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法海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学生工作信息发布官方平台。法者,平之如水,缘理而行;海者,纳百川,储众水。明世间法理,盛法治情怀,是为法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基层,不妨大胆拥抱AI ·  9 小时前  
长安街知事  ·  杨靖宇信件公布! ·  昨天  
微观三农  ·  预告 | ... ·  昨天  
四川新闻广播  ·  蜀乡各地春耕备耕忙 ·  2 天前  
中国水利  ·  水利部全面部署各地春灌保障工作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法海

毕业致辞|学生代表孙颖初在法学院2024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珠海校区)

京师法海  · 公众号  ·  · 2024-06-29 19:00

正文









2021级法律硕士 孙颖初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挚爱的亲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021级法律硕士的孙颖初,很荣幸有机会作为毕业生代表在此发言。请允许我代表法硕三班全体同学向我们久久牵挂的母校、向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向在身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亲友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以及最崇高的敬意!

我是一个习惯于向前奔跑的人,鲜少停下脚步回望来时的路。当我得知要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时,我在想,我能代表大家说些什么呢?凝视过往,脑海中升腾起五个字——相信的力量。

我的法律梦源于对法律的相信,源于大学期间被电影《十二公民》震撼的瞬间: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那时我决定转专业考研——学法律。我自以为目标明确、规划清晰、行动有效,能做到考试读书就业水到渠成。结果,一次两次铩羽而归,我陷入了长久的内耗。面对疫情管控严峻的形势,面对日益增长的考研生力军,面对永远差一点儿的分数,我失去了信心和动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不清前路、望不见归途,不知今夕是何夕,不晓明朝在何处。

一切转变在2020年夏天的午后。我百无聊赖刷手机、看微博,看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毕业季的宣传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给予我奋斗的力量,绿树如茵、花团锦簇的珠海校区激起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在那个午后,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丽泽湖畔散步、在体育场里打球、在图书馆内读书,我相信,这里会承载我研究生三年的回忆。这才是真正的水到渠成,2021年我拿着录取通知书沉沉睡去,一如2020年夏日那般香甜。

偶然间我触碰到朗达拜恩的著作《秘密》,她在父亲突然去世、工作遭遇瓶颈、家庭关系陷入僵局、生活即将崩溃时,通过相信的力量重塑人生。吸引力法则在此刻闭环,我真正感知到相信的力量。在相信的指引下,我们在北师大承教于德才兼备的恩师、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挚友、锻造出支撑理想的本领,相信二字,在这三年里,不断萌芽、结果。墨菲定律的真实含义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导师。在相信的正念下坚持努力,心里所想,就是未来人生的模样。

今年三月,在北京校区我和露瑶偶遇袁治杰老师,彼时我们都为就业和论文焦头烂额,看见老师就如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儿把自己的焦虑、疑惑、恐惧全盘倾诉。袁老师说:“要相信自己,相信学院。”诚然,面对日益严格的招聘标准和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毕业生的重大课题。但我们依然可以相信三年的学习和积累带给我们的成长,足以让大家在严峻的竞争中获胜,更要相信学院对大家的就业扶持和指导,为我们提供的就业信息和资源。结果验证相信,offer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如今,我们羽翼渐丰,即将步入社会浪潮。作为法律人,在我们的基因里、血液里、精神世界里,已经融入法律文化的元素,烙上法治价值的底色,受到法治精神的洗礼。“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这既是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个法律人的相信和追求。还记得过年期间朋友圈刷屏的《第二十条》: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彭宇案、于欢案、张玉环案,这些在争议中明晰的案件,一方面体现了法律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彰显了相信并坚持正义的力量。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对我们而言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深知法治进程绝非完美,但我们仍相信法律,并坚定捍卫法律尊严,在“德育英才,法行天下”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在相信中担当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使命,在机遇和挑战下赓续奋斗,为中国法治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