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 波
那还是前年,我的一个合作伙伴,说起他们公司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两个部门负责人为了一项工作争执不下,已经快三个月了。因为这位CEO对这件事的关注度不高,在这三个月中,只是断断续续的参与过他们之间的这个争执。
后来,实在没办法了,才由他召集了一个两方会议,说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
又花了两个小时讨论了这项工作,最后得了一个嘀笑皆非的结果。
两个人对这项工作的意见并无大的分歧。只是,在争论的过程中,
对某一、两个概念的理解有较大差异
。
对一项工作,仅仅是因为对一、两个概念的理解不一致,争吵了三个月,最后发现两个人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这叫什么事?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中,这样的事情还不在少数。我和我的同事们在讨论工作中,也都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两个人对于同一项工作产生一些讨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很多时候,讨论完之后,经常会出现一句话:
我们的观点差不多,只是说法不同,或者说表述方式不一致。
如果这是在生活中,表述方式不一致,当然完全无可厚非。
但细思极恐的是,在企业的内部工作中,同一个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述,那会是个什么情形?
争论会不会多起来?争论一旦多起来,共识如何达成?无法达成共识,执行力从何谈起?执行力弱,效率又在哪里呢?
如果修养稍微差
一点,还会争执起来,由此结怨、甚至有我无他。内耗,就是由此一点点滋生、蔓延,直到不可收拾。
这一切,都会严重拉低企业的组织效率。
而效
率,是一家企业的根基、基础;
是一家企业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
如果不能保持一定水准的组织效率,任何一家创业企业哪怕有再好的创意、再好的产品,往往不是被抄作业竞争对手打败;就是
自己耗死了自己
。
那么,一家创业企业,如何保证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组织效率这个根基不会被不知不觉的侵蚀、以至于导致整个企业的坍塌?
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靠谱的培训。那么,
对于创业企业,什么是
靠谱的培训?
那么,什么又是基础工作技能?
在企业中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工作技能,不涉及到专业知识
。比如,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而在所有的基础工作技能中,我认为最基础的有三项,它们对企业组织效率的影响最广泛、最深远、最立竿见影。
去年下半年,上文提到的那家企业的CEO说,公司最近在做管理升级。
我下意识的说,你们公司现阶段的管理升级,只要全员做一项培训,就马上可以提升至少40%的效率。
当然,40%这个数据并不准确,只是我为了表达提升的幅度会比较大。
他很惊讶的看着我,“什么工作这么神奇?你不是最反对一招制胜的么?”
“这不是一招制胜,”我回答说:“只是对一项基础性工作技能进行培训,这项基础性工作技能可以影响到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效率,比如融资。”
这项培训工作是什么呢?说来也不新鲜,就是
写作技能
的培训。
关注
写作
这项技能,对于我来说由来已久;但越来越重视,却是在开始写公众号之后。
我为什么会关注
写作技能
呢?
文字,是知识的物质载体。有了文字,知识才能更多、更广、更有质量的积累、并实现代际之间的传承;知识才有可能一步步更丰富、更精深。
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在有了自己的文字之后,才标志着脱离了野蛮和蒙昧。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对文字资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必然会对撰写文字资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没有有质量的文字资料,就不会有巨人。
具体到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一个人类的小社会,同样对文字资料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
不过,我们的创业公司,却鲜有留下文字资料的习惯;我们更习惯面对面、电话、微信交流。
说得出口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事事都要文字,太麻烦、太繁琐,费时间,影响效率。
方便=效率?当下是方便了,以后呢?
如果不留下
足够多且有质量
的文字资料,又如何复盘?如何总结?没有总结,我们又如何发现问题?积累经验?
不能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如何创新?如何发明?如何创造?
爱迪生那么多发明创造,不管是10000次实验的灯丝,还是交流电,如果每次实验不留下足够多准确、详细的文字记录,是不可能实现最后的发明的。
创业企业要留下足够多、且有质量的文字资料,则有赖于企业中每个成员的写作能力。这就涉及到一个不愿意说出口的原因。
说不出口的原因是,相当多的人缺乏用文字表达的能力和习惯。
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呢?
