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休息:越休越疲惫
就像不舒服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多喝热水”一样,在感觉很累时,人们的第一选择是“多休息”。休息能快速恢复体力、利于身体修复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当你感到疲惫或者生病时,无论是亲朋还是健康专业人士,都会建议你“多休息”。但是,这个善意的建议往往会导致人们休息的时间过长。
长时间休息不动弹更容易疲惫,尤其是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忙忙碌碌不停歇、在精力不济的时候再长时间休养生息这样走极端的生活模式,是慢性疲劳持续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发现,当你染上病毒性疾病时,休息得越多,6个月后就会出现越多的症状;而白天休息时间过长则是导致睡眠模式紊乱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当你得了急性病或感染病毒时,短时间休息才是正确的做法,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不妨在身体没有不适的情况下做适量的、温和的运动,比如散步。
总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劳逸结合的作息才能永葆活力,既不要只顾忙碌,也不要过度休息。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电子游戏”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心灵避风港。工作一天累了,晚上回家玩两把对战游戏,刷一会“收菜”游戏,或者在“割草”游戏里面爽个痛快,岂不美哉?
从某种程度上讲,“电玩解压”的确成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会焦虑,往往是因为产生了对“万一出问题”的预判导致的。而游玩某些电子游戏会迫使玩家专注于当下的任务,先不去考虑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如果在休息时,用这样的方式和心态去玩游戏,那当然会有不错的效果。但问题是,
如今的不少游戏,不仅不会让我们玩得开心,反而很有可能造成我们“心态爆炸”,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焦虑感。
比如一些经济类游戏里面的“天梯”机制,玩家的每一场游戏都服务于一个更大规模的排名系统,而愿意参与其中的玩家当然会希望在这个系统中争取到更好的名次。这样的设计必然使得每一次竞技都没法聚焦于这场竞技本身,也会进一步把玩家的心态搞崩,导致玩家更容易出现冲动下的错误操作、针对于其他玩家的谩骂,以及为了挽回输掉的分数,在恶劣心境下强行大幅度增加游戏时间。
就算没有“天梯”机制,不少好强的玩家也因为过度在意自己的战绩与胜率,导致容易产生“不赢一把不下线”“不C一盘不睡觉”的包袱。在高度专注、胜负心拉满、力求证明自我实力的心态影响下,恐怕没谁还能记得一开始玩游戏的初衷:在休息中体验到乐趣。
类似的机制其实也会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后果,一篇论文就发现,过长时间游玩电子游戏会导致青少年患强迫症的概率提高,似乎也说明了游戏在很多时候非但不是休息,反而还是压力。
当然,如今的不少游戏还在通过很多其他方式来给玩家“施加压力”,而非提供快乐。其中值得警惕的套路包括而不限于:
1.限时活动。
如果只有在某个时间节点才能玩到某个游戏内容,那玩游戏岂不是成了需要专门卡时间参加的会议了?
2.盲盒抽卡。
不少游戏道具不能直接购买,而是只能从奖池中靠着概率抽取。虽然不少游戏有“保底”机制,但已经足够搞人心态。
3.每日打卡。
如果限时活动要求你在特定时间上线,那每日打卡就是要求你天天都要上线报到。没错,跟上班打卡一样。
4.全收集成就。
不管是皮肤、道具,甚至游戏实体周边,人们内心中“攒够一套”的诉求总是会作祟,而这也会导致失落感与焦虑感的出现。
这么看来,如今很多游戏玩家时不时会慨叹“不知道是人玩游戏,还是游戏玩人!”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玩游戏真的可能是件比上班还要累的事情。
吃吃喝喝:越吃越抑郁
在吃货圈中有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没有什么不开心是一顿大餐解决不了的,一顿不行,那就两顿。”作为一个吃货,美食是快乐的源泉,同时也是缓解压力最快速、有效的方式。
1.“快乐肥宅水”并不能给你带来快乐
大多数人都知道,糖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能给人带来愉悦感。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糖摄入过多,短暂的快乐不仅会带来肥胖,还可能会让你陷入抑郁。
2019年有研究人员对涉及37131名抑郁症患者的10项观测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发现,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人们患抑郁症的风险:如果每天喝含糖量约45克的饮料,患抑郁症的风险就会增加5%;如果每天喝含糖量约98克的饮料,患抑郁症的风险就会突增至25%。
也就是说,“快乐肥宅水”并不能给你带来快乐,却会给你带来一连串的麻烦。
即便是无糖可乐也一样,因为无糖可乐中添加的人造甜味剂也会让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2017年一项关于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研究综述指出,阿斯巴甜会增加大脑中的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会抑制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还会增加大脑中的有害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