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学书院
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沙龙、研讨、参访。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为创造健康社会不断前行。总部地址: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辞职创业 或 ... ·  16 小时前  
金色旋风  ·  12月新出的小红书搞流量方法,每天多加50人 ·  17 小时前  
金色旋风  ·  12月新出的小红书搞流量方法,每天多加50人 ·  17 小时前  
猫笔刀  ·  又埋了一批 ·  昨天  
中产先生  ·  敢拿俄罗斯来割韭菜,胆儿很肥啊 ·  2 天前  
看理想  ·  这档王牌节目要完结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群学书院

叶兆言:我珍惜自己还能写的状态

群学书院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2-11 08:15

正文




1977年,二十岁的钳工叶兆言已经在南京液压件二厂干了三年。

工厂在南京雨花区,骑行回家,大约要四十分钟。“半夜穿过小巷子,老城南的居民全部睡在露天,我骑着自行车,就像穿过别人的梦。”

青年工人叶兆言


1977年8月,街头、工厂的高音喇叭里传出头条新闻——恢复高考。次年夏天,叶兆言和年龄相差十余岁考生们,怀揣着忐忑的心情,奔向考场,他回忆说:“我工厂里的好多人考,我周围都在考。胡子拉碴的人、做父母的人,什么人都有。我印象特别深,热死了,那时候条件特别差,电风扇也没有,带两块毛巾,手垫在毛巾上这么考,我就是在半昏迷中进行高考的”。

……

回望半生,今年67岁的叶兆言将记忆里老南京酷暑宁静的夏夜、那些忘不了的人和事、笑泪交织的日子、一个时代的掠影,写进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璩家花园》里。在这本留给女儿的书里,叶兆言以无比舒适且踏实的文本,把自己和历史的身段一起放下,讲述一个漫长的人生故事。年轻读者会知道,他们的父辈曾如何生活。




叶兆言:

我珍惜自己还能写的状态

本文系《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与叶兆言的对谈录,感谢作者授权群学书院刊发。



故事开篇是由缝纫机引起的。实际上小说最初的名字就叫《缝纫机,蝴蝶牌》。


它曾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另外一个含义,是作家可借此把那些碎布般的故事缝成百衲衣。但是小说写到一大半的时候,《璩家花园》的名字出现了。因为缝纫机的部分已经不重要了,叶兆言还需要另外一些东西。写作四十余年,《璩家花园》是他所有长篇小说中体量最大、故事时间跨度最长的作品,精神气质和《南京传》一脉相承。对叶兆言来说,《南京传》本身不是为了写南京这座城市,他只是以南京为窗口,写一段中国历史;《璩家花园》也是以南京的一个虚构的古老街区为窗口,写的是中国的历史。



虽然是虚构,小说里的很多细节却完全属实。比如小说开头费教授补发7000块钱的故事,就缘自叶兆言的父亲;工厂里青工考大学的事情则是叶兆言当年四年钳工的真实经历。他要做的所有技术处理,就是把假的做真,把真的做假。和他过往的作品一样,小说中有痛,有苦,有很多的不可言说,叶兆言无意展示或渲染它们,他只是轻轻地抚摸,带着含笑的眼泪写下去。





中华读书报:您在后记里说“《璩家花园》是我写得最长的一部小说,与此前的小说不太一样,我只是想把它留给女儿。”您写了那么多书,唯独这一本强调给女儿?


叶兆言:当时写得很累,能不能写完、写完能不能出版,自己没有数。我当时想,如果这书写不完或发表不了,就交给女儿。已经写了那么多,不在乎这一本。想明白了之后反而比较轻松自由,管它什么时候写完,管它什么时候出版,该怎么写就怎么写。现在书已经出版了,再说这话反而有些矫情。



中华读书报:上次咱们对话的标题就是《我还能不能》——有时候会感觉您有一点不够自信,又总是从写作中发现自信。比如写《刻骨铭心》的时候,您曾经对女儿说,这很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接下来您又写了《南京传》《仪凤之门》……您经常和女儿交流创作?这种状态对写作有影响吗?


