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三分钟
4 亿中产财经资讯平台,专注深度财经商业报道。由财经媒体人杨瑞团队执笔,出品《广州租售同权》、《北京学区房多校划片》、《国家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等多篇千万级刷屏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否科技  ·  轻薄是未来?腰线十几块?N4 去哪了?AI ... ·  2 天前  
爱否科技  ·  【爱否】OPPO Find N5 ... ·  2 天前  
爱否科技  ·  荣耀 Magic V4 ... ·  3 天前  
爱否科技  ·  4499 元起,iPhone 16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三分钟

日产本田合并告吹,富士康要当“接盘侠”?

财经三分钟  · 公众号  ·  · 2025-02-08 19:18

正文


日产和本田的合并计划终究还是失败了。

2024年12月,日产和本田高调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通过控股公司整合资源,试图打造年销售额超30万亿日元、营业利润3万亿日元的全球第三大车企。

愿望很美好,但两个月之后,日产汽车社长宣布这场合并谈判失败了, 背后的原因自然是权和利分配不均。

eb91905e025520c54a3ed218dcbc7d3
图源:财联社

本田在谈判中提出将日产收编为子公司,并要求控股公司过半董事由其任命,试图强势主导合并后的战略方向。

然而,日产认为本田的条件过于苛刻,虽然日产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但依然不愿意完全丧失独立性。日产一直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不愿在合并中成为被支配的一方。

而本田方面则表示,提出这样的条件是为了确保合并后的企业能够快速改善业绩,实现既定的利润目标。

总之双方还是没有在根本问题上找到共同认可的解决方案。

其实在一开始传出两者要合并的时候,市场就有不少观点认为日产和本田很难成功合并。

有一个从品牌角度考虑的观点认为,日产和本田在产品布局、市场定位等方面存在诸多重叠。例如,在小型车和中型车市场,两家公司都有大量相似的车型。这种相似性使得合并后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反而可能在内部管理和市场竞争中引发更多矛盾。

日产前CEO戈恩就曾经说过,“它们在同一市场销售同类产品,合并难以产生协同效应。”


不过和本田的谈判失败,不代表日产在合并这件事上就没有希望了,日产对合并的潜在对象保持开放的态度。

早在2024年末,日本经济新闻、彭博社等媒体就报道,富士康科技集团的母公司鸿海集团试图接洽日产汽车并收购其控股权,甚至传出鸿海集团不仅想收购日产的工厂和设备,还计划收购其全部业务,涉及车型包括Pathfinder、Sentra轿车和GTR超跑。

在很多人眼里,富士康就是一家代工苹果手机的企业,实际上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商之一,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供应链资源,并在近年来一直积极布局电动汽车领域,其目标是在2025年前占据全球电动汽车市场5%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康已与裕隆汽车合作推出n7,并与Stellantis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但合作没有达到预期。随便一提,当初苹果放弃造车计划,也对富士康的造车野心造成打击,毕竟搭上苹果,富士康在造车这件事上会更容易成功。

回到日产身上,近年日产面临着产品竞争力下滑、销量下跌、盈利骤降、股价受挫、管理层改组和重组计划等困境,如果能和富士康顺利合作,利大于弊,因为在资金和电子领域上,富士康拥有强大的实力。

一旦顺利合并,无论日产还是富士康都可以加速自身的转型步伐,提升在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不过,目前这还只是传闻。面对媒体询问,截至目前富士康方面未予置评。合并涉及了多个问题,包括了监管审批、财务条件以及双方在品牌文化、技术研发、运营效率等方面的融合,双方确实需要更多的讨论。拭目以待两者合并的后续更多消息。

图源:界面新闻

很多人对日产急于寻找合并对象表示不理解,虽然日产利润大跌,甚至在2024年二季度亏损达到93亿日元,但作为一个老牌汽车企业,单单亏损几个季度不至于如此垂头丧气。


其实,从几个季度的亏损,日产看到了更大而无法靠自己解决的危机,也正是如此才决定寻找合并对象。

图源:大象新闻

目前,日本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全球范围内,特斯拉以其领先的电池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迅速占领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

中国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这种变化是行业大洗牌的前兆。整个日式燃油车如果不加速转型步伐,都可能死于和新能源车的竞争之中。

不只日产的利润崩了,本田的利润也连续七个季度下滑。虽然本田早就押注了新能源汽车,但可惜走错了方向,即便是现在,本田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市场接受度仍极低,更重要的是它无法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梦想遥遥无期。

所以,日产和本田的合并,与其说是锦上添花,更不如说是抱团取暖 。如今日产和本田的落魄,其实也是整个日本汽车行业的缩影。

在日本汽车走下神坛的时候,国内的合资车企的日子也不再好过,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合资企业的汽车销量在近年节节败退。反观中国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正在持续攀升,影响力已经扩散到了欧洲和东南亚市场。

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留给日本传统燃油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每家日本车企都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至于日产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救命稻草,拭目以待吧。

扫码加入高质量交流群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添加备注:进群】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