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58-台风来袭
文字:小凯
制图:果 / 校稿:通麦 / 编辑:果
在沉寂了一个多月后,西北太平洋这片台风的温床重新活泛起来了,7月19号一下生成了第3号台风“格美”、第4号台风“派比安”,都将影响我国。
台风活跃季已经到来。
其中,“派比安”已于今天凌晨1时半在海南万宁登陆,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
。上午10点,“派比安”向西北移动,进入北部湾,预计明天早晨到中午,将在广西到越南北部一带沿海再次登陆。
与此同时,“格美”仍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猥琐发育”,并一路向西北移动,预计将在25号穿过台湾,
25号夜间到26号凌晨在闽北浙南沿海登陆
,并有可能发展为超强台风。
两个台风互相争抢水汽资源,此消彼长,煞是热闹!它们不仅给我国东南沿海带去狂风暴雨,
也将太平洋的水汽导入我国内地
,有效缓解南方地区长时间的高温伏旱。
渴望甘霖的南方朋友,早就等得不耐烦了。不过,台风的蛇皮走位,主打一个
诡计多端,临时变卦
。
回看去年的台风,有的在台湾以东晃悠一星期,结果
直奔阿留申群岛
(玛娃)
有的在华东和九州门口虚晃两枪,之字形走位
直奔朝鲜半岛和东北
(卡努)
还有的从墨西哥沿海横跨太平洋,又浪子回头
回了北美阿拉斯加
(多拉)
但诡计多端也不是去年才有,跟去年相比,前年、大前年
哪一个不是花枝招展,事故丛生?
所以你有没有想过,台风这
全图乱跑的艺能
究竟是咋回事?是怎样的
地理基础决定了台风的走向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讲
台风走位的原理
。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观察下每年这乱七八糟的台风,都是
从哪冒出来的
?
如果我们不考虑“多拉”那种原籍美洲却瞎跑到西太平洋的特殊分子,仅看
西太平洋的“土著台风”
。
会发现他们的起点基本都在“
从菲律宾以东到马绍尔群岛的海域上
”,以及,他们往往是
一个接一个来
,可能两三个同时形成,比如最近的苏拉、达维和海葵,但很难更多。
苏拉、达维和海葵的“三台共舞”
(图:NSMC)▼
我们知道,台风是一种在温暖海面上的巨大的气旋系统,大量空气涌向一个低压的暖中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逆时针旋转形成气旋,这一过程中水汽凝结会释放大量热能,进一步强化这个暖中心,所以
海水越热,台风就越强
。
由于南北赤道暖流持续把暖水从东太平洋搬到西太平洋,所以
西边比东边更暖
,是台风的绝佳温床,但台风又不能离赤道太近,离赤道越近地转偏向力就越弱,很难形成气旋。
所以台风的出生点就限定在了
西太平洋暖池相对靠北的位置
,也就是菲律宾到马绍尔群岛这一带。这一海域大概4000多公里宽,如同一个
养台风的大水池
,看上去非常大,毕竟中国东西宽度也就5200多公里。
但台风的尺度也不小,从卫星上看,整个云区直径有200-500公里,凶猛时甚至达到1000公里,而且养一个台风需要辽阔的外围,这就仿佛自然界的“庞氏骗局”,
必须不断吸入暖湿空气才能维持规模
,周边海域的热能都是他的耗材,所以这个池子里,台风相互也要
争夺耗材
,同时养三个大概就是极限了。
要把一个热带低压系统养成台风,需要一天到几天,开始时候只是
给个编号
比如09W,养到底层中心的大风足以掀起5米大浪的时候,就可以
给它起名字
了,苏拉就是越南的提名,本来是一种珍稀动物的名称。
台风养大了,去向就是个问题,这背后有一只大手,就是——
引导气流
。
上百公里宽的台风看似很大,但是和太平洋、和大洋上的大气环流相比,只是一个小小的涡旋,所以
小尺度服从大尺度
,
周边更强大的气流就决定了台风的走向
。
由于南边越接近赤道就越接近无风区,所以最大的影响来自
西太暖池北边的“西太副高”
,而副热带高压又是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反气旋,所以南边的台风就被
向西
、
向西北
带动。
这个大方向,是各位台风仅有的共识,之后就开始了全图乱跑的模式,台风怎么跑,还是
取决于大尺度的风怎么吹
,所以理论上,只要我们
