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猫笔刀  ·  吞噬世界 ·  12 小时前  
中产先生  ·  别高兴太早,今年春节档的一个恐怖变化 ·  昨天  
中产先生  ·  2025年十大悬念和期待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荐书|杜骏飞:理解韩东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1-05-10 21:24

正文


目录


一、杜骏飞:理解韩东

二、韩东《奇迹》简介

三、韩东《奇迹》选读



老照片。2002年摄于南京半坡酒吧。从左至右:非亚、顾前、楚尘、杜马兰、韩东、小海、外外等。



理解韩东

杜骏飞


在《杜课》里,我虽然推荐过不少书,却很少为诗人写评论。 但对我来说,作为诗人的韩东一直是堪称伟大的文学存在。


为此,我也从年轻时起便有预感,可能会为他写一篇文字。三十年过去了,这篇文字始终没有写。


今天,在他的新诗集《奇迹》出版之际,我想,凡事要有个开头,无论写什么,无论写多少,这篇读后感都不能再拖了。


1

极少数


韩东是极少数能同时把诗和小说都写好的作家。


——同时写诗和小说,其难度在于,作者必须随时客观、又随时沉浸,保持淡漠、又保持共情。


另外,以我之见,从文学史的角度说,汉语“新诗”实践,迄今仍处在试验期。在这一段历史中,韩东也是极少数能同时留下名字、作品及美学观念的人之一。


——要知道,三十年来形形色色的新诗行列中,有些人只有作品,有些人只会留下名字,还有些人,只留下了并无美学含义的“口号”。 自然,更多的“诗人”,将默默地消失在历史的荒野里。


这就决定了,韩东必然是这个时代里一种突兀的存在。


2

多重语境


以我目力所及,很少有人讨论到韩东诗歌美学里那些珍稀的意味。

在谈论诗之前,先谈几句小说。他的小说,我看得不多,留下的美学印象,是一种 “零下叙事” ,这是一个杜撰的概念,我用以形容其风格中近似于反向修辞的高度克制。

理解了这一点,韩东的诗歌世界的冷静而深邃的逻辑,便自然呈现了。

我私下给韩东的诗所下的定义是: “多重语境”

“语境”这个词,是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他将“语境”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一种是“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a),前者被用于不同语言的解读中,后者则用以分析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文化背景。

韩东的诗,对这两种语境都兼而有之:首先,他的诗,在精神深处,对读者文化背景和文化理解力有着太多隐蔽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远超预期。其次,他的诗发掘了“现代汉语”中那些独一无二的“高语境”价值——“高语境”这个词来自文化人类学家霍尔,他认为,语境与文化的关系,有所谓“高语境”和“低语境”的差别。而我们的汉语,曾出名地具有高语境特征——意在言外的中国古典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只是,自白话文运动以来,要想证明现代汉语的高语境优势,还需要很多努力:一则以时间,一则以天分。

而我定义韩东诗歌时所说的“多重语境”,尚不止于这两者。我以为:作为一个难得的、理性与感性同等卓越的作家,韩东追求的是一种复杂语境的“多样并行”,以此实现多次阅读的价值,及陌生观念的复杂还原——

3

观念的还原


为了可感地帮助读者读韩东的诗,我在这篇短文里,将它假设为观念艺术,并提出一种阅读方法,即:


以观看“哲学电影”(类似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那样的作品)的方式来还原韩东诗歌里的感性世界。


譬如《河水》一诗中,便存在着双重时间意义上的混合叙事:一次游泳和一次死亡。与此同时,“河水”本身也是诗意的双重媒介: 它是故事里的环境,也是人生里的时间。


又如,在《看雾的女人》一诗中,有两个以上的 叙事者:一个是观看“看雾的女人”的“我”,另一个是解构这一“观看”的主客体双方的“雾”。


又如,在《我们不能不爱母亲》一诗中,有着多重转折、多重思想冲突 :从“爱母亲”的母题,到“不能不爱母亲”的语句,这是一次转折;强调“特别是她死了以后”,是语境意义上的第二次转折;在“爱得这样洁净,甚至一无所有”,是第三次转折,也展现了关于“爱”的另一对思想矛盾;之后,“或者隐藏着”,是对“一无所有”那一句的情感对冲,这是第四次转折;末段,从“爱一个活着的母亲”到“其实是她活着时爱过我们”,是第五次转折,也展现了第三对思想矛盾。——这十几行诗句,充满着叙事的不确定性,并以这种不确定来抵达真正的事实情境。说得简单一点,韩东的每一句,几乎都是在以充满矛盾的“共轭”语言技艺,展现着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它的意涵,是那么真实、深邃,又那么有情!