写出有质量的文字资料是一项高级技能,
必须经过长期、刻意的训练
。
而相当多的人从小的写作训练就不够(应试不算),特别是有思考的写作训练。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我为例,我从小就喜欢阅读,还算是一个经常动动笔的;而在写公众号之后,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要么是对概念认识不清。经常写了好几千字,结果发现对几个基本概念理解有误,只好推翻重来。
要么就是词难达意。为了精准表达自己观点,经常要搜肠刮肚的找词汇,为此耗费不少时间。
要么逻辑理不太顺,需要翻来覆去的琢磨概念与概念、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
我这个时常动笔的尚且如此,遑论他人?
而文字资料的质量对一家企业的
组织
效率
又几乎无所不触及,重要之至。
一份通知、一份总结、一份市场分析报告、......
能否
将企业中的每一项工作形成有质量的文字资料,是对企业的组织效率影响最广泛、最长远的一项基础工作。
而文字资料是否有质量,又取决于企业中大部分成员文字读写能力的高低。
所以,写作技能,是一家企业所有成员都必须具备且不断精进的基础工作技能。
要做到上述这一点,对企业所有成员进行写作技能的长期培训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这是一位创
业者朋友现场演示他们公司准备开会的状态。
演示完,我当时差点笑喷,他自己也笑了
。
我坚定的相信,绝不仅仅只有一家创业企业是这样开会的。
应该说,这样开会的绝不在少数。
会议,是任何一个组织在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甚至没有之一。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不管是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形成决策,还是要在行为上形成一致、将决策贯彻执行,
几乎都要靠会议来推动、来落地
。
因此,会议与组织效率息息相关。
这就是为什么会议在日常工作中地位如此重要。
那么,一般情况下,内地的创业企业能不能将会议开好?恐怕是不能。因为大多数创业企业开会的状态都是“啪啪啪”,最多略好于“啪啪啪”。
要想将
任何一次会议开好,在会前、会中、会后的三个环节,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会前,如何准备?会中,参会人发言的秩序和时间、如何讨论、如何形成结论?会后,如何执行、追踪?
世界上有很多关于如何开好会的专业书籍,最有名的当然是“罗伯特议事规则”;毛选中也有专门阐述如何开好会的文章。
有很多人认为,为了一个会议搞这么多麻烦事情,浪费时间、效率太低。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开会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开会而开会?还是为了解决当下的紧急事务而开会?
紧急会议肯定是有的,难道紧急会议是常态?那这样的企业又究竟是怎样的一家企业?即使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恐怕也不会有超过5%的紧急会议。
既然不是为了紧急事务而开会,那就肯定是为了重要的事情开会。对于重要的事情,开完会总要有个决策,决策需要有人追踪,这样开会才有效。
而无效的会,再好的想法、方法都无法落地;甚至都无法产生好的想法、方法。
并且,任何一次会议都是有成本的,不但有看得见的成本:
参会人的时间和精力
;还有看不见的成本:
机会成本
。
在一次培训课上,周化明博士(我在管理上的老师)要所有的学员计算一下自己企业一年的会议成本(可见成本)。
越是开不好会,越是需要开会,会议成本越高;越是会开会,需要开的会越少,会议成本越低。
是否能开好会,非常直接的决定了企业组织效率的高低;而在内地的创业企业中,有能力开好会的非常少。
因此,如何开好会,也是一项能广泛影响企业各项工作效率的基础工作技能,
必须对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长期的培训。
我们每个人都在说,工作中“要对事不对人”。可是,任何事都是人做的,怎么样做到对事不对人?又怎样知道是在对事不对人?
这个问题,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在我们的工作中,部门与部门、个人与个人之间大量无谓的冲突,就是因为做不好“对事不对人”造成的。
如果不能做到对事不对人,个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肯定无从谈起。执行力、效率自然也都是奢谈了。
直到有一天,我请教了周化明博士。
他的回答,顿时让我豁然开朗,困惑瞬间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