掌握了副热带高压和引导气流的方向
,就能大致判断台风的走位。
由于不同高度的风和风向是不同的,是他们
之间的合力决定了台风的走向
,详细计算非常复杂,但也有简便办法,我们可
以用某一层的“地转气流”来代替多层大气的平均“地转气流”,进而粗略估计台风路径。
一般来说,在北纬15°以北的地区,6-11月之间,台风移动方向和对流层中间位置
(700百帕或500百帕)
的地转气流
比较一致
,在北纬10°以南的地区,台风移动方向则与对流层较高位置
(300hPa或200hPa)
的地转气流比较一致,如果判断10°~15°内的台风走向,就可以把
对流层中层和高层的气流
结合起来看,不过我们接触的台风绝大部分都在北纬15°以北。
比如去年8月28日的700百帕风场,台风维达已经被副高的引导气流从北马里亚纳群岛以东海域吹到了福岛以东海域。而此时的副高位置
明显靠东
,对于菲律宾以东海域鞭长莫及,所以台风苏拉就可以在这里
原地打转,猥琐发育
,一旦副高和引导气流西伸,就坐上快车道向西北进发。
基于副高及其引导气流的位置,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有
三种经典路径
——
第一种是
向西
,台风胚胎在西太暖池生成后,一路向西,在我国广东、海南岛一带登陆,走这条路线的台风
对华南沿海的影响最大
。例如前年8月在广东电白以12级强度登陆的“马鞍”,以及去年7月在广东湛江以13级登陆的“泰利”。
还有一部分向西走的台风
以中南半岛为目标
,虽然和我国大陆擦肩而过,但是外围雨带也会
带来充沛降水。
比如台风“纳沙”在前年10月中旬横穿南海,绕过海南岛直奔越南,沿途在台湾和海南
引发暴雨
,其
外围雨带
甚至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一定程度上还缓解了福建、浙江的旱情。
第二种路径是
西北
,台风从出生点逐渐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一带登陆;或者以更大的角度直接穿过琉球群岛,在浙江甚至更远的位置登陆,最终在我国陆地上消失。
西北路径的打击面很宽,我国
几乎全部海岸线都有可能登陆
,其降雨影响更是直达北方内陆,可能引发严重灾害。
比如大前年的7月的“烟花”,先是在浙江舟山登陆,在中国内陆
绕了一大圈
,又跑到渤海再辽宁登陆了一把才消散。
前年9月的“梅花”在浙江舟山、上海奉贤、山东青岛三次登陆,上演“梅花三弄”。
去年7月的超强台风“杜苏芮”在长期蓄力后在福建泉州登陆,之后深入内陆直达华北,并间接引发京津冀地区的特大暴雨和洪灾。
台风的第三种路径是
转向路径
,这种台风从源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在接近或到达我国东海岸的时候,又
扭头
朝着东北方向去了,虽然他们没有深入我国内陆,但是也可以远程输送水汽造成大量降雨。
比如去年5月的玛娃,在台湾以东徘徊多日后
转向东北
,最后跑到了阿留申群岛。
去年7月的卡努,更是走了一波奇怪的
之字形转向
,先是给京津冀暴雨输送了大量水汽,后来有出人意料的延续了东北的暴雨。
有些转向台风也不是简单的西北转东北,前年八九月的轩岚诺就
拐了一个罕见的锐角
,最后跑到了西伯利亚的鄂霍次克海。
这些例子都属于离我国很近的台风,他们大都出生在
菲律宾以东海域
,基于出生点不同,初始目标和转向位置也不同,出生地相对靠北的台风,主要就针对同样靠北的日本,比如前年九月的“南玛都”和去年八月的“兰恩”。
这诡谲多变的台风路径之所以可以分类,还是跟
西太副高
有直接关系。
副高的南侧盛行东风,西侧盛行南风,而台风受到东风和南风的气流引导,
实际上是沿着副高的边缘行进
,如果副高向西延伸较多,台风就主要向西运动;如果副高西伸不明显,台风则采取西北路径;如果副高东退或者强度很弱,台风就有可能转向东北、或者直接穿过副高,这就是转向路径。
副高就像是台风路径的舵手
三种经典路径与副高关系示意▼
我们知道西太副高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所以台风就有了
季节性特征
。
比如在
夏季
,西太副高经常处在我国华东以及东部的太平洋上,
台风多走西北路径
,而其他季节,台风则
多为西向或转向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