叶兆言:这是常态,是写作规律决定的。林斤澜提醒过我一次——提醒了一次就相于一直在提醒——写作不能轻车熟路,写习惯了会沿着自己比较熟悉的路走下去,实际是投机取巧。要有点轴,和自己过不去,和流行的东西过不去,总感觉写不下去才对。写得特别容易,那是制造,不是创造。


我很能接受写不下去的状态。我提醒自己,写得顺的时候停一停,放一放,否则手一滑就写到了轻车熟路。我也不太相信十年磨一剑,天天写的话,一天写500字,一年起码能写十七八万字。为什么要十年才写出一部?作品好坏和时间没太大关系。


我写东西其实比较慢。我还是属于天天能写天天写,我的工作方式就是老牛破车。



中华读书报:您特别擅长从小切口进入历史,对南京历史的处理,尤其比较大的历史事件都隐在小说背后。而且年代史的结构方式,像编年史又并非编年,看上去似乎使小说叙述相对容易?


叶兆言:大的历史事件放在小说背后更适合,如果用非虚构写的话不好看,也不合适。


年代史的结构,我认为是对时间的一种态度。我们不是从一开始、从零开始看一件东西,而是随手打开就看了。阅读不是英语课的ABC,阅读不是新闻联播,几点开播你卡着点跟着走。读者有很大的自主性,很可能翻开的是第二章,也可能翻开的是哪个有兴趣的年代,看着有意思就往前看,或往后看,想知道前因后果。


所有阅读都是有缘份的、碎片化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碎片化的。我希望能提供比较好的“碎片”。


中华读书报:所以您是顺应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叶兆言:我自己的阅读就是这样的。我不是老实的读者,开头不好看,就不会继续往后看。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是欣赏,欣赏就是很自由的。



中华读书报:我非常喜欢您笔下的几个女性人物,不但敢爱敢恨,而且都活得很有尊严。


叶兆言:我对小说里女性有一种特别的喜欢。有一次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位读者评价说,叶兆言有厌女情结。我尊重她的感觉,但是也很委屈。不论是哪一个女性角色,包括疯了的江慕连、有精神障碍的于静,我写到哪一个都是认真的,无论命运、性格,写得很有差异,我真的是比较喜欢她们。


李择佳出身比较好,连生了五个女儿,一直觉得对不起这个家,天井像老天爷送给她的一个儿子。天井把她从费教授家楼梯上撞下来,她从来不说,只有母亲对孩子才这么包容。天井也特别需要有一个母亲,他们之间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所以当听到李择佳得了胰腺癌,他的反应比李择佳的女儿阿四更强烈,这部分我原来用笔很重,但后来做了删改。


中华读书报:您始终关注普通人的生命历程,江慕莲和前夫的女儿甜甜,几乎没得到过母爱,被璩民有送回老家,又被裁缝猥亵,她的经历让人心疼。但是您写的时候,明显感觉是和笔下人物有距离的,下笔十分节制


叶兆言:这是一个让人疼痛的故事,也是现实中遇到过的事。女儿出生时,我陪太太去医院,看到有个十几岁的女孩挺着大肚子走来走去。甜甜被裁缝猥亵也是生活中真的事情,周围的人也知道,我写得稍微有点变化。另外费教授补发的七千元,时间地点都是真实的。



中华读书报:这些真实的细节使小说立得住。还有一些细节都特别有年代感,包括蝴蝶牌缝纫机、俄语速成班等,您如何看待细节对于小说的意义?


叶兆言:细节对我从来不是难事。比如俄语速成班在当时是特别大的事情,苏联对我们的影响很大,那一代知识分子都在学俄语。好的小说不在于你写了真实的东西。好的小说要有创造性,而不仅仅是真实。真实是小说需要的,小说更需要的是虚构的真实,像卡夫卡的《变形记》,人变成了甲虫,照理说这是最不真实的,但它反映出人异化成物,这个就很重要了,如果再过多计较人能不能变成甲虫没有意义。不是客观的真实性,而是人变成非人的真实性,文学艺术要追求的是你创造出来的真实性。


中华读书报:您是比较注意留白有时候惜墨如金的,但小说中引入大篇戏文《山河图》,是否有特殊的考虑?