这里,我还没有来得及分析《梦中他总是活着》, 因为,有那么多的沉思、恍惚和感动,我在这篇日志里,实在写不下。


4

文本边界与思想世界


评论界一直在说“韩东是口语诗的首倡者之一”,许多人更是对他“诗到语言为止”的语录津津乐道——不过,许多这类评论,都只停留于人云亦云。


实际上,韩东诗歌的语言贡献不在“口语诗”,而在“白话文”——而在其诗歌贡献的深处,则是“汉语的现代性”。


请注意,这是几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至于“诗到语言为止”,其真正的理念意义,其实也不是在指出诗歌语言的边界,而是在指出诗作为“文本存在”的思想边界。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请注意: 这里,维氏断言的哲学意味,其实与“诗到语言为止”是一致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看到,韩东的诗歌,恰恰绝不“到语言为止”——大概是学哲学出身的缘故,韩东的思想世界,比起其他诗人要大很多,也幽深许多。


这一点,对于他的一部分追随者来说是很不幸的。因为,他们所感知到的韩东的意义,原是他们所不被应许的。


5

文学作为生存


韩东写了大半辈子,诗歌和小说写到了这种程度,但他自己说,“过几天我就六十岁了,当身边的人谈论‘财务自由’时,我的生存(不仅指肉体,也包括写作这件事及其各种“配置”的生存)还无法保障。”


——这是不公平的。


我的意思是,就韩东的生存境遇而言,这个文学时代,始终对真正的诗人欠缺着公义。



韩东《奇迹》简介



《奇迹》

韩东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


于细微省察和冷峻表达中,体现生之尊严与重量。


“不要让你的语言失去灵敏性,所以,要纤弱,不是那种收缩的干枯,而是纤维一般具有弹性且尖锐的纤弱。光线一般刺入所写的世界。”


【内容简介】


《奇迹》收录了韩东近一两年来创作的125首诗歌新作。这些作品,直接、具体地触及生活情状,以清晰、朴素、简洁的语言写作琐屑、平庸的“日常性”,其中不乏诗人写给毛焰、杨黎、钱小华等朋友的诗歌。这本诗集,代表着韩东诗歌创作的最新成果,既是其对以往探索诗与真理的关系的延续,又在诗歌写作中呈现出新的变化,在以往平淡冲和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了其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平静的外表下,蕴藏着深邃的情感与思绪,写得温暖而透彻,具有相当感人的力量。


【作者简介】


韩东,1961年生,当代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诗人、作家之一,“第三代诗歌”标志性人物。著有诗集、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随笔集四十余种。自编自导电影一部、舞台剧一部。



韩东《奇迹》选读


河水


父亲在河里沉浮

岸边的草丛中,我负责看管他的衣服

手表和鞋。

离死亡还有七年

他只是躺在河面上休息。

那个夏日的正午

那年夏天的每一天。


路上偶尔有挑担子的农民走过

这以后就只有河水的声音。

有一阵父亲不见了,随波逐流漂远了

空旷的河面被阳光照得晃眼

我想起他说过的话

水面发烫,但水下很凉。

还有一次他一动不动

像一截剥了皮的木头

岸边放着他的衣服、手表和鞋。

没有人经过

我也不在那里。


看雾的女人


她立在窗边看雾

什么也看不见

于是就一动不动,使劲地看。

而我看着她,努力去想这里面的缘由。


远处大厦的灯光从明亮到模糊到彻底消失

难道她要看的就是这些?

当窗户像被从外面拉上了窗帘

她也没有离开。背对没有开灯的房间

也许有影子落在那片白亮的雾上。


她看得很兴奋,甚至颤抖

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女人。

大约只有雾知道。


我们不能不爱母亲


我们不能不爱母亲

特别是她死了以后。

病痛和麻烦也结束了

你只须擦拭镜框上的玻璃。


爱得这样洁净,甚至一无所有。

当她活着,充斥各种问题。

我们对她的爱一无所有

或者隐藏着。


把那张脆薄的照片点燃

制造一点焰火。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爱一个活着的母亲

其实是她活着时爱过我们。


梦中他总是活着


梦中他总是活着

但藏了起来。

我们得知这个消息,出发去寻父。

我们的母亲也活着

带领我们去了一家旅馆。

我们上楼梯、下楼梯

敲开一扇扇写了号码的门

看见脸盆架子、窄小的床

里面并没有父亲。

找到他的时候是我一个人

妈妈、哥哥和我已经走散。

他藏得那么深,在走廊尽头

一个不起眼的房间里

似乎连母亲都要回避。

他藏得那么深

因为开门的是一个年轻人

但我知道那就是我父亲。




近日,微信修改了文章推送规则。为实时阅读“杜课”新文章,欢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