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申请美国绿卡之前,这个步骤能祝你成功率翻倍~ ·  3 天前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新I-129表格中隐藏的2025年H-1B申 ... ·  3 天前  
小纽美国法律咨询  ·  申请美国绿卡之前,这个步骤能祝你成功率翻倍~ ·  4 天前  
Kevin在纽约  ·  「最新: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倾向维持Tikto ... ·  6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幕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是非吸引眼球 学术研究应更有规范意识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01-28 04:52

正文

读 库

原  创


  

全社会早已步入春节时刻。这几天,大家都在辞旧迎新,企盼休假,在教育学术圈,却异常热闹,出了很多新闻。所有的事件看似纷繁,其实都归结为基本的学术道德。

先是江苏某大学理工科研究生因参加聚会饮酒猝死,具体的前因后果有待进一步确定,但喜剧变悲剧的事实却着实让家庭、社会难过。

再是著名法学期刊对学术不端论文撤稿,这种公开刊载声明对读者负责,也揭开了文科学术界“出口转内销”的黑幕。

进而有与周立波一同在美国的被捕的“天才青年”身份被扒,是是非非、哀叹一片。

“学术本是闲暇过程中的审美。”无论在哪一学科门类,既然选择了做研究,就应当潜心钻研、深入下去,靠聪明才智“灵感突现”式的短期效应难以维持长久。文科尤其是法学学术圈尤其需要积淀,急功近利使不得;建构自己的“学术标签”需要时间,而自己的思考值得这个标签更需要时间打磨

近年来,全社会的风气追求“大干快上”,竞争压力大。学术界也无法做到“密不透风”,社会其他领域的评价方法、出名方式也被迅速移植到学术领域。当然,当代学者本应有不同于传统学者的时代特色,但是这种特色应当落脚于怎样更好做学术上,而非其他。学术领域项目化、追逐化最终会在实质上损害学术的发展。

法学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样重要。它不仅是革新一种理论,同时也要面向实践,发现并归纳实务中的问题。当大量的学术期刊伦为学者们自己探讨的平台,而被广大法学参与者都“束之高阁”的时候,不要埋怨他们理论水平不足,而要想想我们的现有的法学研究到底目的何在,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更能推动司法进步。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花心思去做,全身心投入基础研究更必要,但问题是,是否需要所有学术参与者都来做基础研究,在学术团队基数足够大的情况下,一篇基础研究的论文到底能有多少实际的理论创新。

对于学术风气,简单气正是基础,学术评价以品质取胜,而非以好恶庸俗关系取胜;对于学术不端,就要查清源头,按规则处理;对于天才的成长,应当关注到除学术外其他领域的道德塑造,明确生活“底线”。不要让遗憾可惜充斥日常生活,专于学术,以人品为根基。

行业的规则是自发形成的,小环境同样会受大环境影响。社会是线性发展的,回到过去已不可能。既然如此,法治意识要实践于学术圈,从外到内的基本规则构建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国社科研究很有必要。学术标准、学术规范、学术伦理,我们应该建立细致又开放的规范。

细致,指规范严谨依据明确,能建构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准则;开放,指学术发展的自主性应当保持,不利于学术灵活多元发展的限制应该减掉。学术评价体系应当专业、开放、负责,卸下普通研究者的心理负担,让其愉快地干活,创造性地推动成果转化。法学领域的研究,正处于改换风格的关头,或许经历过更多的学术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待学术的心态平和又坚定,法学的研究才能更加接地气、有底气、聚灵气。

一年忙到头也不会停止思考的科研工作者,春节大吉!