叶兆言:这一段戏是表达动荡十年最好的体现。有个细节,刘氏“夫在持斋,夫死开斋”,她犯了戒,这小错就变成天大的罪恶,让她下地狱,扔到奈何桥下,复活再把她扔下去。十年间就折腾这件事,说她罪孽深重,你也不知道深重在哪里。别人也救不了。戏文中,为什么是儿子把山劈开来救母亲,母亲太受难了。引用《山河图》会让大家觉得奇怪:叶兆言为什么这么写?我就是想让大家停顿下来想一想,比写几段具体场景更有效。


中华读书报:《仪凤之门》里安排的“阅江楼”是南京北部的一个地标,《璩家花园》里的“祖宗阁“也是一个地标,发现”地标“,似乎对您的写作有格外的意义?



叶兆言:《仪凤之门》中的阅江楼是虚构的,明朝时就想盖一直没盖;祖宗阁是南京特色,听说福建也有,就是正屋里有个阁楼专门放祖宗的图像。中国社会祭祀是一件大事。天井趴在祖宗阁往下看,我们的千年传统也在通过他的视野往下看——祖宗阁是一个很好的道具,完成了连环透视。


我们这一代经历了一个特殊时代,男生女生是不说话的,你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少年男女像敌人一样,男女之间的隔阂超过了所有时代,对异性的了解几乎是零。这段历史像带着面纱,如果不记录下来,大家不知道。后来的年轻人没办法理解这件事,我们的父辈也无法了解。只有同时代的人会才有深刻体会。


我本来想写个中篇《缝纫机,蝴蝶牌》,同时用缝纫的办法做一件衣服,把各种事情揉在一起,写着写着人物众多,这个名字无法概括,干脆变成地名《璩家花园》。


中华读书报:《璩家花园》中天井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物,他对任何事情的反应都很平淡,但恰恰是这样的人能做成一些事。给主人公命名“天井”是否也有您独到的考虑?


叶兆言:写作有意思的地方,是带给你虚构的快乐。你有权力给人物起名,“天井”有浑成的一面,“阿四”这个名字就比较偷懒。关键还是眼缘,找到合适的角度。


对天井来说阿四更值得爱,所以他为阿四放弃大学。我们心中不知道有爱,总希望别人有爱。其实一个爱别人的人,比被人爱的人更幸福。付出爱的幸福是不可替代的。幸福点就是爱那个人,对他来说爱就是一切。爱不是交易,父母爱孩子永远不要求回报。所以天井比阿四更幸运,阿四不知道自己爱谁。“天下好事都归我”是人的欲望。天井是一个虚假的人物,不符合生物性,不容易写好。他的思维方式、为人的方式像脑子进了水,这个人物放进文学史很常见,比如《阿甘正传》里的阿甘,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小说家要做的所有技术处理,就是把假的事情做得像真的一样。


中华读书报:您的作品中一直不乏父子关系的书写。《璩家花园》中天井和阿四的儿子璩达究竟是谁的孩子,没有给出答案。


叶兆言:答案留给读者。璩达究竟是谁的孩子不重要,这个谜永远不可能揭开,它是多义的。我甚至认为,天井是否知道真相也不重要,他的全部精力投入在孩子考大学这件事上,老婆出轨都没有意识到,血缘关系不重要。这些细节强调了高考对人的异化。



中华读书报:您这么处心积虑地写作,但是很多读者可能也就一翻而过。


叶兆言:写小说就是折腾自己。小说就是这样,第一遍看完看第二遍还有新的发现,在小说中多埋点“雷”还好一点。世界上有很多经典,让我们反复看了仍然感觉震惊;为什么有些小说觉得不好,就是经不起推敲。


整个世界文学就是一个书架,我觉得作家的理想,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放在世界文学的书架上去,也许你的作品根本不可能放上去,只要尽可能做,也许会有奇迹。有没有也不重要,关键是你的内心深处要有这份追求。如果你什么事情都想明白了,就可能躺平了。


中华读书报:文坛普遍认为您堪称“劳模”。


叶兆言:我一直激励自己。这样做在世界文学中是非常普遍的。一个作家可以写很多,也可一辈子就写一部书,有人说至少十年磨一剑,我不理解这句话。福克纳活了64岁,写了19部长篇,从来没有人说他是高产作家;我67岁才写了14部长篇,我还没有努力到、勤奋到福克纳的地步。


我年纪也大了,写作咬牙切齿,我知道老了可能写不动,最朴素的想法是写一天是一天。别人觉得我孜孜不倦,全世界天天写作的人很多很多。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用上班,我能做的,我应该做的不就是写作吗?我很幸运我喜欢写作,还能写出来,因为写作还能获得荣誉。热爱写作的很多,不是所有作家因为热爱就能写出来。我觉得作为作家已经很幸运。我珍惜自己还能写的状态。


