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德芬空间
来自腾讯微博认证资料:张德芬,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作家,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并译有《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张德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书杂志  ·  《读书》新刊|邓卓行:父权与赋权之外 ·  5 天前  
洞见  ·  在单位,千万别跟任何人较劲 ·  6 天前  
学习强国  ·  厌旧与怀旧 ·  4 天前  
周国平  ·  迟子建:人生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德芬空间

我不想谋生,我想要生活

张德芬空间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3-13 20:52

正文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人生的疲倦期”,疲惫却又坚持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近日,曾出演过《甄嬛传》里安陵容的演员陶昕然,深夜在朋友圈中感叹到平衡工作与家庭的不易,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也许每个人都有过“焦虑”,但在“焦虑”背后,是我们渴望改变,变得更好的决心。


你是在谋生,还是在生活?


不知是否有人记得《中国式离婚》这部电视剧? 


戏中陈道明和蒋雯丽演一对普通夫妻。先生是公立医院业务骨干,工作努力、业务能力强,却比不上术业不精却会来事儿的同事提拔得快。太太是小学语文老师,爱岗敬业,但收入有限。普普通通的一家三口,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然而平淡的生活里时刻充溢着压迫感:

 

  • 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夫妻俩付不起择校费,只能眼馋邻居女儿能上重点小学;

  • 暗恋过自己的老同学组织同学聚会,太太精心打扮好去赴宴,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尴尬陪衬,主角是一位身为某领导夫人的女同学;

  • 想改善家里的居住条件,却在按揭买房的压力面前怯懦却步……

 

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似乎都得靠不曾拥有的东西来解决。于是太太浸没在危机感和焦虑中无法自我平复,亦难以容忍先生的安于现状。

 

夫妻俩忙活了半生, 蓦然发现自己像笼里的小仓鼠,在局促的环境中不停歇地奔忙,却总也看不到环境有任何明显的改变。

 

当你在焦虑时,你在焦虑什么



有许多人的生活处在长期的焦虑中,再努力,仍忍不住惶恐不安:早晨在压迫感中挣扎着睁开双眼,夜晚又在压迫感中辗转难以入眠。

 

当生活被焦虑感主宰,有些人往往会疲于应付而无法体会到快乐或满足,并不由用各种伤人伤己的方法来应对:

 

1.忍不住把内心无法平复的焦虑转嫁给亲爱之人

 

比如,父母语重心长地对孩子强调:你的学习成绩承载着我们全家的希望。你学得再辛苦,都必须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是你和我们全家唯一的出路。

 

小小年纪的孩子,被学业的负荷压得喘不过气,却背负着全家人的未来不得不学,不由觉得抑郁、自责、看不到明天。

 

再如,女生家境普通,很努力地在陌生的城市奋斗、坚持。她听到女友炫耀老公送的贵重礼物和付全款买下的新房,不由想到自己和先生还在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为存够首付而挣扎。

 

她觉得很沮丧:为什么别人不如自己努力却比自己过得更好?于是她忍不住怪责先生没本事,给不了自己更好的生活。

 

2.因为焦虑而失去做出有效行动的能力

 

为了追求与梦想,为了给所爱的人以更好的生活,督促自己加倍努力,是件特别暖心的事儿。


但当我们被焦虑感严重抑制,在看到别人努力时,会忍不住担心被别人超过,在看到别人享受生活时,又会忍不住担心被生活错过。


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们做出的种种努力,往往更是为了能暂时平复内心的恐慌,很容易事倍功半:

 

  • 比如,先生下班回家后,舍不得花时间陪家人,也不肯允许自己消遣娱乐。他习惯晚饭过后,便把自己钉在书桌前看专业书,哪怕心中思绪天马行空,半小时过去书页也未曾翻动过。


  • 再如,女生每日浑浑噩噩地熬过上班的时间,对下一步的职业规划亦没有清晰的打算。在焦虑感的驱使下,她忙于用不多的存款和业余时间去考各种证照:听朋友说做口译报酬高,便报班上口译课。她无暇考虑、规划这些资历对自己职业前景的助益,只是希望能多几条退路。

 

如果我们长期被焦虑感压迫,会觉得生活中似乎只有不得不做的事儿,而没有想做的事儿,甚至连休息,都只是为了能持续运转而逃不掉的机身维护,谈不上放松、享受。

 

3.因为焦虑而失去感恩、快乐的能力

 

在文首提到的《中国式离婚》里,作者王海鸰这样一段描述:


林小枫到家时宋建平已经回来了,正在厨房里做饭。宋建平喜欢做饭并且有着不俗的厨艺。他总是头天夜里就把次日晚饭的菜谱构思好,下午下班,路过设在院儿里的菜摊时顺路就买了菜,按照事先的构思买,一把小油菜,两个西红柿,一节藕,只买一顿的量。既然有这么方便的条件,就该顿顿吃新鲜的。 


林小枫进家后没跟丈夫打招呼,径直进了大屋在餐桌旁坐下。西红柿炒鸡蛋、素炒小油菜已上桌了,一红一绿,煞是鲜亮。林小枫毫无食欲,不仅是没有食欲。此刻,一丝熟悉的厌烦又在心头升起,慢慢涨满了整个心间。 


她喜欢丈夫做的菜,却不喜欢做菜的这人是她的丈夫。换句话说,她不喜欢丈夫对做菜这类事情津津乐道、心满意足的劲儿。一个男人,一家之主,是不是应该有更高一点的志向、追求,给家人带来更多一点的实惠、利益?

