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核集团
邀您观核新闻 帮您聚核热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携手IAEA!全球首个小堆能力建设执行协议“ ... ·  8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卓越绩效模式在中核贯标推广,今日正式启动! ·  8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中核集团全体新闻发言人!集结! ·  昨天  
中核集团  ·  科技成果“觉醒”!核动力“加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核集团

探访马兰花开的地方

中核集团  · 公众号  ·  · 2024-10-24 19:23

正文


汽车驶离新疆巴州和硕县

城区的繁华也随之渐行渐远

黄沙戈壁骆驼草的画卷

在眼前徐徐展开


我们正在驶向

马兰——

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



它是一个充满了神秘感的地方

地处偏僻的罗布泊地区

上世纪80年代之前

它隐秘地消失在地图上

不被世人所知晓

它也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地方


1964年10月16日

在这里发出的一声巨响

标志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让全世界看到了

新中国更加挺直的脊梁


#01

马兰

随着不断向戈壁腹地深入,竟然有大片绿色的草地与羊群涌入眼帘,随着翻越第一个高坡黑达坂,第二个高坡红达坂,一大片开阔的水域豁然眼前。


这是1960年时,马兰基地投资200万元、历时一年修建起来的水库。它可以储水1600万-20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6万亩。当地为了感谢这项工作,将水库命名为“八一水库”。



从这里开始,我们就驶入了马兰基地的红山区


虽然现在路面宽阔,但以前却流传着“进红山有两差”的传说,一个是车况差,车的动力不足;一个是路况差,从道路两旁还存留的部分斑驳的老路基来看,当时的路是非常狭窄的。基地建设初期,许多仪器是靠人背肩扛进入红山的。



当时的马兰基地整体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江苏省的面积。它曾经主要担负着我国核试验的组织指挥、理论研究、测试分析、工程技术和勤务保障等任务,是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



为什么起名马兰?据说,1958年秋,我国核武器试验基地创始人之一张蕴钰将军带领一支部队来到这里,看到此地虽然渺无人烟,却有着美丽的马兰花,于是张将军就说:“咱们的基地就叫马兰基地吧。”这个优美名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02

将军居所

一排郁郁葱葱的白榆树的掩映下,5栋2层小楼“紧紧”依偎在并不高大的蛙鸣山脚下。暗红色的砖墙上,“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巨大标语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回了当年那段炙热的岁月。



曾有11位院士、40余位将军在这里生活过。20号楼是基地第一代司令员张藴钰中将长期居住的地址,22号楼是张爱萍上将的居所。两弹元勋邓稼先、王淦昌等一大批科学家也曾住在这里。



第一幢小楼的左半部分复原了基地第二任司令员白斌居住时的场景,简单的单人床,小小的书柜、衣柜……所有这些都显示出马兰基地当时条件的艰苦以及生活的朴素。



这些将军楼是在1969年之后才修建的。当时,鉴于当时紧张的国内外环境,基地的司令部和政治部机关于当年10月搬入红山,直到1986年4月才搬出红山。



现在的马兰红山基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兰红山军博园,占地35平方公里,尚存历史建筑物100余栋。据不完全统计,这里走出了9位院士、27位将军,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9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8项、部委级科学技术成果奖1200余项。


即使到现在,这里也还保留着诸多核工作者生活的印记。



#03

寂寞蛙鸣

将军楼背后的小山毫不起眼,其山顶造型形似青蛙出洞,因而得名蛙鸣山。地球在诞生之初,一直处于冷热交替中,形成了大量的冰鹫、角峰和石林等,蛙鸣山就是冰鹫和角峰的天然结合物,它是第四冰川纪的产物,距今已有一万年的时间。



为了防止敌人空投、空降搞破坏,马兰人一锤一镐将蛙鸣山的山腰部分挖通,挖出了一条一号防空洞。这条防空洞全长80米,高2.5米,宽2.3米。此外,在这个不大的区域内,还有另外两条防空洞:二号防空洞全长20米,宽3米,高2.9米,主要用于储备生活用水;三号防空洞全长300米,呈U型,有供电供排水系统,有警卫室、指挥室、首长室、会议室、休息室、洗漱间和男女卫生间等21个洞穴,可供短暂地居住和办公。


由此可见当时形势之紧张。




#04

功勋不朽

走进马兰烈士陵园,曾经的喧嚣热烈在这里彻底地宁静下来。一座纪念碑高高矗立,碑文中写着:“……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这种惊天动地业绩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这里长眠着将近400名为核试验和基地建设献身的科学家、军人、职工和家属。



朱光亚、张蕴钰等很多两弹元勋和历任司令员的骨灰,都留在了这里。在陵园的西侧是一排排无名烈士墓碑,碑上姓名处空洞洞的方框让观者莫名心痛。墓园中的一个工作人员说:“一些早年逝去的同志,此前的墓碑都是木质的,木头腐烂后无法辨别碑文,不知道是谁,也无从得知什么时候来的马兰、又是什么时候走的。后来,这些墓统一迁到烈士陵园后,就有了这样的无名墓碑。还有一些特殊的墓,里面只有一些物件,一顶帽子或者一个水壶,他们的主人在茫茫大漠中去寻找物资、水源或道路,就再也没有回来。”



行程结束已是下午五点,新疆的日照时间格外长——天光大亮、晴空万里,让人心境无比开阔疏朗。虽已返程,但那首《马兰谣》的歌曲却始终萦绕耳边: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

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

丹心照大漠啊血汗写艰难

放出那银星舞起那长剑

撑起了艳阳高照晴朗朗的天






图有乾坤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各单位投稿请通过中核集团融媒体中心投稿系统

作者 | 杨阿卓

摄影 | 朱灵钰

责编 | 朱灵钰

主编 | 刘洋

审校 | 李春平

喜欢就“”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