中华读书报:创作生命力是否和作家的学养有关?您被大家视为学者型作家。


叶兆言:对作家来说,不写作的理由很多;从我自己来说,尽可能自律一点。我能多自律就多自律,没有多大道理,活得很简单。写作是第一要事,万事以有利于写作为原则。


作家的手不要伸得太长,不要伸到学者那里,还是有个度,小说就是小说,写小说就是老老实实、千方百计把小说写好,想想人物怎么写有意思。不要弄得神神鬼鬼,不要卖弄学问和思想,这些让学问家去想。各做各事,各管各行。


中华读书报:您认为评论家对自己的作品解读到位吗?


叶兆言:我一直很悲观,觉得没有太多人看小说,文学作品有一种垂死挣扎的感觉。有时候做活动我也很悲伤。台下90%的读者都没有读过活动谈到的书。所以我内心常有不安。你当然愿意自己的作品被评论,很多事情写作时没想那么多,反而很多言外之意是编辑和评论家发现的,这就体现出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人物活了以后,恰恰是读者和评论带来意外之喜。


这个世界很丰富,凭什么人们读你厚厚的书?我对每一个阅读者心存感激。别人愿意评论是读了你的书了,评论得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看。包括那个说我厌女的读者。我在想:我哪儿厌女了?有之则改,无则加勉。我也有比较庸俗,说我好就暗喜,说不好也觉得不爽,但是我理智对待,我会想哪里需要改进。我比较客观地对待评论。听到好话不要忘乎所以,说得不对也不重要,如果说得准确,对写作是有帮助的。


王朔曾经说江南作家很优越。他的这个话有可能是江南作家容易犯的错误。所以我就提醒自己,不要玩弄才子气。我清晰地认识到,你的作品没有多少人读。你要考虑在未来如何写好。


中华读书报:您是比较反对”地方主义“的作家,但是不可否认您的作品是很有地域性的。从《南京传》《仪凤之门》到《璩家花园》,您对于南京的书写从来都没有疲倦感,相反,总有新的视角。地域和您的写作有怎样的关系?


叶兆言:地域对我来说是偷懒的关系。像咱们长时间聊天就必须坐着,南京对我来说就像一只“板凳”。作家讲故事脚下必须有支撑的土地,福克纳所说的邮票大的地方,只是提供了叙述的方便,并不是作家想划地为牢,应该不是这样。你只是选择了这个地方,反映了地球上有土地、有河流等等活的共性。反过来说,我强调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如果说像土特产,只这个地方有、别的地方没有,这不是文学的终极目标。


我特别不喜欢地方主义。我们的判断,外国文学是汉字之外的文学。谈外国文学的时候就是一个整体,如果过于强调德国文学、法国文学,世界文学就不存在。诺贝尔文学奖是虚拟的世界文学奖项,该不该得奖是另外一个话题。全世界作家的文学理想是一样的,就是努力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中华读书报:刚才您说林斤澜提醒过您避免“轻车熟路”,作为一位写了几十年的老作家,您的写作总能找到独特的角度切入,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发现和表达。


叶兆言:写作就是这样,像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像西西弗斯推着石头上山,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但是你要努力,虽然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南京,摆脱不了民国、摆脱不了历史,但是你所做的摆脱的努力是很重要的。


中华读书报:费教授在那个时代有多大的典型性?您怎么评价费教授这个人物?


叶兆言:我写得很投入,费教授特别看重自己的日记,认为自己是在记录历史。他是很可笑的人物,写日记一会儿德用、一会儿古文,自我得意。所以写到费教授的日记被扔到垃圾堆,我特别黯然神伤,因为日记的结局可能是我小说的结局。你自以为记录了历史,用外语、古文各种修饰……历史就是这样消失了。唐朝伟大的诗人也就留下来两三首诗。文学也可能也是这样。真是遇到这样的命运也没办法。


中华读书报:能看得出来《璩家花园》是向经典致敬的一部作品,您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完成度?


叶兆言:说真心话,写完后迫不急待想放下,我已经在考虑下一部作品。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 《湖中之云》 | 《社会变革的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