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丙申年 辛丑月 丁未日
一、大寒简述:
大寒的时与度:
阳历时间:2017年1月20日05:23:33;每年1月19日到21日期间
农历时间:丙申年十二月二十三,星期五
节气期间:2017年1月20日到2017年2月3日期间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300度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4个节气,古代是第3个节气
二、大寒的寻根探源
(一)“大”的字源与字义
大的字形演变
慧识悊学文化期对“大”的造文本义,正确的会意应该是:大,应为道。正如老子《德道经》第六十九章《昆成》当中指出的:“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与道在名称、形名的定位上是“强名”的。“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如果说万物都能够实现一个回归,归根复命,找到自己的德和道的家园,同时又“弗为主”,这个时候“可名于大”,就可以说真正地进入了道的境地。
我们从甲骨文、金文的象形表意中可以看出,“大”字,形似现代科技发明的火箭在发射离地前的形态。大,象形表意人类当尊道贵德,法天修身;表述了通天为大,达虚为大,立地通天为大的内涵;表达了天人合一为大,回归德道为大,人类掌握“玄之有玄”的宇宙能量动态根本法则为大的真义。
(编者注:宇宙中以双螺旋玄曲波形态传输宇宙能量。老子的“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的论断,揭示了人体细胞中的双螺旋结构DNA的生命奥秘,更泛指宇宙大环境中的能量结构形态,是人类与万物具有生命活力的微型巨大能量发动机。也是产生生命奇迹的根本。)
在金文一栏里面,第一个“大”的左边有一个“玄”,右边有一个支架,而且还有翼,呈向上飞翔状态,这就为大;第二个“大”字,表达的就是教育孩子们天人合一为大。《周易·乾卦》:“大哉乾元。”乾卦反映的的确是道的属性。《庄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谓大。”《庄子· 则阳篇》:“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从“
”两个甲骨文的象形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字的本义,也是指通天彻地的人,顶天立地为大,做人都应当处在一种大的状态之中。《说文解字·卷十·大字部》:“大夫、太子,皆尊词。”
“大”字在意识哲学文化期的衍生义,如《礼记·郊特牲》:“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祭统》:“然后会于大庙。注:‘始祖庙也。’”《周礼·司尊彝》:“其朝践用两大尊。”这里指的是物器。《战国策》:“无大大王。”无法无天的王,就称之为“无大大王”,是完全霸治形态的一种王。
“大”字在意识哲学文化期的衍生义,指的是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二)“寒”字的字源与字义
寒的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卷七·宀部》说:“寒,是冻也。从人在宀(mián)下。(“宀”,就是我们常说的“宝盖头”。)以茻(mǎng)荐覆之,下有仌(音“冰”)。”仌,水也。隶省作寒。”“宀”,在宇宙中象喻天穹,表现天德能量滋养生命与万物的转化;在身内则是象喻膈肌以下的内天地中,精炁神开始新一轮的活力萌发;在物相类中,就是象喻了房屋的屋顶以及两侧墙壁之象;而在“寒”这一文义之中,只是象喻身中内天地和宇宙天地的内涵。
(编者注:人身是一小宇宙。人体内的天,指身内膈肌以上的部位。体内的地,是指小腹部以下的身体部位。外环境的天地能量升降,对人体的养生修身,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在智识和意识哲学文化时期,寒,就是《易传》所说的“焕以长物,寒以成物”。春夏的温与热(暑)促成生物的成长,而凉和寒则是促成生物的成功与结果。
(编者注:道德根文化依据人类精神系统的分期,分为性识悊学文化期,慧识悊学文化期,智识哲学文化期和意识哲学文化期四大分期。其中性识悊学文化期,慧识悊学文化期在2500年前的轴心时代之前,是中国古代建立在全脑和心脑立体运用生理基础上的立体悊学文化,代表人物有伏羲、黄帝、老子。智识哲学文化期,所调用的大脑工作区间是人类左脑的质层和皮层以及右脑皮层,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汉代及以后则进入意识哲学文化期,意识哲学文化诞生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左脑皮层思维,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朱熹等。)
“寒”之文的本义,是指促成万物新一轮生成的能量开始释放了,一岁一枯荣的“荣”,在这种状态下开始重新出现。“寒”之文,是对一阳来复的复卦所进行的象形表意的图形浓缩的表述,并不是单纯的意识哲学思维对冷相的表述。人在“宀”下,是更为准确地表达了修身实践是生命天人合一内求的关键,人的意识应当高度地关注内天地中精与炁的生发。
“寒”字,从金文到小篆再到正(楷)体,都没有离开上边的这个“宀”——人在“宀”下,而下面又是两个“仌”,既像是两个波浪形,又像两个人叠加在一起。“仌”参与“寒”字的构图,这是时间、空间度数的定位。正如《玉篇》当中指出的:“冬,时也。”《周易·系辞》当中也指出:“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庄子·德充符》也指出:“饥渴寒暑,是事之变。”《书·洪范》:“庶征曰燠,曰寒。”《说文解字》:“寒,冻也。”《列子·汤问》里面也指出:“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左传·昭公四年》指出:“黑牡、秬黍,以享司寒。”
(三)大寒的词义
1.大寒,一般是我国气候最冷的时候。《逸周书·周月解》曰:“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历义蔬》曰:“大寒,月之中气也,言十二月已半,阴气大极,故曰大寒。”大寒是一股处于十二月中间位置的能量,在时间上与空间上表明能量处在巅峰期,因此阴气能量也就处在极盛的最后阶段。《三礼义宗》曰:“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故谓之大。自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阴寒之气的能量从十一月的一阳来复发生时开始,到此时才释放至干净彻底,阴气才完全从地下向地面透发干净。因此寒气全都释放在地面表层上,表现出寒气的释放发展到了极致的状态,所以也就称其为大寒。《春秋繁露》:“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小雪阶段万物进入成熟期,而大寒期万物开始结束敛藏期。
2.酷寒,极冷。《吕氏春秋·尽数》:“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大寒是一种强势的能量形态。凡是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都是严重异常的外环境,是致人外感而患“疾”的因素,在酷寒极冷的环境中,寒气如矢,容易突破人体卫气的防御力,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新五代史·晋臣传·吴峦》:“峦善抚士卒,会天大寒,裂其帷幄以衣士卒,士卒皆爱之。”这里提示的是防寒的措施。
摘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阅读原文
来购买此书!
大寒节气一到基本上就直奔春节了——大寒民俗文化
“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大寒的正善治养生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抢救传统中医必须抢救传统文化
看德国人对中医的喜爱——世界需要真正的中医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慧智是个完美的太极图——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经典诵读是提升师德的关键方法
为教师点亮光明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师德教育——教师首先要明德
师德建设“绝学三招”
师德建设的内圣外王体系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抛弃经典诵读 产生民族灾难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
霜降,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为什么人们脾气会变坏?——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一)
怎么才能有一个好脾气?——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