逐步加大、风险问题频频暴露,不少银行通过降薪等措施控制成本、推进自身转型发展的经营策略有关。

 

 

  图5-2中国银行业吸引并留住人才的主要原因

 

  

       图5-3 中国银行业人员辞职的主要原因

 

比较不同类型的银行,调查结果显示,从吸引并留住人才的角度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个人晋升空间及薪酬待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占比分别为54.6%、31.3%,而政策性银行在这两方面相对较弱,占比分为别21.1%、11.3%;在工作稳定性方面,政策性银行最为稳定,占比为73.2%,其次是大型商业银行(60.4%),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稳定性较低,占比为23.6%。

 

从人员辞职的角度看,与前面分析较为一致,大型商业银行人员的辞职原因更多的因为薪酬待遇较差以及个人晋升空间小(分别为68.1%、53.3%),这方面占比较小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为31.5%、47.0%)。而因为工作压力辞职占比最多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56.3%),最少的是政策性银行(26.8%)。

 

可见,大型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更具有稳定性、工作氛围更好。虽然面临银行业整体降薪的趋势,但是股份制银行及区域性城商行的薪酬待遇更具有优势,且这些类型银行具有更好的个人晋升空间,有助于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

 

 5-4 不同类型银行吸引并留住人才原因比较

 

        

       图5-5 不同类型银行人员辞职原因比较

 

三.大多数银行业人才流出的主要去向仍然是金融机构

  

调查结果显示,85.3%的银行业人员在辞职后选择金融机构。辞职后自主创业的人员占30.5%,去往政府机关及监管部门的分别为20.7%和8.0%,还有一部分人员选择求学深造(15.4%)。可见,银行业人员在辞职后的选择仍然以金融机构为主,一方面,金融行业无论从职业发展前景还是薪酬待遇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金融行业的其他机构与银行业的工作、业务相关性更高,银行业人才流出后的选择金融行业的较多。在政府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也有不少银行业人才在离职后选择自主创业。

 

                图5-6 中国银行业人才流出去向

 

四.未来一年资产配置仍以贷款及类信贷为主,负债来源以存款及银行理财为主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配置仍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调查显示,未来一年,中国银行业资产配置的重点仍然是贷款类资产和类信贷资产,占比分别达到65.1%和48.6%,但这两类业务的选择占比较2015年77.3%和55.4%已有所下滑。 

 

         图5-7 2016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配置重点

 

比较不同类型银行,调查结果显示,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程度低,其资产配置主要集中于贷款,选择其他资产的比例明显偏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相对多元化。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资产(61.6%)和类贷款资产(60.6%)配置比例相差无几,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资产配置对债券投资(42%左右)偏好较大。


 

A、贷款类资产 B、类信贷资产 C、债券投资 D、同业拆借 E、现金和存放央行资产

F、长期股权投资


图5-8 2016年不同类型银行业资产配置重点比较

 

与往年调查结果一致,存款仍是中国银行业未来负债的第一来源(68.0%)。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负债中约有75%左右是存款,上述调查结果与实际数据相符。此外,理财(50.6%)和同业(45.1%)也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负债来源。

 

             图5-9 2016年中国银行业的负债来源

 

比较不同类型银行,调查结果显示,政策性银行和外资银行负债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存款。城市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60.8%)与存款(64.9%)依赖度相当。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和中国银行业整体表现较为一致,负债主要来源于存款、理财产品和同业业务。

 

 

A、存款 B、同业业务 C、发债融资 D、同业存单 E、理财产品 F、其他

 

   图5-10 2016年不同类型银行负债来源比较


五.利差显著缩窄是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最主要的影响

 

普遍认为,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入推进,短期内银行存贷利差空间将会受到挤压。调查显示,利差显著缩窄是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最主要的影响(76.1%),该项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实际数据也反映了这一趋势,201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净利差呈现同比收缩的趋势,其中以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幅度最为明显(净利差2.03%,下降0.32个百分点),其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差2.10%,下降0.19个百分点)。另外,52.8%、48.3%和40.3%的银行家认为定价难度加大、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利率市场化会深刻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而包括资产结构调整、主动负债增加、表外资产增长等都会显著放大利率波动以及由此带来的重定价风险、基差风险。只有极少数的银行家(4.6%)认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没有影响或影响不明显。 

        5-11 利率市场化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比较不同类型银行,调查结果显示,各家银行的结果基本一致,利差显著缩减均为最大冲击和影响,其次为定价难度加大,而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以及存款增速下降也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此外,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认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影响和冲击不明显的比重明显比其他银行要大,可能是因为政策性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A、利率显著缩窄 B、存款增速下降甚至负增长 C、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D、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E、定价难度加大 F、影响和冲击不明显