 

先生有心给家人准备美食,是每一天的生活里触手可及的幸福。然而太太长期困于高度焦虑中,就像戴上了一副暗沉的变色镜,只允许自己看到生活中的缺失,而无法欣赏先生的宠爱和付出。

 

焦虑本身不是坏事,甚至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其实焦虑感本身不是坏事儿,甚至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Kerr & Bowen,1988]。生活即使难免会有焦虑,仍然可以有质量、有滋味。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对身边人充满了怨责,无法有效行动、感知快乐,不妨试试通过下面几种方式把自己从焦虑感的压迫中解救出来。

 

1.收回关注点,找回自我的力量

 

我们的自我评估很容易受社会比较[Festinger, 1954]影响。也就是说,本来不错的生活,因为不为我们所控的外在参考标准,常使我们感到无谓失落。

 

而任由别人的生活状态来影响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是稳赔不赚的生意:哪怕他人比自己过得糟糕,我们所能体会到的欣慰也会一瞬即逝,很快便被保持优势的焦虑感所取代。

 

与超过别人相比,更稳定客观的标准是与自己做比较。如果我们通过努力,正变得比过去的自己更好、更精彩,就是最踏实的成功,不管别人尚比自己更强或更弱,都值得替自己骄傲。

 

2.用心活在当下,庆祝生活

 

工作中,我常需要给学术期刊投稿。有那么一段时间,在文章投出后,我会每天习惯性地反复刷新投稿页面、追踪审核状态,虽然明知离审核结果出炉还有很久。

 

结果文章被录用,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快乐,被拒掉也感觉麻木。我机械地重复着这样一个枯燥的过程,却体会不到喜悦或成就感。

 

那一阵,我也常在电影看到一半、吃饭吃到一半时,忍不住拿出手机记下临时想到的事务。心里装的头绪太多太杂,时时漫出来侵扰到我生活中的每一个空间。

 

使我从“执行”生活恢复到“体验”生活的,是冥想正念练习。研究表明,许多冥想练习[包括身体扫描、瑜伽等]对于改善心理状态、降低压力、和提高生活满意度都有显著的效果[Carmody & Baer, 2008]。


通过这类练习,我们学会哪怕是在呼吸这么简单自然的过程中,也尽量专注于对此刻的体验、参与、和感恩。


明天是精彩也好、危机也罢,我们所能做的都只是最大限度地把握好当下。这份把握,不是为了追逐某个目标而拼尽全力,而更是珍惜过程本身。

 

因为过程中的每分每秒,和结果出炉的那一刻,都是生命无可重复的组成。

 

3.庆祝每一个成就,不断激励自己

 

有的朋友,取得很多成绩,但却对自己特别严苛,总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认定其他人都比自己强。

 

这样的奋斗者,在让人尊敬之外,更让我心疼。

 

  • 假如有人对你说:你如果能做到80分,就值得被我欣赏。


  • 你努力达到之后,对方说:80分其实不够好,要90分才行。


  • 你咬咬牙,也做到了。对方却说:其实90分也很普通,争取做100分吧。


  • 你狠心逼一逼自己,做出很大牺牲,竟然又达到了。你以为100分总该够了,结果对方竟说:其实这个100分只相当于更高标准的60分而已,你继续努力吧。

 

如果旁人如是拒绝认可我们的努力和成绩,只是不停拔高标准和要求,我们大概会愤恨对方的不公和无理。却忘了当我们拒绝欣赏、庆祝自己的成绩时,我们也正在这样狠心不公地“欺负”自己!

 

我们时常无意中给自己设定模糊宏远的目标,比如“成功”、“让人刮目相看”。追逐着这些难以界定且容易变化的目标,我们往往苛刻吝惜地不肯庆祝看似不起眼的进步和收获。

 

其实每一份用心争取来的成绩,不管多么平凡微渺,都值得我们诚恳地对自己说:你的每一点付出和成就,我都有看到;真为你骄傲!

 

愿你在焦虑之外,别忘了公正友善地对待自己。

 

愿你在谋生之外,别忘了生活。


作者 | Dr. Chen,美国婚姻家庭咨询专业博士生导师,美国婚姻家庭咨询协会全国认证督导。毕业于复旦中文系,获得美国西北大学婚姻家庭咨询研究生学位,维吉尼亚理工大学婚姻家庭咨询博士学位。微信公众号:爱偕老[ID:ixielao]。

 

References:

Carmody, J., & Baer, R. A. (2008).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ndfulness practice and levels of mindfulness, medic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well-being in a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program.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31, 23-33.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 117-140.

Kerr, M. E., & Bowen, M (1988). Family evaluation: An approach based to Bowen Theory. New York, NY: Norton.


···


今日互动


亲爱的朋友,你也曾有过“焦虑与迷茫”的时期吗,支持你坚持下来最大的力量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留言,跟我们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