图5-12 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类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影响的比较

 

六.中国银行业将通过增强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来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

  

“811汇改”完善了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其实质是中国央行主动放弃了传统的中间价管理模式。在“811汇改”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人民币兑美元、欧元与日元这三大国际货币均有不同程度的贬值。进入2016年下半年,美元走势(以及美联储加息预期)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仍然很大。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作为第五种货币加入IMF的SDR货币篮子,意味着人民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储蓄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要进展。

 

对于在人民币汇率波动明显增加和人民币国际化不断加速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应该如何应对,调查显示,增强汇率风险管理能力(74.1%)、合理确定外汇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62.9%)和建立本外币一体化的流动性管理体系(61.3%)占前三位。相对地,充分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45.2%)和统筹平衡发展境内外业务(28.2%)占的比例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国内商业银行自身产品创新和自主定价能力不够,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难以找到合适的对冲标的;同时,银行业“走出去”仍在推进过程中,境内外业务统筹平衡发展能力仍有待提升。

 

图5-13 中国银行业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措施

 

比较不同类型银行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各家银行的结果基本一致。与上述分析的原因一致,比较而言,外资银行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的意识较高。较为意外的是,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和统筹平衡发展境内外业务上比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比重要大。


 

A、合理确定外汇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 B、建立本外币一体化的流动性管理体系 C、增强汇率封信啊管理能力 D、充分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 E、统筹平衡发展境内外业务


图5-14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的比较


七.多数银行家积极评价“营改增”政策的可操作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营改增”政策“清晰明确,易于落实”的银行家占比最高,为39.3%。但也仅比认为“模糊地带较多,落实难度较大”的银行家占比高出7.3个百分点。而且,另有28.7%的银行家选择“不好评价”。这说明银行家对金融业实施“营改增”政策的解读还较为分化,“营改增”实施后的相关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明确。

 

图5-15 银行家对金融业“营改增”政策可操作性的评价

 

八.“营改增”将会增加银行业的系统改造成本和发票管理成本

  

中国银行业实施“营改增”,要求各家银行必须做好系统、培训、财务等方面的准备工作,这必然在短期内会带来多项成本的增加。银行家认为,其中成本费用增加最多的是系统改造成本(40.4%),其次是发票管理成本(30.7%)、人员培训成本(18.1%)和合同修订成本(8.2%)。可见,“营改增”需要银行业在系统改造上进行比较大的投入,而且会增加发票管理的难度。

 

 

图5-16 实施“营改增”后银行业成本费用增加情况

 

九.短期内银行业“营改增”的减税效应不明显

  

在对中国银行业实施“营改增”后实际税负变化的判断中,认为税负将上升的银行家占比更高,达到39.4%,比认为税负将下降的银行家占比(17.9%)高出2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银行家对“营改增”短期内的减税效应并不十分看好。今年7月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指出,“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后,各行业实际税负总体下降,但由于多种原因,有些金融企业税负增加。随着改革深入,政府要适时完善配套措施,做好政策解读和纳税服务,“营改增”减税效应将更大显现。

 

 

图5-17 银行家对实施“营改增”后中国银行业实际税负变化的判断

 

由于“营改增”减税效应的不确定性和短期内成本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认为实施“营改增”后中国银行业营业利润将上升、持平和下降的银行家占比分别为18.5%、28.1%和30.4%,此外有22.5%的银行家表示无法确认“营改增”后银行营业利润的变化。各项比例相差不是很大,说明银行家认为“营改增”对中国银行业营业利润的影响尚不确定。

 

 

图5-18 银行家对实施“营改增”后中国银行业营业利润变化的判断

(完)


文章来源:本文节选自《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报告已于2017年2月24日在北京发布,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篇编辑:昝哲

欢迎订阅,欢迎推荐《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

 

 【图书简介】本调查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联合组织写作,从宏观形势、发展战略、业务发展、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流程再造、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监管评价、银行家群体、发展前瞻等方面,以全国范围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行和分行为总体,以各行总分行高管为调查对象,在2016年4-6月间,以电子问卷形式开展调查,旨在透过中国银行家了解中国银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业务创新转型中面临的发展机遇、挑战及应对之策;借助这个平台反映中国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银行业务发展及银行业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个渠道促进管理层、国内外市场与中国银行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订购请长按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温馨提示:现微信最新版本“订阅号”已实现公众号置顶功能,广大读者可点开“金融读书会”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即可将“金融读书会”置顶,方便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